文 | 獨角金融 鄭理
2020年成立的“個人系”公募匯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匯泉基金”)副總經理離任的消息,引發關注。
根據匯泉基金公告,尋衛國因個人原因于3月7日離任。值得注意的是,尋衛國剛在1月末從督察長轉任公司副總經理。也就是說,在副總經理的位置上不足2個月,尋衛國便匆匆離任。
過短的任職時長在公募行業并不多見,因此對于20年金融老將衛國突然離任市場都比較好奇,匯泉基金總經理梁永強則回應《國際金融報》稱,屬于正常離任。
從匯泉基金業務本身發展看,成立4年規模不足24億,與其“頂配”高管團隊形成強烈反差。而在頭部公募強者恒強的當下,中小型公募又如何走出差異化發展之路,實現規模的快速擴張,并留住核心人才?
1、從督察長轉任副總經理不足2個月,20年金融老將因何離任?
尋衛國,現年49歲,擁有20多年的金融從業經驗。歷任中國工商銀行總行資產托管部處長、廣發銀行總行資產托管部總經理,2016年9月至2021年3月,在華泰保興基金擔任副總經理,再后來在恒泰證券擔任托管部總經理;2022年1月22日,擔任匯泉基金督察長,2025年1月轉任副總,3月8日因個人原因離職。
尋衛國從督察長離職后,匯泉基金現任督察長由張強擔任。
新上任的督察長張強,擁有11年金融從業經驗,畢業于西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曾任宏利基金監察稽核與法律事務部高級法務經理、副總經理、副總經理(主持工作),北信瑞豐基金監察稽核部總經理。
一般而言,基金公司督察長和副總經理,都屬于高管序列,在公募基金公司中都有著重要地位。
督察長主要是對基金產品與公司的運作進行監督檢查,同時對公司內部風險控制進行管理;副總參與負責多個業務領域,直接向總經理匯報,參與公司戰略。很明顯,從實際地位看,副總在多數公司略高于督察長地位。
知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分析認為,尋衛國作為公司高管,如此短時間內離職,的確很容易引發外界對其離職真實原因的猜測,尤其是在其剛升任副總經理不到兩個月就離職,更顯得十分突然。
究其根源,宋清輝認為,這或與公司整體業績不佳等因素有關。近年來,該公司業績受到市場環境和管理層能力等多重因素影響,整體表現不如人意。
此前,北京某公募機構人士也曾全面地分析高管離任原因。這位業內人士曾對“券商中國”表示,公募基金行業高管人員的變更主要是基于三大原因:股東任命、自身職業發展規劃、業績不達標。
此次對于尋衛國的“閃電”離任,除了給公司高管團隊增添不穩定性外,是否是公司將督察長與副總經理職能進行切割,優化公司治理架構的前奏?值得繼續觀察。
2、規模不足24億,深藏多位金融“名將”
成立于2020年6月15日的匯泉基金,注冊資本1億元。截至2024年末,匯泉基金投研團隊5人,管理規模僅23.68億,這似乎與其“頂配”的高管團隊形成強烈反差。
從持股結構看,該公司是一家“個人系”公募,由楊宇、梁永強分別持股55.3%、30%,上海沛泉企業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上海澹泉企業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北京溪泉企業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分別持股4.9%。
圖源:天眼查
股權穿透看,后三家公司的執行事務合伙人均為孟朝霞,孟朝霞在匯泉基金擁有重要的地位,2021年3月開始擔任董事長,她的另一個身份還是實控人楊宇的妻子,二人均是從業超過20年的金融老將。
另一名股東梁永強,是匯泉基金的創始合伙人兼總經理、投資決策委員、基金經理三重角色,擁有22年金融從業經驗。
從官網可以看到,核心成員楊宇、孟朝霞和梁永強,畢業于南開大學經濟學專業,同時均在知名基金公司擔任過高管。
孟朝霞是公募行業中為人熟知的女將,曾任職富國基金副總經理近5年之久,后來又在融通基金、國聯安基金擔任總經理,擁有27年金融從業經驗。
梁永強曾是公募行業的“頂流”,曾在華商基金投資管理部擔任副總經理、量化投資部總經理、公司副總經理、董事、總經理。他堅持長期主義,穿越多輪牛熊。其管理的公募基金,獲得8座金牛獎、7座明星基金獎、5座金基金獎。
不過曾經的“頂流”,如今在管產品也陷入到困境。截至目前,梁永強管理的8只產品任職收益全部為負,在同類排名中也均處于尾部。
楊宇曾在嘉實基金擔任董事總經理、Smart Beta及量化投資首席投資官,擁有26年金融從業經驗。
梁永強、楊宇兩位南開系創始人,分別管理規模12.67億、10.74億,占比超過97%。對比同為“個人系”的泉果基金,目前管理規模超過300億的投研梯隊建設,匯泉基金過度依賴創始人個人能力,缺乏體系化支撐。成立初期,匯泉基金主推權益類產品,但恰逢2021年核心資產估值處于高位,新能源、醫藥等賽道持續調整,梁永強管理的旗艦產品——匯泉策略優選混合A自2021年7月成立以來任職回報-49.36%,近三年虧損39.02%,跑輸同類平均水平。由梁永強在管的產品業績表現同樣不理想。截至3月12日,匯泉興至未來一年持有混合A、C,任職回報為-29.03%、-30.06%;成立超過三年的匯泉臻心致遠混合A、C,任職回報分別為-46.33%、-47.05%。
圖源:天天基金網
畢竟,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規模越大,意味著經理要挑選出更多優秀的投資標的,這對基金經理的投研能力也會提出更高的要求。
3、“個人系”公募后來者,能否站穩腳跟?
