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聽潮Ti
3月6日凌晨,AI創業公司Monica.im發布了通用型AI Agent產品Manus,隨后在眾多科技博主的評測下,這款被冠上了“全球首款通用AI Agent”的產品迅速小范圍出圈,引發市場關注。
不同于此前DeepSeek的出圈更多贏得的是贊譽,Manus此次掀起的風暴中,贊譽聲和質疑聲都不小:
一部分觀點將Manus的橫空出世比肩DeepSeek,認為其是DeepSeek之后的又一場技術革命;
但也有聲音認為,Manus足夠亮眼,但它不像DS那樣在底層技術上實現了重大突破,它也沒有自研模型,而是“套殼”了Claude和阿里的通義模型,也更像是Computeuse+虛擬機+artifacts+內置一批Agent的“超級縫合怪”。
在DeepSeek引發的持續沖擊波下,Manus現在遇到的贊譽和質疑,都不難理解。
DeepSeek的火爆所帶來的產業效應,不僅僅在于它展現出了以低算力成本復現最先進模型的可能性,也在于其幾乎以一己之力動搖了OpenAI等巨頭此前的閉源技術路線,更在于,在這輪轟轟烈烈的中美AI競賽中,DeepSeek率先替中國廠商撕開了一道口子。
而Manus所代表的,其實是另一場競賽——AI應用。
我們注意到,最近Manus小范圍出圈后,在多家券商研報的觀點里,都認為2025年有望成為AI Agent元年。
根據Root analysis,預計全球AI Agent市場規模,將從2024年的52.9億美元,增長到2035年的2169億美元,期間復合年增長率將達到40.15%。
廣闊的市場空間背后,圍繞AI應用,在全球范圍內,大模型廠商間的角逐無疑將進一步走向激烈。
圖/海通國際證券
我們看到,2025年剛剛過去三個月,競爭態勢已經越來越白熱化了。
一、騰訊兇猛,“元寶”奇襲
DeepSeek出圈之前,上一家率先在中國市場出圈的AI創業公司,是“AI六小虎”中的月之暗面。
去年3月,月之暗面旗下Kimi智能助手更新后,長文本閱讀能力從20萬字提升至200萬字,相當于可以一次性精度約500個文件。隨后,這款應用迅速走紅,風頭一度蓋過各大互聯網巨頭。
大廠中,字節跳動率先發力。憑借著在抖音投流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豆包成了中國用戶規模增長最快的AI應用。
Questmobile數據顯示,2024年12月時,綜合類原生App中,字節旗下的豆包、kimi、百度旗下的文小言,三家包攬了80%的流量,其中豆包月活居首,為7523萬,Kimi和文小言分列二、三,分別為2101萬和1224萬。
不過DeepSeek出圈短短三個月,上述格局正加速被改寫。
AI產品榜數據顯示,今年2月,月活達到千萬級別的AI應用已經達到了6個。其中DeepSeek、納米AI搜索、騰訊元寶是MAU增速最快的三款App——
DeepSeek的月活攀升到了6181萬,同比增長了83.4%;納米AI搜索的月活達到了2406萬,同比增長了484.67%;騰訊元寶的月活來到了1312萬,同比增長了265.22%。
這輪熱潮背后,過往一度相對佛系的互聯網大廠,正轉變姿態,以更激進的態度爭奪AI時代的新入口。
騰訊的轉變最為顯著。
“我們最開始以為AI是互聯網十年不遇的機會,但是越想越覺得,這是幾百年不遇的、類似發明電的工業革命一樣的機遇。”2023年5月的股東大會上,騰訊創始人、CEO馬化騰如此提到,但他同時表示,騰訊雖然一樣在埋頭研發,但并不急于早早做完,把半成品拿出來展示。
馬化騰當時還說,“我感覺現在有很多公司太急了,感覺是為了提振股價,我們一貫不是這種風格。”
年初DeepSeek-R1的推出,改變了騰訊的看法。“騰訊內部此前判斷國內大模型的能力只是‘玩具’,直到DeepSeek-R1推出后才達到了應用級。”一位騰訊人士此前向財新網表示。
2月中旬以來,在騰訊元寶、微信、ima、騰訊文檔、QQ瀏覽器、QQ音樂等多款旗下產品中,騰訊都快速接入了DeepSeek-R1模型以及自研的混元大模型。
