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辰同學
Manus的余震還在繼續。
其評價自推出來就陷入兩極分化:支持者不吝溢美之詞,盛贊是“新DeepSeek時刻”、“炸裂”、“革了命”等。批評者反感饑餓營銷、套殼路數,不值得那么多叫好。
撇開神化或者踩踏的情緒化反應,Manus確實稱得上第一款完整的AI Agent產品。OpenAI、Anthropic和智譜等都搶先發布過Agent相關功能,但大多只是工具屬性,供選配使用。
Manus的“蝴蝶效應”
在諸多爭議和碎片化信息中,我也看到更多Manus的關鍵性事實。Manus將自身定義為全球首款“通用AI Agent”,即一個多模型、多智能體產品。其界面由四部分構成:瀏覽器、搜索、編輯器和終端,擁有“獨立思考”能力,能夠對復雜的通用任務進行多步驟拆解并執行。
官方演示視頻中,Manus呈現的是一個真正自主的主體,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聊天機器人(ChatBot)或者工作流(Workflow),填補了概念、想法與執行、交付之間的鴻溝。換句話說,當其他AI產品、AI Agent還在提供建議或者答案時,Manus已經在交付結果。
其演示的分析簡歷、制作表格、出具房產研究報告,并結合預算篩選出最佳選項以及分析股票等,都是通過獨立思考和系統規劃,在自己的虛擬環境中靈活調用各類工具,編寫并執行代碼、智能瀏覽網頁、操作各類網頁應用,最終實現“所見即所得”。
有業內媒體曾將AI Agent的能力等級,參考自動駕駛分為L1~L4四個等級。Manus演示的結果,已經近乎達到了L4級別的完全自動化水平。它將產品的使用門檻極限拉低,讓沒有編程基礎的普通人用上了AI Coding工具。
但它依然逃不過業內對“套殼”的鄙視,對標AI搜索Perplexity,就是把各類功能組合封裝好的一款產品。Manus也直白的承認了這點。但其創始人肖弘認為,“套殼”可以視為一種整合和優化資源的方式,只要能夠滿足用戶需求,提供良好的用戶體驗,就是一種成功的產品策略。
他的多個連續創業項目都秉持著這個產品策略。其創立的“蝴蝶效應”公司推出的AI瀏覽器插件Monica,集成了當前主流的大模型,定位為具有通識能力的AI助手,通過瀏覽器插件形式提供功能,可以幫助用戶獲取、處理和存儲信息。
比如,Monica在YouTube、Twitter、Gmail、The Information等不同功能的網頁里,呈現出不同的交互形態和功能,將大模型的能力與用戶需求結合,提供AI服務。
Monica也被吐槽不自研大模型,是套殼產品,最終將被大模型公司吃掉。但Monica活得很好,產品形態從瀏覽器插件拓展至App、網頁端,用戶數量突破1000萬,利潤可觀,是AI Chrome插件產品類別的頭部。
Manus延續了Monica的產品思路,它“套殼”過程中兩個關鍵技術點:云端部署和瀏覽器插件,或將影響到一個龐大的關聯產業。
Manus僅需調用Chrome瀏覽器和Open AI接口,就能自主完成財報分析、海報設計等復雜任務,其操作全程依賴云端算力,對本地PC硬件的要求并不很高。據部分試用者反饋,運行Manus的云端方案在圖像生成速度上反超本地部署23%,而成本僅為后者的17%。
某種程度上,瀏覽器也是電腦操作系統的“套殼”,具備操作系統跨平臺和資源管理能力的特性。這意味著,更多想進入AI賽道的從業者,不需要卷入本地NPU芯片的算力競賽;普通用戶不需要通過高價更換AIPC設備,就能通過瀏覽器插件來體驗AI服務。
隨之,傳統PC廠商炒作AIPC概念,試圖通過硬件升級、提高產品售價的“算力崇拜”敘事也可能被瓦解。
正如Manus背后公司的名字,如果說DeepSeek像一條鯰魚,攪動了整個大模型行業。那么,Manus揮舞的“蝴蝶翅膀”正影響著龐大的PC行業,特別是AIPC。首當其沖的是老牌巨頭、目前全球PC市占率第一的聯想。
聯想AI PC的軟肋
從產業發展方向看,AI PC是未來趨勢,是行業增長的下一個爆點。聯想從2023年開始急轉船頭,舍棄推行多年的“智能化PC”,全力押注AI。當年10月,聯想宣布率先全面擁抱AI,提出“AI for All”的愿景。
其執行策略就上快打慢,快消品式的上演機海戰術。據不完全統計,兩年不到,聯想推出的AI PC,包括概念機型多達近20款。此外,聯想還加快平板、手機等智能終端的更新,希望通過推出不同梯度的產品,跟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卡住在AI時代的身位。
