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8日,第十七屆山東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職組“通用機電設備安裝與調試”賽項在濰坊工業學校舉行,來自全省16地市的30支代表隊展開激烈角逐,城陽區職教中心學校紀毓濤老師輔導的王振涵和張永哲同學在比賽中發揮穩定,脫穎而出,獲得團體一等獎。這也是城陽區職教中心學校在2024年省賽中繼“電氣安裝與維修”賽項、“服裝設計與工藝”賽項奪金后獲得的第3枚金牌。
如今,青島城陽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儼然成為職業夢想的起點、產教融合的高地,更打造出城市與人才共赴未來的橋梁。
匠心育人:金牌教練的匠心啟程
走進學校的機電實訓樓,你會遇到一位默默耕耘的機電技能大賽引路人——紀毓濤老師。從2011年機電專業技能大賽的戰鼓擂響,紀老師毅然挑起輔導重擔。起初,學生的基礎知識遠遠不能適用技能大賽的要求,紀老師俯身從PLC原理編程,萬用表、剝線鉗的使用等最基礎的知識進行培訓。他經常和學生做同一個題目,幫助學生分析用到的理論知識和技能要點,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同時,來自團隊的集體智慧也為學生的技能成才加油助力。機電教學團隊以崗位職業能力為導向,依據“優化課程體系—加強優質教學資源建設”的課程建設思路,校企重構“基礎共融、核心通融、拓展互融”的模塊化課程體系,以“底層、核心、拓展”層級實施“個性化培養套餐”。融入產業發展需求,將企業典型崗位群的工作任務融入專業教學,建設開放共享、有特色教學資源與課程。同時,團隊探索課程思政,強化學生工匠精神與社會責任感,為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的傳承貢獻力量。
一批批性格各異、技能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在學校和老師的助力下,最終成為各級職業技能競賽的金牌得主或者企業技術骨干。
平臺筑基:打造“金牌”教師平臺
紀老師的成功并非偶然,背后是城陽區職教中心學校學校“師德鑄魂、頭雁引領、三維聯動”的教師培育體系。
學校將教師視為“第一資源”,構建“名?高”成長平臺,實施分層培育的“雁陣計劃”:從青年教師到行業專家,形成“適應—發展—創新—卓越”的進階路徑。通過“頭雁領航”和“青藍工程”,學校打造了以紀毓濤為首的機電專業團隊和以祝梅為核心的服裝專業團隊,兩支“金師”隊伍均獲評省級教學創新團隊。
近年來,青島市城陽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以“四步五階三模式”全面強化“金師”隊伍建設,先后培育全國技術能手、齊魯名師等市級及以上榮譽教師100余人。其中,正高級教師3人,全國優秀輔導老師16人,全國技術能手2人,省級教學創新團隊2個。正如省教育廳專家組評價:“這里教師的企業實戰經驗,比很多高職院校更豐富。”
校企協作:共建人才輸送通道
“工匠型”教師團隊的培養,離不開學校與產業的深度綁定。紀老師說起讓他記憶猶新的一件事:在籌備通用機電設備安裝與調試賽項的征程中,學校面臨著重重困境,設備短缺與經驗匱乏猶如兩座大山橫亙在前。
學校領導深知通用機電設備安裝與調試賽項對于機電專業學生成長、機電專業發展的重要意義,毅然扛起攻堅大旗。面對設備空白,領導們四處奔走,積極與設備供應企業洽談合作,磨破了嘴皮子爭取設備贊助,終于讓比賽指定的實操設備入駐校園實訓基地。
在爭取到設備后,學校領導又組織教師深入企業學習,親身體驗工作流程,積累實戰經驗——這一舉措不僅增強了教師的實踐能力,也促進了“工匠型”教師團隊的形成。
老師們深刻體會到,只有與企業緊密合作,職業教育才能培養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針對此,學校有意識地促進校企共建“雙師型”培養基地,引入企業家、工匠大師入校授課,實現人才與資源共享。
如今,校企聯合育人已成為城陽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的重要育才手段。截至目前,實習基地從35家增至60家,學校還與青特集團、膠州海爾、黃島海信等20多個大中型企業簽訂了實習基地協議,每年組織學生進行企業實踐實習。
此外,學校還牽頭成立了青島市紡織服裝產教融合共同體,并參與了包括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示范區在內的6個國家級、省級產教融合共同體,真正實現“課堂進工廠、車間在校園”。
不難看出,在這里,校企命運共同體正深度綁定,并肩推動產教融合的深入發展。
區域聯動:職教賦能區域發展
作為青島市智能制造的核心區域,城陽區匯聚了中車、青特等眾多龍頭企業。然而,五年前,該區域技術技能人才的缺口卻高達40%。
面對企業對能直接上崗的復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傳統職教模式培養的學生顯然難以滿足。對此,城陽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提出了“服務地方設專業、依托產業建專業、產教融合強專業”的應對策略。
定位于服務青島北方先進制造業基地和擁灣發展戰略,緊抓發展機遇,在上級的堅強領導和鼎力支持下,學校遷至膠州灣北岸,緊鄰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示范區。
為了更好地對接青島市的24條重點產業鏈,學校開設了6大類12個專業,將專業建在產業鏈上,匹配度高達100%。其中,針對軌道交通產業、集成電路、低空經濟產業等需求,學校實施了模塊化、項目式教學,并落實了校企雙元育人的舉措。多年來,學校為青特、中車等區域內龍頭企業輸送了4000余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改革先鋒:從“跟跑”到“領跑”的高質量跨越
2021年,借著山東省高水平中職學校建設的東風,城陽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開啟了一場刀刃向內的改革。至2024年底,學校已建成153項省級、國家級標志性建設成果,高標準完成了1025項建設任務,佐證材料達3.7萬余頁,文字數量超過1200萬字。學校高質量通過了省高水平學校市級評估驗收,得到了青島市專家組的高度贊譽,為實現“建成青島特色、省內一流、國內領先的高水平學校”的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場改革讓學校從“跟跑者”變成了“領跑者”:2023年全市辦學質量考核躍居第二,獲評全國國防教育示范校,該校更成為海爾、海信等名企的“人才儲備基地”。全國技能大賽31金25銀11銅的輝煌戰績,印證了“賽教共生”模式的成效——30余項競賽項目轉化為模塊化課程,讓人才培養始終與產業前沿同步。
“讓每個學生都有一個出彩人生”是學校的育人信條:40余名學生獲評山東省技能拔尖人才,多位學子被青島大學等本科院校錄取。當國賽領獎臺上的光芒照亮學子前程,當“城陽工匠”成為產業升級的中堅力量,青島城陽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用行動詮釋了何為“匠心之道”。
來源:推廣
最新更新時間:03/11 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