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聶詡?
2025年開年不到三個月,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接連發出兩封公開信,一封聚焦肥料質量,一封關注生態保護。沒有宏大的口號,字里行間卻透露出實實在在的農業治理思路——既要把糧食種好,也要把生態護好,讓農民的生產更安全、更省心。
?農資管得嚴,農民心里更踏實?
1月23日的信,直接對準了肥料問題。信中提醒企業別想“打馬虎眼”,必須按規矩生產,不合格的產品一袋都不能賣。對農民來說,這相當于多了一道保障:買肥料得去正規渠道,包裝上的廠名、成分、日期都要看清楚,買完記得留好票據。這些看似細碎的要求,其實是在幫農民避開“坑”——萬一遇到問題肥料,手里有憑據,維權不犯愁。過去一些地方曾出現“忽悠團”下鄉賣假肥,農民辛苦一年反被坑,如今從生產到銷售層層把關,種地人的風險自然小了許多。
?種地和護生態,不再是“二選一”?
3月13日的信,把野生動物保護寫進了春耕指南。野豬拱莊稼、鳥雀啄種子,這些過去讓農民頭疼的事,現在有了新解法:田邊架起防護網,地里掛上反光帶,用聲波設備驅趕而不是下夾子、撒毒餌。信中特意叮囑,打藥盡量避開動物活躍的早晚時段,既減少沖突,也保護自身安全。這些細節透露出的理念很明確:耕地要產出糧食,但田間地頭也是生態鏈條的一環,人和自然完全能“各讓一步”,找到共存的辦法。
?政策有溫度,農民有實感?
兩封信看似主題不同,內核卻緊密相連。肥料管理盯住“源頭”,確保農民用上放心農資;生態保護關注“過程”,讓耕作方式更綠色可持續。無論是要求企業加強技術指導,還是推廣非傷害性驅獸設備,都指向同一個目標——用更科學的方法降低種地成本,讓農民少走彎路。比如肥料信中提到的“示范田推廣”,實際上是把好技術送到田間;而生態信中建議的錯峰作業,也是在幫農民規避意外風險。這些政策不搞“一刀切”,而是把選擇權和保障機制交到農民手中。
從這兩封信能看出,黑龍江的農業治理正在變得更“細膩”。不單要產量,還要質量;既要管好眼前的生產,也得顧上長遠的生態。這種轉變背后,是對農民實際需求的回應——畢竟,只有讓種地變得更安心、更可持續,飯碗才能端得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