根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27家“個人系”公募中,整體規模不足全行業的2%,5家規模不足10億元,但“個人系”公募的馬太效應已經顯現。
頭部“個人系”公募中,鵬揚基金以1175.97億元的規模排名第一,惠升基金516.49億元、泓德基金和睿遠基金管理規模分別為472.15億元、403.78億元緊隨其后,上述“個人系”公募,主要依靠固收類產品,以及明星基金經理效應實現了規模的積累。
從治理結構看,南開大學3名校友在匯泉基金的地位舉足輕重,這種高管和股權過于集中導致引進外部人才也存在困難,同時匯泉基金過度依賴創始人個人能力,導致績優或投研人才的發展可能存在瓶頸。
僅靠個人IP很難構建長期護城河。當明星基金經理光環退卻后,若不能有效提升業績,管理規模或將面臨進一步收縮。現階段下,“個人系”或中小型公募又該如何維持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宋清輝分析認為,當前,公募基金行業“頭部效應”明顯,資金往往向大型基金公司集中,“個人系”或中小型公募生存空間持續受到擠壓。在此背景下,其要想解決規模和業績不佳的困境,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并非易事,或需要從以下三方面發力:
一,盡可能避開與大型公募的正面競爭,選擇在特定細分市場,如特定行業、特定主題、特定策略等領域深耕細作,打造專業優勢和特色品牌;第二,應加大線上渠道建設投入,利用互聯網平臺、社交媒體等進行品牌推廣和產品銷售,從而進一步降低獲客成本;第三,應重視客戶服務,提升客戶體驗,以進一步增強客戶粘性。
他稱,“個人系”或中小型公募基金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亟需內外兼修,不但既要苦練內功,提升投研實力、完善公司治理,而且也要積極擁抱市場變化,創新發展模式,拓展生存空間。
回到尋衛國的離職,回顧其職業軌跡,強項在合規與風險管理能力,而副總經理需要有統籌市場、投研等綜合業務能力。從"守門員"到"前鋒"的轉型僅2個月就離職,也暴露了中小公募人才儲備不足的短板。
現實很殘酷,面對背靠銀行、券商的公募基金,“個人系”公募沒有強大的背景依靠,競爭力明顯不足,導致人才往往向頭部公募靠攏。
目前,不少“個人系”公募機構實施股權激勵,即與核心成員進行深度利益捆綁。例如,睿遠基金員工持股平臺,將多家員工持股平臺與業績深度綁定,以此實現高管與人才的雙向共贏。
以固收為主的鵬揚基金也實施股權激勵,四家有限合伙平臺“上海璞識”、“上海潤京”、“上海濟通”、“上海泓至”分別持股4.99%、4.99%、4.36%、2.35%。對固收總監、稽查總監、行政總監等核心員工進行股權激勵。
除了股權激勵外,從楊宇的履歷看,其曾任嘉實基金量化首席,可借鑒原團隊豐富的投研經驗,發力Smart Beta、指數增強等工具型產品,避免了產品建設范圍狹窄的困境。
新的副總經理人選落定后,你認為匯泉基金在規模和業績上能否講出好故事?評論區留言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