同一時間里,騰訊也完成了一輪組織架構調整,騰訊元寶、QQ瀏覽器、搜狗輸入法、ima等產品和應用,紛紛調整至CSIG(騰訊云與產業事業群)。
針對元寶,騰訊也采取了更激進的投放策略。AppGrowing數據顯示,僅在今年2月,元寶的預估投放金額就超過了3億元。
憑借著大規模投放以及微信這一國民級應用的導流,元寶快速起量。
今年1月時,元寶的月活用戶數還只有275.16萬人,在一眾AI原生應用中排在第九位,但如我們上文所述,2月元寶的月活已經邁過了一千萬門檻。前幾天,元寶還超越了DeepSeek,登上了蘋果中國區應用商店免費App下載排行榜榜首。
另一個維度里,在推動旗下產品紛紛接入DeepSeek的同時,騰訊也快馬加鞭推出了其自研的推理模型。
先是在2月19日,騰訊面向所有用戶開放了自研的推理模型“混元T1”——現在騰訊元寶分別接入了DeepSeek的推理模型R1和大語言模型V3、自研的推理模型“混元T1”和多模態理解大模型以及基礎模型“混元Turbo”。
再到2月27日,騰訊又在騰訊云官網上架了快思考模型“混元Turbo S”,官方指出,區別于DeepSeek R1、混元T1等需要“想一下再回答”的慢思考模型,混元Turbo S能夠實現“秒回”,更快速輸出答案,吐字速度提升一倍,首字時延降低44%。
目前,這一模型已在元寶中灰度上線。
不難發現,在這波DeepSeek帶來的流量大潮中,騰訊一定程度上成了最大的贏家之一。
它一邊憑借著在旗下多款應用中接入DeepSeek,以及激進的投放策略,承接住了后者帶來的流量,另一邊,也在底層大模型技術側發力,并在這一過程中加速完成自研推理模型的驗證和迭代。
二、百度求變,開放開源
一眾互聯網大廠中,百度無疑是在大模型to C端嘗試最多、姿態最激進、布局最廣泛的其中之一。
文心一言是國內市場最早推出的知識增強大語言模型應用,2023年8月份正式向外界開放以來,截至去年11月的用戶規模達到了4.3億,文心大模型的日均調用量超過了15億次,較2023年增長了超過30倍。
百度同時也是用大模型重構旗下產品最徹底的大廠之一。
早在2023年5月,2023中關村論壇上,百度創始人李彥宏表態,百度要做第一個把全部產品重做一遍的公司,不是整合也不是接入,是重構。
半年后的百度世界2023上,百度一邊發布了文心大模型4.0版本,一邊帶去了百度旗下多款用大模型重構后的AI應用,包括百度App、百度地圖、百度網盤、百度文庫等等。
其中還包括了用AI原生思維打造的國內第一個生成式商業智能產品百度GBI。
對百度而言,更早用大模型重構這些C端應用,既是為搶AI時代的C端入口,也是提前為商業化鋪路。
比如百度現在依然是中國最大的搜索引擎。Statcounter數據顯示,今年1月,中國搜索引擎市場份額中,電腦端百度占有30.15%的市占率,手機端百度占有58.6%的市占率。截至去年12月底,百度App的月活用戶為6.79億。
而搜索被認為是當前AI最大規模的應用場景之一——其與AI大模型自然語言處理能力高度契合,能通過對話交互整理信息并生成回答,節省用戶信息篩選時間,減少廣告干擾。
再到現階段,幾乎所有的C端AI應用中,“搜索框”都是核心入口之一。
從這一角度來看,微信接入DeepSeek,爭的也是“AI搜索”。盡管目前看下來,微信的接入更多充當了為元寶導流的作用,但據財新網此前報道,騰訊并未放棄微信全面接入AI搜索的可能性,未來元寶的能力也可能會回歸微信。
再比如,從文心一言到百度網盤、百度文庫,百度一開始的思路,都是應用迭代、用戶體驗迭代與商業化并重的策略。
不過,如我們上文所提到的,DeepSeek-R1是騰訊轉變姿態的關鍵推手那樣,某種程度上,DeepSeek-R1的推出,是全球大模型應用生態的一個關鍵拐點:
它是開源的,也跑通了降本路徑,更重要的是,在更多應用場景,依托強化學習、思維鏈技術能力的增強,推理模型執行復雜邏輯推理任務的能力更強了。
這也是為什么,DeepSeek出圈以來,從to B到to C到to D(開發者)再到to G,“DeepSeek+”早已成為熱潮。
