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光子星球
免費一直是番茄小說的“奧卡姆剃刀”,直到AI的出現,讓原本清晰簡單的平臺生態復雜了起來。
“最近新開的書能拖先拖著,千萬別寫到8萬字,等這波AI文試水過了再說”,番茄小說老作者給新入行的小白的忠告在私域之間口口相傳。起因是3月1日,番茄小說男頻板塊的作品首秀數量破天荒地達到了3549本,環比增加了55.8%。
但如過江之鯽般涌現的作品卻并未取得與規模相匹配的成績,據網文大數據,該期首秀中在讀漲幅超10萬的作品僅29本,在讀漲幅超30萬的“爆款”為0 。與之相對的是2月1日1569本新書首秀中,31本作品在讀漲幅超10萬,亦有4本在讀漲幅超30萬。
早在去年6月,番茄小說便因其在作者條款中新增“AI訓練補充協議”,即要求作者同意讓渡作品歸屬權給字節大模型作訓練之用而引發作者群體抗議。他們或是公域發聲,或是停更、上傳亂碼,倒逼番茄小說上線解除相關條款的入口,事件方才得以平息。
而今,3549本首秀再一次將番茄小說對AI的曖昧態度,以及流量游戲下失衡的作者生態暴露在臺前。
去年12月,番茄小說創作者大會上公布了其簽約作者的收入數據:在60萬簽約作者中,年入達3萬的僅9374人。盡管番茄小說還是那個網文圈中最易簽約的平臺,但供給側慘淡的收入表現似乎與需求側并不對等。這也揭開了番茄商業模式最為成功之處——在新作者因低門檻不斷進駐的前提下,番茄只需要用戶駐足便足夠了。
AI“通脹”與收益“貶值”
大家都在玩AI,只有番茄在“挨罵”。
雖然早在兩年前,閱文便將AIGC工具初步引入網文創作流程,但在數次AI“刺殺”小說家的輿論大潮中,番茄小說卻總是處于風暴中心。
這與番茄小說極低的入駐門檻、分發機制以及作者收入構成高度相關。
據悉,番茄小說采用的是多層級的分發機制,分別是“簽約”“驗證”與“首秀”:累計兩萬字即可簽約在番茄小說,作者新書上傳滿8萬字后會進入首秀前為期7天的“驗證期”,平臺會將作品少量分發給對應畫像的讀者,通過綜合完讀、互動等指標來決定作品是否能進入決定生死的“首秀”。
首秀是作品一炮而紅的機會,平臺會將作品在公域分發,陡增的流量意味著更多讀者、廣告位以及收入。
與起點歷經20年建立的階梯制培養體系不同,番茄以流量算法構建的作者培養邏輯,帶有某種"首秀定生死"的博彩色彩。這背后是免費平臺亙久不變的商業模式,即將用戶使用時間通過廣告貨幣化。一個例證是在番茄小說作者群中,新人首秀成績欠佳時,老作者首先挑刺兒的不是內容與開頭,而是書名。
在此情況下,首秀成為作者們競爭曝光的修羅場,而AI文大量涌入的結果則是分流——用戶大盤沒有明顯變化的情況下,更多作品出現無疑會導致用戶總體注意力的分散。另一方面,由于番茄小說基于廣告的商業模式,作者收入構成的主要部分便是讀者閱讀時觀看的廣告次數,這部分收入勢必也將受到分流的影響。
甚至可以說,番茄小說對AI的包容導致了內容生態的“通脹”,讓原本需要“淘金”的優秀內容被進一步稀釋,作者們的收益也持續“貶值”。
與之相對的是,其他網文平臺由人工編輯審核的“把關”模式便避免了AI文分流的問題。一位頭部網文平臺編輯便向我們吐槽,最近一個月他的郵箱完全被“海投”的AI文占領了,因此編輯團隊決定在近兩個星期內不接受投稿,直到風波過去。
我們也了解到,番茄內部也已經開始著手處理AI文泛濫的問題,整頓將持續到3月中旬。乍一看去,AI文似乎是網文圈在經歷AIGC改造下的又一場鬧劇,但更重要的顯然借此暴露出來的平臺模式,讓最利于新人作者進駐的平臺成為最不利于新人成長的平臺。
作品質量方面,當成績起伏取決于平臺給量的時候,內容本身便成為了一本網文作品的第二相關要素。新人作者往往不知道作品問題出在哪兒,卻因為平臺推流而起量,最終呈現的結果是數據的快速滑落與內容創作能力的原地踏步。
作者收入方面也受到了廣告大盤的限制。以番茄小說2023年末1.92億的MAU計算,過去一年其MAU同比增長為14.6%,相對的是作者數量自35萬暴增至60萬。僧多粥少的直接影響是過去一年多內不斷下降的“單價”,即作者在其作品的每個有效閱讀中獲取的收益。
供需的失衡造就了番茄小說流量場中“養蠱”的現狀,這一點早在前述番茄小說的作者收入分布中可見一斑。
更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2月,番茄小說修改了全勤獎規則,獲得全勤獎的門檻從200元分成收益變成500元,這進一步提高了新人作者賺取穩定收益的門檻。而當月創作者大會上公布的一億元作者扶持中最具噱頭的百萬全年獎,全年不斷更且年度聽讀收益在20萬以上的要求也讓其自激勵演變成對頭部作者的錦上添花。
