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摩根大通中國區聯席首席執行官陳妍妮、何耀東: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突破將帶來新機遇丨外資大咖談?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摩根大通中國區聯席首席執行官陳妍妮、何耀東: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突破將帶來新機遇丨外資大咖談?

“摩根大通積極參與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并持續增加對業務平臺和人才培養的投入,充分體現了我們對中國市場的長期承諾?!?/p>

界面新聞記者 | 孫藝真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制度型開放有序推進,當前,外資金融機構紛紛搶抓金融雙向開放的機遇,不斷加大對中國的投資力度。

扎根中國104年的摩根大通是最早參與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的外資機構之一,擁有中國首家外資獨資證券公司和首家外資獨資的期貨公司。

近日,界面新聞記者專訪了摩根大通中國區聯席首席執行陳妍妮與何耀東。

陳妍妮認為,隨著高水平開放的推進,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等領域的互聯互通機制進一步完善,為外資金融機構提供了更多投資和業務創新的機會,也為海外投資人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更多的途徑;何耀東表示,當前,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突破以及中企出海熱潮為外資金融機構帶來了新的業務機會。

在摩根大通參與過的許多業務項目中,確實起到了幫助中國企業跟外部資本市場連通的作用,反過來,這也堅定了我們作為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發展業務的決心,并對未來的機遇充滿期待。 ”

摩根大通中國區聯席首席執行何耀東(左)與陳妍妮(右)      圖片來源:摩根大通

界面新聞:中國市場對摩根大通來說意味著什么?自進入中國以來,摩根大通是如何逐步展開業務布局的?有哪些關鍵發展節點?

何耀東:摩根大通在華發展已經有104年了,特別是在過去經濟飛速發展的二十年里,摩根大通抓住了機遇,在這里積極布局。我第一次來內地是2007年,也正是在同一年,我們的法人銀行在北京成立,作為第一家總部設在北京的外資法人銀行開始服務跨國企業。之后,我們投資了合資期貨公司,并在2020年實現了100%控股。同年,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正式開業,并在2021年獲批成為國內第一家外商全資的證券公司。再到2023年,摩根資產管理獲批100%控股上投摩根基金,并隨后將這個品牌更名為摩根資產管理。我們也成為了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全資擁有本地法人銀行、證券、期貨和資產管理四大法人實體的外資金融機構。

中國現在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摩根大通來說,我們一定要參與到這里的發展。最初,我們主要服務來華拓展的跨國公司;后來覆蓋了中資客戶;現在,隨著中國企業出海步伐加速,我們致力配合他們的跨境需求,支持中資機構拓展海外市場,包括在中國香港、美國等不同市場上市和融資的需求。在摩根大通看來,中資跨國企業在全球“開疆辟土”,跟外資跨國企業在中國營運、在亞太區展業一樣,我們的愿景就是陪著他們一起成長,成為中國企業和在華營運的跨國企業值得信賴的伙伴。

陳妍妮:在戰略方面,我們一直堅信,中國代表著非常重要的發展機遇。中國經濟的創新和活力,再加上中國人的勤奮,這個強大的組合將釋放很大的潛力。

在我倆從業的二十幾年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跟著中國客戶一起成長,在這里跟監管機構、不同的企業、不同的投資人緊密合作,一起見證中國令人驚嘆的經濟轉型。很多人說中國市場剛剛經歷轉型,實際上,中國過去三十年都在逐漸轉型,逐步優化經濟結構。我們見證了中國從全球第四大經濟體發展成第二大經濟體,今天在全球GDP的比重已經接近17%。

在摩根大通參與過的許多業務項目中,確實起到了幫助中國企業跟外部資本市場連通的作用,反過來,這也堅定了我們作為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發展業務的決心,并對未來的機遇充滿期待。   

界面新聞:近年來,中國金融開放持續推進,在您看來中國金融領域對外開放的成效如何?在這一過程中,貴司獲得了哪些發展機遇和紅利?外資機構進入中國,對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何耀東:目前,雖然全球金融機構占中國經濟的體量相對較小,但是我們在積極參與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并持續增加對業務平臺和人才培養的投入。