而在DeepSeek熱潮以及更多接入了DeepSeek的AI應用攻勢之下,百度也在積極求變。
百度拿出了比以往更積極的開源、開放姿態。面向C端,百度文心一言將在4月1日0時起全面免費,屆時,所有PC端和App端的用戶,均可體驗文心系列最新模型,以及超長文檔處理、專業檢索增長、高級AI繪畫、多語種對話等功能。
2月份以來,百度搜索和文心一言,釋放出了DeepSeek和文心大模型最新深度搜索功能的消息。
2月28日,百度文庫、百度網盤也全量上線了DeepSeek-R1滿血版,在行業內首次實現了一站式“深度思考+深度交付。”
根據百度官方介紹,在百度文庫,DeepSeek-R1模型將深度賦能AI對話搜索、PPT生成、AI有聲話本等功能,這也是智能PPT首次無縫接入DeepSeek,將充分實現深度思考、并基于思考過程生成PPT大綱,最后一鍵生成PPT。
此外,百度文庫和百度網盤聯合推出的自由畫布也已經全量上線——用戶同樣可以在自由畫布的長文撰寫、AI對話等多功能上,體驗DeepSeek-R1滿血版。
據悉,未來,百度文庫的智能研報、漫畫、小說、海報等全模態能力也將全面接入DeepSeek-R1模型。
由此不難發現,依托前幾年更快的技術迭代、更大膽的大模型重構嘗試,百度當下依然是大廠中在C端應用側走的最快的AI企業之一。
從文心一言到AI搜索,到希望變革為生產力工具的百度文庫、百度網盤,百度無疑應用場景最多、探索經驗最豐富。
三、阿里重押夸克、通義,更希望接入自研模型
2024年,阿里旗下的C端應用中,夸克是增速表現最搶眼的其中之一。
七麥數據此前發布的《2024年度實力AI產品榜單》顯示,夸克位居“年度實力AI產品App榜單”和“年度產品下載榜單”榜首,2024年的累計下載量超過了3.7億。
虎嗅網此前也在一則報道中提到,一位阿里內部人士表示,夸克在2024年的表現,讓阿里核心層看到了在AI C端市場的機會。
與此對應的是,作為阿里“AI to C”拳頭級產品的夸克,戰略地位也在提升。
在2024年底的組織架構調整中,阿里將通義千問和夸克一同歸入了“AI to C”板塊,由吳嘉負責。
而有接近阿里核心決策層的人士向媒體透露,吳嘉被委以重任的核心原因在于,他是阿里內部少數帶隊做成過“大C端產品”的年輕高管,而這個“大C端產品”正是夸克。據悉,在2018年推動夸克轉型智能搜索后,其帶隊在三四年的時間里讓夸克用戶量過億,2020-2023年,夸克每年的用戶增長率都在200%以上。
不過,當下大廠C端應用接連接入DeepSeek潮中,阿里巴巴反而成了巨頭中動作相對遲緩的一家。
我們注意到,阿里旗下的一眾C端應用中,除了飛豬3月5日在新上線的“AI行程助手”中接入了DeepSeek-R1和通義千問旗下主力模型外,其他應用均未傳出接入DeepSeek的消息——夸克和通義千問,也沒有接入DeepSeek。
值得注意的是,有媒體報道,夸克之前有考慮過接入DeepSeek-R1,不過錯失了流量最好時的接入時機。
但這并不意味著阿里不想抓住這波熱潮。
上個月的財報電話會上,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這么說道:“從集團的戰略目標來看,我們會以更開放的心態在集團的各應用中深度應用AI。我們相信AI技術的應用能幫助我們升級現有業務、提升各業務的巨大價值。AI技術對集團的to B、to C業務都會帶來效率、用戶時長以及用戶價值的巨大提升。”
從目前釋放出的消息來看,阿里顯然更希望在C端應用上接入自研的推理模型。
2月28日夸克App與PC端的升級中,新增了AI搜索“深度思考”模式,夸克方面向媒體透露,其AI搜索“深度思考”模式由阿里自研推理提供支持,同時表示,近期將繼續接入性能更強大的推理模型。
再到3月6日,阿里巴巴發布并開源了全新的推理模型通義千問QwQ-32B。
但阿里錯過的機會在于,在這波由DeepSeek帶來的流量大潮中,它幾乎什么好處都沒撈到——2月份,阿里旗下通義千問的月活,只略高于476萬;隔壁接入了包括DeepSeek在內的50多款大模型的納米AI搜索,在周鴻祎賣力“送車”、拍短劇的吆喝下,月活都沖到AI應用中前五了。
