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魏勇猛
在全球汽車產業正加速向電動化邁進的大背景下,擁有130年歷史的汽車品牌斯柯達不得不在近日做出裁員的決定,以應對轉型帶來的成本壓力。
斯柯達首席執行官Klaus Zellmer在行業會議上表示,計劃裁減20%的工作崗位,裁員計劃是為了優化運營效率,同時擴大電動汽車產品線。
這家隸屬于大眾集團的捷克汽車品牌目前擁有4.1萬名員工,此次裁員波及約8200名員工。
斯柯達此次選擇了相對溫和的自然減員方式來達成裁員目標,主要依靠員工正常退休、合同到期后不再續簽等自然流動途徑,逐步實現團隊規模的縮減。
對于公司而言,采用這種方式可以避免一次性支付高額的裁員賠償費用,也有助于減輕社會輿論壓力。
歐盟明確計劃在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車,這一政策使得歐洲傳統汽車制造商不得不加快電動化轉型的步伐。斯柯達的電動化轉型也是大眾集團戰略的一部分。
斯柯達目前單車研發成本相較于三年前激增40%,與此同時,電動車的平均利潤率仍比燃油車低12個百分點。斯柯達計劃通過裁員將每年節省出來的6億歐元運營成本,投入到電池技術和智能座艙等核心領域。
早在2020年斯柯達就推出了首款新能源SUV車型,但轉型并不算成功。目前在售的電動車型僅有3款,此外還計劃推出插電式混合動力版本的Octavia。目前旗下新能源車型的銷量占比并不高,燃油車仍是主力。
斯柯達全球銷量已經實現連續兩年增長,但在華的銷量一跌再跌。斯柯達汽車官網發布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斯柯達品牌全球銷量為92.66萬輛,同比增長6.9%,并定下了2025年實現銷量突破100萬輛的目標。其中,西歐銷量占比超過一半,德國是其全球最大單一市場。
在去年汽車銷量超過3000萬輛的中國市場,斯柯達形成巨大反差,2024年全年僅交付1.75萬輛,同比下滑23.1%,相較于巔峰期2018年的34.1萬輛,銷量大幅下滑。中國已經成為斯柯達全球份額最小的主要地區。
斯柯達創立于1895年,1991年被大眾集團收購,成為歐洲主流品牌之一,隨后在2005年被上汽大眾引入中國市場,開始國產化制造,首款車型明銳于2007年6月正式上市。
因為與上汽大眾共享平臺及核心零部件,但售價往往比同級別的大眾品牌車型便宜一些,在中國市場一直被當作是大眾品牌的平替,一度很受消費者歡迎。銷量也逐年攀升,2018年達到巔峰后,在自主品牌和新勢力的沖擊之下,加之“價格戰”后大眾品牌的降價讓斯柯達的性價比優勢不再,其在國內的市場份額被快速蠶食,銷量連續六年下滑,聲量日漸式微。
面對在華的艱難處境,近兩年斯柯達退出中國市場的聲音不絕于耳,最終在去年9月,上汽大眾選擇將斯柯達并入大眾的銷售網絡,采用聯營的模式繼續在華運營。

在北京地區斯柯達的經銷商有15家,大部分只提供代理服務和單一售后,全功能經銷商僅有兩家。界面新聞走訪的一家主營上汽大眾的4S店,僅在展廳的一側角落停放著兩輛斯柯達品牌的展車,該區域沒有專門的銷售人員,其他十余輛均為大眾品牌。
門店的銷售人員告訴界面新聞,同級別的斯柯達跟大眾“三大件”是一樣的,售后服務也均可在上汽大眾的4S店里進行,唯一的區別就是外觀和相差不大的售價,與大眾一樣也是“一口價”的銷售方式。

當被問及銷量時,銷售人員表示:“在國內還是買大眾的多,斯柯達在歐洲賣的好些。”該店在售的兩款車型斯柯達速派和柯迪亞克與大眾同級別的帕薩特和途觀相比,無論是動力總成還是外觀尺寸均不占優勢。另一款售價更為便宜的柯米克,銷售人員稱廠家沒給提供現車,只有一張6.99萬元的宣傳海報孤零零懸掛展廳。

目前斯柯達國內在售的7款車型均為燃油車,并沒有引進新能源車型,而去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已經達到47.6%。
斯柯達母公司大眾集團去年銷售額同比增長僅0.7%,遠低于5%的增長目標;全球總銷量同比下降2.3%,中國市場的跌幅高達10%。
資深汽車行業分析師張君毅表示,在汽車行業電動化和智能化的當下,傳統汽車制造商的轉型壓力巨大,沒有符合年輕人定位的新產品推出就意味著失去市場,特別是在國內,新勢力和自主品牌產品力越來越強,跨國汽車制造商轉型不成功可能就要退出中國市場。
惠譽評級亞太區企業評級董事楊菁則認為,2025年,外國汽車制造商在中國市場的整體份額可能會繼續下降,一些品牌可能因缺乏有競爭力的產品而退出市場,中國經銷商的財務壓力也會加速這一進程。與此同時,部分汽車制造商的市場份額可能會開始穩定下來,或者通過與本土公司合作聯合開發更具競爭力的電動汽車來重新獲得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