對于外資機構的角色,我想分享兩點,首先是合規經營。在中國金融市場爆發式增長的過程中,摩根大通一直秉持的業務理念是,在服務客戶的同時也必須重視內部合規。中國金融市場體量很大但相對發展歷史較短,作為金融從業人員,怎么樣在市場飛速發展、環境瞬息萬變的情況下堅持做對的事情,其實并非易事。

其次是先進科技的運用。去年,摩根大通在全球范圍內向技術系統領域投入了170億美金,我們也把全球最先進的系統之一帶到了中國金融市場,希望我們的客戶能從中受益。舉個例子,在AI的運用上,摩根大通就相對地走在市場的前沿,我們六七年前已經在內部成立AI團隊,也不斷跟我們的中資同業共同探討和分享如何在運營中把AI變成實實在在的實踐和案例。

陳妍妮:回到摩根大通在中國的發展里程碑,在中國金融開放的進程中,我們確實很幸運地參與到了許多重要的改變。

比如說,1973年大衛?洛克菲勒訪華之后,大通銀行成為了中國銀行在美國的首家境外業務代理行。1994年,摩根大通就在北京和上海設立了代表處,正式成立本地法人銀行是2007年。當時,無論是服務中資客戶也好、跨國企業也罷,市場非常需要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帶來創新的產品,以滿足在支付、清算等領域的殷切需求,我們由此帶來了很多新的業務、服務和對國際規則的理解。

2019年,摩根大通宣布將中國政府債券納入摩根大通旗艦指數,這是中國債券市場發展的里程碑事件,帶動了很多海外投資者特別是跟蹤指數的投資者,更加關注中國、投資中國。2020年我們全資擁有了期貨公司,再到2021年獲批成為國內第一家外商全資控股的證券公司。到2023年,我們獲批100%控股旗下資產管理公司,下一步將推動引入中長期資金入市,幫助股市的投資人構成更加機構化,以促進市場的健康發展和穩定。

此外,跟五年前相比,我們在中國的員工人數翻了一番,這是摩根大通比較獨特的地方。這一系列戰略性的發展充分體現了我們對這個市場的長期承諾。

界面新聞: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2025年重點任務之一。摩根大通作為一家在中國長期發展的外資金融機構,如何理解高水平一詞?

陳妍妮:我的理解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是市場準入和業務拓展。中國怎么進一步放寬金融市場的準入限制,為外資金融機構提供更多在華發展的機遇?去年國家明確提出了要擴大銀行、保險領域外資金融機構的準入,拓展外資金融機構參與國內債券市場的業務范圍,之前在2020年取消了證券、期貨等領域外資股比的限制。每一步的開放政策都為我們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允許外資在更多的業務領域中參與競爭、創新和合作。實際上在很多項目里,我們都是跟中資金融機構合作的,這也進一步提升了我們對整個中國市場的參與度。當然,也是受惠于這些政策,我們才能實現成為第一家外資全資的證券公司和期貨公司的突破。

第二是制度型開放和營商環境的優化。監管機構非常關注改善營商環境,幫助外資金融機構各展所長。如果中國繼續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實現在金融領域中規則、管理、標準跟國際規則接軌的話,相信對很多的市場參與者來說都將大有裨益。同時,我們看到政府也致力于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為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的長期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根基和可預期的政策支持。

第三是金融市場開放的深度和廣度。隨著高水平開放的推進,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等領域的互聯互通機制也進一步完善,為外資金融機構提供了更多投資和業務創新的機會,也為海外投資人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更多的途徑。

第四是風險和機遇的平衡。除了降低門檻和擴大業務范圍以外,各國現在都在加強金融監管和風險防控,“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是一味“放開”,同時也必須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定和對投資人的公平性。我們作為外資金融機構,在把握機遇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合規經營,防范市場波動和監管變化帶來的風險。

界面新聞: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您認為中國市場要做好這項工作,關鍵點在哪里?