楊元慶曾在CES2024上談到AIPC的五個特征:1、更強的運算能力;2、更大的存儲空間;3、壓縮了體積但不減性能的大模型;4、完整的AI應用生態;5、安全和隱私保護。
即便業界遵循他的AI PC定義標準(現實情況是各說各話),但這五項指標中,聯想AIPC能主動掌控的也就大模型能力和隱私安全兩方面。AIPC的核心是靠模型和芯片驅動的,芯片可以外購,端側模型可以自研或者利用開源模型改造。
這在聯想AI PC產品上的體現便是:產品硬件上猛堆料,概念上包裝混合式人工智能優勢集。前者如聯想在MWC2025上推出兩款概念性AIPC,后者為支撐AIPC概念并且滿足部分場景的用戶需求,天禧個人智能體系統(天禧AS)中的小天個人智能體全面接入DeepSeek-R1聯網滿血版大模型。
這種縫合導致的一個后果就是,聯想的AI服務更像是智能手機的語音助手:只能解決自己有沒有的問題,但很難打造獨有的產品優勢。聯想也就很難搭建起一個類似華為、小米的完整軟硬件一體生態,內外割裂,只是在調用不同的大模型或者API接口,自成體系的深度協同,也是需要克服更多難題。
聯想AI PC的智能體系依然是“拿來主義”,自用尚可,但對開發者或者合作伙伴創造力的吸引,則效果有限,更別說構建自身應對Manus等開源產品挑戰的護城河。
值得注意的是,聯想端側大模型“聯想小天”的發布,是在推出首款AI PC數個月之后,是典型的“先上車、后補票”。
聯想也有過發布“智能終端AIOS(操作系統)”的打算。但這不會是一個全新的Windows系統,只會是類似魔改安卓系統的“套殼”,在原生系統的基礎上做定制開發,融入自己的AI服務。類似蘋果智能,其AI服務需要在本土尋求合作方才能落地。
實際上,聯想在推出聯想小天后不久,微軟就掀過AIPC的桌子:推出了其首款專為AI設計的Copilot+PC,不僅采用了全新NPU,還重新設計了Windows系統——系統層面,集成GPT-4o;硬件層面,內置的驍龍X Elite芯片可以在不依賴云端算力的情況下,本地處理生成式AI應用。
微軟的策略,簡單來說可以總結為:AI成為了PC系統的一部分,而非某一項功能。最終達到的效果就是,Copilot不僅能聽到用戶的聲音,甚至能看到用戶的屏幕,在用戶玩游戲時可隨時給出游戲攻略。
蘋果智能也采用了相似的理念,iPhone語音助手Siri AI化后,已經融入iPhone本身,達到軟硬件一體的效果。用戶可以通過語音控制手機的諸多操作,或是擁有更高的整機數據分析能力。
我之前在使用統信UOS AI時,也捕捉到操作系統廠商正在將AI能力變成桌面操作系統的基礎服務。比如其隨航功能,在跨應用間實現“輕”AI功能,讓人機對話不局限于對話框。這種系統級AI應用帶來的絲滑、安全、便捷的效果,是外掛式的智能體所達不到的。
圖源:統信UOS AI 系統級應用-隨航
聯想快速為自己貼上AIPC的標簽,是在AIPC的市場認知、生態成熟度以及用戶接受之間打了一個時間差。它希望通過形態、架構及技術創新持續定義PC產業標準。但微軟“Copilot+PC”的清晰定位,Manus的出圈,都戳到了聯想AIPC的軟肋:AI+PC或者AIPC是趨勢,但聯想并不是AIPC的代名詞。
微軟給聯想等傳統PC廠商提出兩個拷問:AI PC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硬件?又需要什么樣智能體?
Manus也敲出一個問號:本地算力決定AI體驗的命題,還成立么?
聯想都希望給出標準答案。但目前AIPC就像預裝AI工具的高配電腦,很難在體驗上拉開與傳統電腦的差距。除此之外,AI PC動輒過萬的售價,勸退了眾多想嘗鮮的普通用戶。
聯想如今的困境,就像2021年拋出“靈魂論”的上汽。短短幾年后,最終還是向現實低頭,“插隊”與華為合作,推出第五界車型——尚界。
說到底,AI PC的靈魂卻牢牢掌握在底層系統、芯片廠商手中。微軟、蘋果如何做系統級AI,英特爾、AMD、英偉達如何在芯片架構、底層算力上革新AI運行方式。
聯想是造殼子的。雖然它最新的財報數據亮眼,但透過數據可以發現,其增長還是隨著潮汐式波動。這輪增長主要得益于當前PC市場的新一輪更新周期,以及 DeepSeek 等AI模型掀起的本地終端AI 部署熱潮,疊加 Windows 11 系統升級等利好因素。
周期過后,聯想或將又陷入老的局面。更關鍵的是,聯想AIPC的“靈魂”也不在楊元慶手里。即便他再努力,但對聯想能做的可能也不多了。
參考資料:太平洋科技,《聯想AI PC,方向錯了? 》
光子星球,《Manus爆火啟示錄:套殼沒有護城河》
唐辰,《DeepSeek這波流量,百度智能云接穩了》
錦鍛,《AIPC難改聯想的宿命》
半導體產業縱橫,《巨頭掀翻了AI PC的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