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覃思悅
界面新聞編輯 | 任雪松
3月11日,法國體育用品巨頭迪卡儂宣布,任命創始人Michel Leclercq之子Julien Leclercq為董事會主席,接替自2018年起任職的Fabien Derville。
Julien Leclercq現年40歲,此前已在迪卡儂任職20年。迪卡儂中國公司方面告訴界面新聞,Julien Leclercq曾在多個國家為迪卡儂任職,在零售和門店運營方面有豐富的工作經歷。其在西班牙、比利時、新加坡等多個國家的迪卡儂門店擔任部門經理及門店管理者的經歷又幫助他積累了全球化經驗。
這一點迪卡儂在任命公告中也有提到——“從店鋪管理到國際發展,Julien Leclercq在公司擁有豐富的經驗,這一決定是股東經過長達數月的嚴格遴選后做出的。”
Julien Leclercq的上任被視為其家族重掌話語權的標志。上一個坐在董事會主席位子上的創始人家族成員是Julien Leclercq的兄長Matthieu Leclercq。
在Matthieu Leclercq的任期內,迪卡儂的全球化業務擴張,2017年銷售額同比增長11%至110億歐元,海外市場貢獻顯著。然而在法國本土市場,迪卡儂的表現并不理想。2018年2月,Matthieu Leclercq主動辭職,由Fabien Derville擔任董事會主席。之后迪卡儂進入了由職業經理人介入的過渡期管理。
根據迪卡儂提供給界面新聞的信息,Fabien Derville在任內推進了多項重要策略,包括品牌策略的全面升級、循環經濟領域的突破性進展、品牌組合的精簡優化,以及一系列創新銷售模式的引入,諸如企業對公業務(B2B)、特許經營模式、城市商業中心店。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家族成員在此期間并不是董事會“一把手”,創始人家族也從未遠離過企業的核心決策層。Matthieu Leclercq離開公司后,他的弟弟Julien Leclercq仍以董事會成員的身份在公司決策層中活躍。Fabien Derville下達的眾多意見中,大概率都有Julien Leclercq的參與。
結合Julien Leclercq新官上任的消息,去年迪卡儂的品牌煥新有了更多值得解讀的內容。
2024年3月12日,迪卡儂集團宣布全球品牌煥新。在當時的發布會上,首個發表演講、負責梳理公司全新品牌矩陣的是迪卡儂的新任CEO(首席執行官)、西班牙人Barbara Martin Coppola。在CEO這個位置上選擇Barbara這樣一位非法國籍的女性經理,對于迪卡儂這樣一個傳統法國家族企業來說,絕對是一個具有變革性的決定。

在迪卡儂VP(全球副總裁)級別的高管中,有不少人和Barbara一樣,是近三年才來到迪卡儂的“新人”。人事上的調整和品牌策略上的變化幾乎同時期進行。以Barbara為例,這位此前在宜家負責數字化業務的女高管,顯然會為公司零售模式的轉型把握大方向。這樣的決定肯定繞不開當時已是董事會成員的Julien Leclercq,甚至很可能是為Julien Leclercq接管董事會進行的預熱動作。
縱觀全球大體量的家族企業,職業經理人的介入不可避免。部分企業常因家族成員能力局限或決策情感化陷入發展瓶頸,因此需要能夠推動企業科學決策的職業經理人。即便這一代家族話事人極具管理才能,也很難面面俱到,同樣需要職業經理人分擔管理壓力。
這方面有不少正面案例可以參考:沃爾瑪背后的沃爾頓家族通過多個職業經理人將“低價優質”轉化為全球供應鏈管理和零售創新;德國漢高家族讓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決定,幫助企業市值增長超10倍。