陳妍妮:上個月,國務院剛剛公布了《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二十項政策的舉措,對于傾聽外資需求的表態是非常正面的。很多企業、金融機構關注的問題非常具體,比如摩根大通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運營,要遵守每個市場的法規,這是非常繁重的工作。如何在可能、合理的情況下,在規則上盡量透明,并能夠與國際市場接軌,對于吸引外資來說非常關鍵。當然,中國的跨國企業在海外拓展的過程中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所以這種經驗的分享,讓大家開放地交流,對雙方都非常有益。

從外商在華投資的數據來看,2024年,外商在華投資已經接近124萬家,新設立的外商企業也超過5.9萬家,同比增長10%。當然,目前的經濟環境比較復雜,各國企業都在尋找新的增量,再疊加地緣政治的因素,對企業來說,不確定因素很多,做一項決策是更難了。中國要持續吸引外資,離不開提供一個確定的營商環境,涵蓋政策和稅率等等。政策的確定性和透明度,合規上的一致性,對于外資企業來說,都是最根本的考慮因素。

此外,大家最關注的還有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增速,最近DeepSeek的橫空出世,提振了市場的信心,希望之后能夠保持這種動能。我覺得今年是一個挺重要的機遇,在經歷了過去幾年的周期以后,中國企業以及在華運營的跨國企業都變得更有韌性,也更加認可創新的重要性。接下來,企業應該思考如何利用積累的經驗和韌性,發揮所長,參與未來的發展。

最后,金融機構期待能夠進一步降低投資中國的門檻和整體交易的成本,擴大投資產品的品類,讓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人都能夠參與中國市場。最初是股票、后來有了債券,中國還有許多資產的類別可以進一步吸引外資參與。

何耀東:我覺得政策上的連續性很重要,做長期投資的話,不是看未來一兩年的回報,而是五年、十年或者更長時間的回報。如果政策上不具備連續性,投資人很難進行風險評估。如何讓不同的境外投資人、企業能理解中國多一點,這也是很重要的,因為越理解這個市場,才越愿意做出嘗試。比如,摩根大通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杰米·戴蒙從2000年開始,每年都來中國,他對中國市場的發展歷程有自己的理解,這非常重要。

界面新聞:上面我們講到中國金融市場開放不斷擴大給外資金融機構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除此之外您覺得外資金融機構在華發展還有哪些新的機遇?

何耀東:中企出海對于外資機構來說是很大的機會,對摩根大通更是如此,我們具有全球網絡的優勢——我們是極少數的在全球五大洲都有分支機構的金融機構。

我們在不同的國家、地區開展業務,也觀察到企業出海面臨的不少困難。即使產品過硬,中企出海仍然需要經驗豐富的全球合作伙伴,深諳本地市場的法律、法規,能夠幫助企業量身定制相關戰略,賦能出海過程。以我自己的經驗為例,我在摩根大通工作二十年,處理過不少不同市場上稅務的問題,而對于出海的中國企業來說,如何理解當地法規、稅務規則,這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

此外,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突破也將帶來新的機遇。春晚上機器人的表演,令人驚嘆。又比如,AI在中國的場景下能實現哪些突破、DeepSeek在業務上可以如何運用,對于金融機構來說都可能帶來新的業務機會。

另外,聚焦新行業的同時,我們也關注一些具體的傳統行業。比如消費行業,他們一直做得很好,接下來一步是否考慮出海;還有一些農業領域的客戶,他們在中國發展迅速,在海外市場也可以做得很好。怎么在一個相對比較傳統的行業實現突破?我們可以從資本運作角度,配合他們在海外更好地布局,或者進入新的市場,這些都是發展機遇。

陳妍妮:我們內部把新質生產力叫做創新經濟。去年摩根大通整合了客戶覆蓋團隊,將原環球企業銀行部與原商業銀行部合并,打造了全新的環球企業銀行團隊。在新的架構下,我們將對客戶群進行更加充分的覆蓋,不是只關注大企業,而是將從成長性企業開始,一直到全球大型企業,提供契合企業發展不同生命周期所需的各種服務。其中,我們建立了專屬團隊服務創新型的新經濟客戶。對這些客戶來說,能夠提供安全、高效的資金的服務方相對有限,在多個國家和市場都有布局和資源的銀行合作伙伴可能就更少了。而我們不僅能專注于協助他們的業務高速增長,同時也幫助他們防范相關的風險,為企業提供不同生命周期的陪伴。

十幾年前,摩根大通服務的客戶中有一家公司叫英偉達,它當時還是屬于中小客戶,我們一直陪著英偉達成長,直到今天它成為科技巨頭。在中國也是一樣,無論是科技、生命科學、醫療健康、綠色能源、高端制造等等,甚至一些跨境電商、媒體、文娛、消費類的各個細分領域,創新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相信在未來將涌現不少行業巨頭。最近我們在服務杭州六小龍之一的群核科技2月份向港交所遞了表,后續融資也會進一步支持他們AI方面的研究。