層級分發造就了由高度流動性的中尾部作者與逐漸固定陣營的頭部作者構成的生態,自某種角度上來說,番茄小說在產品設計上無疑是成功的。
造神“運動”的IP戰場
免費廣告的商業模式受制于用戶大盤,在這方面增長趨緩的情況下,IP成為番茄小說商業化的側重點。
字節旗下不乏借抖音體系快速登頂垂直領域“榜一”的App,日前用戶規模登頂的同時還因獨播模式引發行業廣泛討論的紅果短劇便是其中之一。其與番茄小說近乎相同的打法造就了兩者密切的協同,紅果短劇自制劇負責人楊杰表示,紅果將依托番茄的網文IP,改編更多短劇,為網文作者擴展新的收入來源。
免費的短劇與網文一脈相承,奉行“以快打快”,流量篩選是最簡單高效的原則。我們了解到,在番茄小說尋找改編藍本的編劇們與作者一般關注首秀,根據首秀后幾天的作品流量情況與題材來判斷是否著手改編。相似的鏈條下是相似的押寶特質,編劇的猶豫往往會導致其錯過時機。
一位編劇便向我們吐槽,他關注的一部成績不錯的現代言情小說,在連載字數剛剛超過30萬字,故事脈絡基本清晰且人物完善后開始改編,然而在他即將寫完劇本的時候,同名短劇已經在紅果上線了。
從某種角度來說,手快有手慢無的改編情況也意味著番茄小說首秀中值得改編的優質作品缺缺。以最近一周的首秀新書數據看,目前還未出現首秀期在讀漲幅超30萬的作品,這也意味著本周還沒有新書能進入編劇們的視野。
另一方面,番茄小說的作者IP分成在網文平臺中并不占優勢。
主要面向的短劇市場本就受限于成本,版權銷售價格并不算高,我們了解到,目前番茄小說單本版權售價通常在2~5萬元。至于制劇上線后的分成則是平臺與作者五五開,與之相對的是晉江平臺的分成是二八開。
值此情況下,通過中心化的分發快速“造神”便成了番茄撬動IP商業化的必由之路。而跳脫出“小家子氣”的短劇,走向商業鏈條更長也更具想象力的長劇平臺是第一步。
第一個吃螃蟹的是與騰訊視頻合作的《斬神》動漫,其作為番茄小說“造神”的首個成果,在長視頻平臺的成績頗為不錯。據騰訊視頻站內數據顯示,《斬神》站內熱度最高達23000+,被超300萬人打出9.6的高分,是2024年新番中的頭名。
緊接著的是接連開啟影視化改編的《十日終焉》與《山河志》,前者與檸萌影視合作,后者則是優酷。不難看出,在自家缺少扛鼎長視頻平臺的情況下,其在IP影視化的道路上不得不把雞蛋分到多個籃子里。
除了產品本身的分發機制外,我們還注意到番茄小說開始自兩個方面分別試圖催熟IP開發生態。去年10月,番茄簽約起點老牌白金作家,《凡人修仙傳》作者忘語,以及推出年度巔峰榜單,分別指向相對內容更在乎作者的版權采買方,以及為頭部作品增加粉絲沉淀手段。
IP產業最大的敵人是時間,番茄小說試圖在鏈路更長的非短劇影視化改編上復現“唯快不破”的奧卡姆剃刀。只是在過去一年多內,平臺數年積累的頭部IP已經基本兌現了除開播后分成之外的版權價值,改編效率與內容厚度之間業務悖論,需要番茄小說花更大精力去解決。
在線閱讀的盤子到頂了?
如果將首秀視作某種程度上的“人工編輯”的話,除了付費與免費兩種不同邏輯的商業模式,番茄小說正在變得和閱文越來越像。
早在2023年,AI便成為番茄小說與閱文共同發力的領域。只是閱文在AI方面相對更審慎,目前其AIGC功能還主要集中在潤色、尋找題材以及靈感上。反觀番茄則激進許多,改寫、擴寫、續寫以及貼合創作生態的起名、靈感等一應俱全,并且與作者等級綁定,等級越高的作者每日可使用次數越多。
這折射出兩個平臺不同的內容生產與分發邏輯,本質上是平臺對“量”與“質”要求的不同優先級。
在市場看來,兩者更為明晰的路徑重合是短劇,番茄小說與紅果的聯動自不必說,閱文也緊趕慢趕推出了或是自制或是共創的短劇。
歸根結底,時下網文能提供的價值敘事只有IP、AI和短劇。其中IP是憑借內容厚度來對抗周期,典型莫過于閱文旗下逐個被開發的老作品,而AI與短劇則是乘著時代的東風,以效率為核心命題。
不同的平臺特色分別塑造了兩大平臺在不同領域的長短板,但總體并未跳脫出“放大內容價值”的根本框架,因為用戶增長放緩已是既定事實,據QuestMobile數據,數字閱讀行業的用戶增速正在放緩,自2023年末的10.9%減緩至去年末的7.6%。
這一點我們也能自兩者的變化中尋到端倪:隨著閱文于去年收縮戰線,推動去渠道化,意味著其已放棄在用戶規模上與番茄小說一較短長,轉而突出付費閱讀的差異化運營。而番茄小說也開始走出規模增長的紅利期,其停止與抖音故事的合作,以及前述其開始注重IP運營均是有力佐證。
當行業步入對抗周期的階段,番茄小說也到了向閱文“取經”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