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8日,深交所官網發布公告,終止對江蘇毅合捷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毅合捷”)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的審核。這家以渦輪增壓器及機芯為主營業務的企業,自2023年6月28日IPO申請獲受理后,歷經三輪交易所問詢,最終因主動撤回申請而折戟資本市場。其原計劃募資7.12億元用于擴產及研發等項目的愿景也隨之落空。
主營業務與市場風險:境外依賴與地緣政治隱憂
毅合捷的核心產品為渦輪增壓器及機芯,主要面向境外汽車后市場,客戶覆蓋歐洲、美國、南美洲等地。報告期內(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境外銷售收入占比長期維持在90%左右,其中對俄羅斯、烏克蘭的銷售占比合計超10%。盡管這一市場布局為其帶來了營收增長——2022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分別為5.43億元、6.31億元和3.55億元,凈利潤則從8088.31萬元增至1.11億元——但高度依賴單一市場的風險始終存在。
深交所在三輪問詢中反復強調,若國際貿易摩擦加劇、匯率波動或俄烏沖突長期化,公司業績將面臨顯著沖擊。例如,美國市場貢獻了毅合捷約12.78%的收入,若關稅政策進一步收緊,公司可能被迫與客戶分擔成本,導致毛利率下滑。此外,公司未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其境外市場拓展和風險應對能力也受到監管質疑。
技術路線與成長性爭議:新能源轉型的“雙刃劍”
毅合捷的招股書顯示,其試圖通過布局混合動力(PHEV)專用渦輪增壓器和氫燃料電池空壓機產品,切入新能源汽車賽道。然而,這一戰略在審核中被深交所重點關注。渦輪增壓器作為燃油車和混動汽車的關鍵部件,在純電動汽車普及的背景下,市場空間可能逐步收縮。
盡管公司聲稱已與部分國內新能源車企達成項目定點,但其在PHEV和氫能領域的產品尚未實現規模化量產。交易所要求其說明相關技術的市場前景及商業化可行性,但毅合捷的回復僅籠統提及“氫能屬于國家戰略”“混動是主流技術路線之一”,未提供細分市場規模、占有率等關鍵數據。此外,公司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雖從2021年的3.86%提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4.38%,但與行業頭部企業相比仍顯不足,進一步削弱了其技術先進性的說服力。
三輪問詢直指核心:業績增長能否持續?
在交易所的三輪問詢中,業績可持續性始終被列為首要問題。首輪問詢要求公司結合全球渦輪增壓器市場容量、競爭格局及新能源替代趨勢,分析增長驅動因素;第二輪聚焦技術差距,質疑其產品是否僅為“前裝市場8-10年前的技術水平”;第三輪則明確指出,毅合捷未充分披露細分市場數據及銷售渠道的采購頻次,導致收入和業績增長的持續性存疑。
例如,公司稱渦輪增壓器后市場“滯后前裝市場8-10年”,但未說明自身在該領域的市占率及競爭壁壘。盡管其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累計銷售渦輪增壓器整機及機芯294.83萬臺,但全球后市場頭部企業年銷量可達千萬級,毅合捷的規模優勢并不明顯。監管認為,此類模糊表述難以支撐其“市場空間廣闊”的結論。
分紅與資金流向:另一層隱憂
值得關注的是,毅合捷在報告期內實施了高額現金分紅。2020年、2022年和2023年,公司分別分紅1.3億元、3400萬元和1167.05萬元,其中2020年分紅金額甚至超過當年凈利潤(7100萬元)。交易所要求說明資金具體流向,是否存在體外循環或利益輸送,但公司僅回應“用于購買辦公樓、理財及繳稅”,未提供詳細憑證。這一操作與IPO募資的緊迫性形成反差,引發市場對其資金管理合規性的質疑。
撤單背后的啟示:注冊制下的審核趨嚴
毅合捷的IPO終止并非個案。全面注冊制實施以來,監管更強調“申報即擔責”,對企業的核心技術、成長性及信息披露質量提出更高要求。從其審核歷程可見,若企業無法清晰論證市場空間、技術壁壘及風險應對能力,即便財務數據達標,仍可能止步于問詢階段。
對毅合捷而言,撤單意味著擴產計劃受阻,氫能等新業務研發進度可能放緩。而對行業來說,這一案例再次警示:在新能源汽車加速替代燃油車的背景下,依賴傳統技術路線的企業需更快證明轉型能力,否則資本市場的門檻將愈發難以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