我們現在看到DeepSeek、宇樹科技的橫空出世,相信這只是冰山一角,后面還將帶動巨大的經濟生態圈的發展。在AI賦能之后,整個行業格局的變化非常迅速。我們作為金融機構,需要積極把握機遇,因應客戶的需求來量身定制金融服務。

最后,我們經常提到經濟走廊“corridor”,無論是中東、拉美,亞洲內部的經濟走廊,都在飛速發展,這對摩根大通來說也是發展機遇。我們致力于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服務和解決方案,最重要的是協助更多中國的優質企業在世界各地扎根發展。

界面新聞:貴司在中國的發展戰略和規劃是怎樣的?外資金融機構該怎樣避免同質化發展?

陳妍妮:銀行最重要的資產就是人才。這么多年來我們對人才的培養堅持不懈,談到怎么去避免同質化發展,最終還是人——員工的創新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適應的能力。

摩根大通對員工的投入,不僅提供有競爭力的福利或者薪酬,更重要的是培訓,為他們提供全球的平臺,提供優質的經驗分享,賦能他們的職業發展。

在中國,培養人才也是我們很重要的使命之一,我和我的搭檔就是受惠者,我們在這個過程中見證了中國市場的飛速發展,也希望未來有更多優秀的年輕人可以加入我們。

何耀東:摩根大通一直用穩健來形容我們的業務。作為一家銀行,我們給客戶提供資本金和流動性,無論客戶走到世界各地,我們都能提供有力的支持。怎么能做到呢?

首先,我們自己要保持穩健。我們內部一直強調:“和對的客戶,做對的業務”。也許有人認為金融行業就是以盈利為目的,但事實并非如此:我們一直都跟對的客戶保持長期合作,無論他們是大的機構,還是中小型企業。中國的中小型企業過去十年成長速度飛快,我們希望在客戶規模比較小的時候就開展合作,配合和陪伴他們的飛速成長,在不同階段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

其次,我們在華還需要完備的金融牌照,現在,我們已經建立了穩健的業務平臺,接下來,希望能實現比較全面的產品牌照,以便更好地服務客戶。

當然,科技對金融行業至關重要。其中,數據是基礎,客戶需要我們提供干凈、有效的數據,此外,在全球我們平均每天處理近6千萬筆、總額超過10萬億美元的交易,這些都對我們系統的執行速度和穩定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界面新聞:具體政策層面,如開放性、安全性、便利性以及綠色金融等方面,摩根大通有何具體建議和政策期待?

何耀東:以前跨國企業走進來,現在中國企業走出去,各個市場推出的法規方向不同,對金融機構和企業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戰。我們希望能看到政策領域實現必要程度的融合和接軌,這將對企業和金融機構的經營帶來非常大的效率提升。

此外,如何幫助在中國營運的跨國企業降低營運成本或者融資成本?比如在當前的利率環境下能否考慮在岸融資,通過實現相對合理的融資成本,加強跨國企業在中國長期投資的意愿。

陳妍妮:剛才說到了披露的一致性。比如發一筆熊貓債,會涉及到會計準則的問題,而不同市場可能要求不同的披露內容,但對很多跨國企業而言,為了避免披露或者會計準則的不一致性,或許限制了一些企業考慮將中國市場作為一個主流市場或融資平臺。

最后,隨著境內外市場的聯動進一步增強,境內和境外投資人有沒有得到公平一致的待遇變得越來越重要。這些都會影響整個市場的信心。我們看到,政府在這個方向上已經做出了很多努力和工作,在投資者保護方面,讓外資投資人能獲得與境內投資人同等的待遇,這將進一步增強他們投資中國的信心。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摩根大通

4.7k
  • 關稅給經濟帶來不確定性,美多家大型金融機構裁員
  • 摩根大通:美國經濟失去光環,在新興市場看到復蘇跡象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摩根大通中國區聯席首席執行官陳妍妮、何耀東: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突破將帶來新機遇丨外資大咖談?