四、字節織網,打造“App工廠”
盡管手握豆包這一當前月活規模最大的AI應用,字節還是顯露出了焦慮。
晚點Latepost此前報道,今年2月13日的全員會上,字節跳動聯合創始人、CEO梁汝波反思,去年9月OpenAI發布長鏈思考模型、成為行業熱點后,字節意識到了技術重大變化,但“沒有覺得要馬上復現出來......現在回頭看,如果一開始重大問題就爭先,我們有機會更早實現。”
梁汝波也提出了2025年的重點目標,分別是:追求“智能”上限、探索新的交互、加強規模效應。
其中,最能體現字節在C端AI應用野心的,無外乎“加強規模效應”。字節認為,AI產品應該越多人用越好,“現在豆包上這個特點還不明確。”
事實上,在大模型賽道,尤其在to C應用側,過去兩年里,字節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典型的“后來居上”的玩家。
2024年年初,在一次內部講話中,梁汝波用了“遲鈍”一詞來形容公司的大模型進展,直指字節對大模型的敏感度不如創業公司。“直到2023年才開始討論GPT,而業內做得比較好的大模型創業公司都是在2018年至2021年創立的。”他這么說道。
意識到自身在這場AI競賽中轉身緩慢后,去年下半年,字節跳動在大模型上開始猛然提速。
據DataEye研究院不完全統計,8月至今,字節跳動在AI領域一共推出了包括豆包大模型家族在內的17款大模型、2個智能體開發平臺。
更多的C端AI應用也在加速推出。2024年以來,字節跳動在國內外已經推出了包括豆包在內的20余款App,覆蓋了AI聊天助手、AI視頻工具、AI娛樂應用等多個領域。
其中,目前階段看下來,豆包App和AI圖像/視頻生成產品即夢的優先級更高。
豆包自不用多說,關于即夢AI,去年12月11日,據媒體報道,字節提升了即夢的產品優先級,嘗試用新的路徑打造AI時代的“抖音”。
在那之前,帶隊將抖音從0到1再到100的張楠,在2月份辭去了抖音集團CEO一職,將更多的精力聚焦在了剪映和CapCur(剪映海外版)業務上。當時的內部信中,張楠強調了生成式AI對圖像、視頻領域的顛覆和機會。
此前,一名熟悉AI產品的字節跳動員工也向財新網表示,“內部比較有共識的是,‘剪映系’的AI業務今年會投入比較大,尤其是即夢;除了豆包,互動娛樂應用貓箱增長也很迅猛。”
不難發現,在to C AI應用側,如今的字節跳動,實則沿襲了早些年“大力出奇跡”的打法,它聚焦多個場景、在多個方向都推出相關的AI應用,探索孵化出下一個“今日頭條”或者“抖音”的機會。
不同的是,比起早些年,如今的字節不再是從0開始去做大用戶規模了。打通抖音生態后,無論是豆包還是即夢,都能獲得來自抖音的龐大流量助推。
一定程度上,這也是為什么,DeepSeek接入潮涌來時,字節旗下的C端AI產品,全面接入前者的意愿看起來并不強烈——目前,除了to B的飛書和火山引擎之外,字節旗下接入DeepSeek的,幾乎只有悟空瀏覽器。
再到3月5日,媒體報道,抖音App已于近期測試接入豆包App的AI能力,并在抖音App內為豆包App開放了兩個超級入口:
一個位于短視頻界面,與點贊、評論、轉發等功能處于同一豎列;另外一個入口,位于抖音App的消息列表。
對字節而言,此番調整意味著,抖音與豆包此類AI應用的生態進一步打通了,既利于豆包用戶規模的再提升,客觀上也能提升用戶粘性,與“加強規模效應”的目標一致。
而以“豆包”為先鋒率先開路,某種程度上也為其更多的AI應用打開了增長通路。Tech星球此前報道,字節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多個業務部門爭緊鑼密鼓地加碼AI能力的建設,涉足資訊、醫療、網絡服務、AI基礎技術等多個領域,試圖打造AI時代下的“超級App工廠”。
不過,盡管眾多to C應用未接入DeepSeek,字節也在加速用自研抹平分差。近期,其正小范圍測試自研深度思考模型的不同實驗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