因此,盡管領導層更迭,Julien Leclercq不會有特別大的變革動作。迪卡儂在全渠道零售和全球化方面的核心戰略仍然將保持連貫,畢竟他本人當時都參與到了這些新戰略的制定和執行中。
當然,業務拓新會是Julien Leclercq上任后的一大關鍵詞。界面新聞從迪卡儂中國團隊獲悉,從一線基層崗位進入迪卡儂公司管理層后,Julien Leclercq主導了迪卡儂旗下的投資基金Genairgy,該基金專注于支持新興業務和創新項目。他推動了“迪卡儂旅行”(Decathlon Travel)業務從概念到落地的全過程。這一業務目的在于整合運動與旅行體驗,拓展迪卡儂的服務邊界。
具體到中國市場上,Julien Leclercq的影響或許在更早時候就已顯現。上文提到過,Julien Leclercq了解不同地區市場的門店形態,還參與過供應鏈與跨國業務的協調。
2024年,董事會主席Fabien Derville與迪卡儂的首席執行官Barbara Martin Coppola共同推進多項戰略舉措,消費者也看到更多新門店模式在中國市場的落地。2024年秋天,迪卡儂曾在中國市場進行了一波密集開店,這些新店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在上海各黃金地段亮相。四家迪卡儂門店均區別于傳統銷售門店,有各自的運營特色。
最先開業的月亮灣店背靠虹口區運動聚集地,開業時舉辦了為期三天的 “深藏BLUE運動會”;紅楓店是迪卡儂上海首家自行車全品類專賣店;Lalaport金橋店是迪卡儂在全國第一家設有社群負責人的門店;薈聚店則是本輪開業四家新店中面積最大、品類齊全的門店,以覆蓋更多運動人群。另外界面新聞了解到,迪卡儂旗下專業自行車品牌VAN RYSEL的全國首店也即將開業。

值得另外點明的是,VAN RYSEL顯然是迪卡儂集團試水高端的先鋒。在全新的“北極星”戰略下,VAN RYSEL屬于四大專業品牌,其他三個品牌分別是SIMOND(攀巖運動)、KIPRUN(跑步運動)以及SOLOGNAC(狩獵運動)。另外,迪卡儂還細化了集團旗下QUECHUA(戶外運動)、TRIBORD(水上運動)、ROCKRIDER(山地騎行運動)等九大品牌。
為什么要重新梳理品牌?成立于1976年的迪卡儂之所以能夠快速占據市場份額,主要靠兩大優勢,一個是品類多,另一個就是依靠平價觸達大量消費者。但2023年,迪卡儂集團業績為156億歐元(約合1222.93億元人民幣),僅較2022年增長1.15%。
財務數據透露出的信號很明晰:在公司到達百億歐元年營收體量后,過往迪卡儂最擅長的平價模式給業績增長提供的助力正越來越有限,培養VAN RYSEL等高端專業品牌的必要性顯現出來。
想必確定品牌煥新的時候Julien Leclercq就很清楚,現在擺在他面前的最大工作任務,是保住迪卡儂平價體育基因的同時上探高端化。這一想法,迪卡儂全球首席產品品牌官Fabien Brosse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采訪時確認過。他表示,迪卡儂確實有意在發展高端品牌,但不會放棄平價策略,“讓人人都能參與到體育運動里仍然會是迪卡儂的第一要義,這不會改變。但同時,我們希望迪卡儂在專業市場也有一定份額,四個專業品牌就是在做這樣的事情。”

能夠確認的是,Julien Leclercq在應對這一焦慮時,會重點關注中國市場的表現。“新面孔”VAN RYSEL在“北極星”戰略落地兩月后進入中國市場,中國市場拓店節奏加快......這一切都在說明,迪卡儂追求平價和高端化間平衡的過程中,中國市場將第一時間參與到公司各項新戰略的執行中。
迪卡儂中國相關負責人告訴界面新聞,品牌煥新之后,中國成為迪卡儂的戰略焦點國家。為了更加緊密地貼合本土熱門的運動潮流,迪卡儂中國團隊在資源配置上做了戰略性傾斜,引入了如VAN RYSEL等專業運動品牌產品,將“重塑用戶體驗”作為核心戰略。界面新聞從迪卡儂方面了解到,迪卡儂中國目前的年營收規模已經穩定在百億元人民幣級別。中國是迪卡儂營收前五名市場中唯一一個亞洲國家。
高端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迪卡儂想要看到更成規模的效果還需要一定時間。過去的迪卡儂堅持全產業鏈模式,更側重于零售業態,即公司幾乎全程參與了一件產品從設計、采購再到物流、零售的全過程,只為將成本壓到最低。但要做高端品牌,品牌力建設、產品設計和互動營銷等都需要更多的物質和人力成本投入。
據迪卡儂向界面新聞提供的一組數據,迪卡儂部分中國工廠已經在設計、生產專供中國區的產品。迪卡儂集團目前在中國設有4個自有工廠、11個工業采購辦公室、約400家合作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