“摩根大通積極參與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并持續增加對業務平臺和人才培養的投入,充分體現了我們對中國市場的長期承諾?!?/p>

界面新聞記者 | 孫藝真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制度型開放有序推進,當前,外資金融機構紛紛搶抓金融雙向開放的機遇,不斷加大對中國的投資力度。

扎根中國104年的摩根大通是最早參與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的外資機構之一,擁有中國首家外資獨資證券公司和首家外資獨資的期貨公司。

近日,界面新聞記者專訪了摩根大通中國區聯席首席執行陳妍妮與何耀東。

陳妍妮認為,隨著高水平開放的推進,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等領域的互聯互通機制進一步完善,為外資金融機構提供了更多投資和業務創新的機會,也為海外投資人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更多的途徑;何耀東表示,當前,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突破以及中企出海熱潮為外資金融機構帶來了新的業務機會。

在摩根大通參與過的許多業務項目中,確實起到了幫助中國企業跟外部資本市場連通的作用,反過來,這也堅定了我們作為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發展業務的決心,并對未來的機遇充滿期待。 ”

摩根大通中國區聯席首席執行何耀東(左)與陳妍妮(右)      圖片來源:摩根大通

界面新聞:中國市場對摩根大通來說意味著什么?自進入中國以來,摩根大通是如何逐步展開業務布局的?有哪些關鍵發展節點?

何耀東:摩根大通在華發展已經有104年了,特別是在過去經濟飛速發展的二十年里,摩根大通抓住了機遇,在這里積極布局。我第一次來內地是2007年,也正是在同一年,我們的法人銀行在北京成立,作為第一家總部設在北京的外資法人銀行開始服務跨國企業。之后,我們投資了合資期貨公司,并在2020年實現了100%控股。同年,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正式開業,并在2021年獲批成為國內第一家外商全資的證券公司。再到2023年,摩根資產管理獲批100%控股上投摩根基金,并隨后將這個品牌更名為摩根資產管理。我們也成為了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全資擁有本地法人銀行、證券、期貨和資產管理四大法人實體的外資金融機構。

中國現在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摩根大通來說,我們一定要參與到這里的發展。最初,我們主要服務來華拓展的跨國公司;后來覆蓋了中資客戶;現在,隨著中國企業出海步伐加速,我們致力配合他們的跨境需求,支持中資機構拓展海外市場,包括在中國香港、美國等不同市場上市和融資的需求。在摩根大通看來,中資跨國企業在全球“開疆辟土”,跟外資跨國企業在中國營運、在亞太區展業一樣,我們的愿景就是陪著他們一起成長,成為中國企業和在華營運的跨國企業值得信賴的伙伴。

陳妍妮:在戰略方面,我們一直堅信,中國代表著非常重要的發展機遇。中國經濟的創新和活力,再加上中國人的勤奮,這個強大的組合將釋放很大的潛力。

在我倆從業的二十幾年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跟著中國客戶一起成長,在這里跟監管機構、不同的企業、不同的投資人緊密合作,一起見證中國令人驚嘆的經濟轉型。很多人說中國市場剛剛經歷轉型,實際上,中國過去三十年都在逐漸轉型,逐步優化經濟結構。我們見證了中國從全球第四大經濟體發展成第二大經濟體,今天在全球GDP的比重已經接近17%。

在摩根大通參與過的許多業務項目中,確實起到了幫助中國企業跟外部資本市場連通的作用,反過來,這也堅定了我們作為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發展業務的決心,并對未來的機遇充滿期待。   

界面新聞:近年來,中國金融開放持續推進,在您看來中國金融領域對外開放的成效如何?在這一過程中,貴司獲得了哪些發展機遇和紅利?外資機構進入中國,對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何耀東:目前,雖然全球金融機構占中國經濟的體量相對較小,但是我們在積極參與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并持續增加對業務平臺和人才培養的投入。

對于外資機構的角色,我想分享兩點,首先是合規經營。在中國金融市場爆發式增長的過程中,摩根大通一直秉持的業務理念是,在服務客戶的同時也必須重視內部合規。中國金融市場體量很大但相對發展歷史較短,作為金融從業人員,怎么樣在市場飛速發展、環境瞬息萬變的情況下堅持做對的事情,其實并非易事。

其次是先進科技的運用。去年,摩根大通在全球范圍內向技術系統領域投入了170億美金,我們也把全球最先進的系統之一帶到了中國金融市場,希望我們的客戶能從中受益。舉個例子,在AI的運用上,摩根大通就相對地走在市場的前沿,我們六七年前已經在內部成立AI團隊,也不斷跟我們的中資同業共同探討和分享如何在運營中把AI變成實實在在的實踐和案例。

陳妍妮:回到摩根大通在中國的發展里程碑,在中國金融開放的進程中,我們確實很幸運地參與到了許多重要的改變。

比如說,1973年大衛?洛克菲勒訪華之后,大通銀行成為了中國銀行在美國的首家境外業務代理行。1994年,摩根大通就在北京和上海設立了代表處,正式成立本地法人銀行是2007年。當時,無論是服務中資客戶也好、跨國企業也罷,市場非常需要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帶來創新的產品,以滿足在支付、清算等領域的殷切需求,我們由此帶來了很多新的業務、服務和對國際規則的理解。

2019年,摩根大通宣布將中國政府債券納入摩根大通旗艦指數,這是中國債券市場發展的里程碑事件,帶動了很多海外投資者特別是跟蹤指數的投資者,更加關注中國、投資中國。2020年我們全資擁有了期貨公司,再到2021年獲批成為國內第一家外商全資控股的證券公司。到2023年,我們獲批100%控股旗下資產管理公司,下一步將推動引入中長期資金入市,幫助股市的投資人構成更加機構化,以促進市場的健康發展和穩定。

此外,跟五年前相比,我們在中國的員工人數翻了一番,這是摩根大通比較獨特的地方。這一系列戰略性的發展充分體現了我們對這個市場的長期承諾。

界面新聞: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2025年重點任務之一。摩根大通作為一家在中國長期發展的外資金融機構,如何理解高水平一詞?

陳妍妮:我的理解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是市場準入和業務拓展。中國怎么進一步放寬金融市場的準入限制,為外資金融機構提供更多在華發展的機遇?去年國家明確提出了要擴大銀行、保險領域外資金融機構的準入,拓展外資金融機構參與國內債券市場的業務范圍,之前在2020年取消了證券、期貨等領域外資股比的限制。每一步的開放政策都為我們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允許外資在更多的業務領域中參與競爭、創新和合作。實際上在很多項目里,我們都是跟中資金融機構合作的,這也進一步提升了我們對整個中國市場的參與度。當然,也是受惠于這些政策,我們才能實現成為第一家外資全資的證券公司和期貨公司的突破。

第二是制度型開放和營商環境的優化。監管機構非常關注改善營商環境,幫助外資金融機構各展所長。如果中國繼續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實現在金融領域中規則、管理、標準跟國際規則接軌的話,相信對很多的市場參與者來說都將大有裨益。同時,我們看到政府也致力于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為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的長期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根基和可預期的政策支持。

第三是金融市場開放的深度和廣度。隨著高水平開放的推進,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等領域的互聯互通機制也進一步完善,為外資金融機構提供了更多投資和業務創新的機會,也為海外投資人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更多的途徑。

第四是風險和機遇的平衡。除了降低門檻和擴大業務范圍以外,各國現在都在加強金融監管和風險防控,“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是一味“放開”,同時也必須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定和對投資人的公平性。我們作為外資金融機構,在把握機遇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合規經營,防范市場波動和監管變化帶來的風險。

界面新聞: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您認為中國市場要做好這項工作,關鍵點在哪里?

陳妍妮:上個月,國務院剛剛公布了《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二十項政策的舉措,對于傾聽外資需求的表態是非常正面的。很多企業、金融機構關注的問題非常具體,比如摩根大通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運營,要遵守每個市場的法規,這是非常繁重的工作。如何在可能、合理的情況下,在規則上盡量透明,并能夠與國際市場接軌,對于吸引外資來說非常關鍵。當然,中國的跨國企業在海外拓展的過程中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所以這種經驗的分享,讓大家開放地交流,對雙方都非常有益。

從外商在華投資的數據來看,2024年,外商在華投資已經接近124萬家,新設立的外商企業也超過5.9萬家,同比增長10%。當然,目前的經濟環境比較復雜,各國企業都在尋找新的增量,再疊加地緣政治的因素,對企業來說,不確定因素很多,做一項決策是更難了。中國要持續吸引外資,離不開提供一個確定的營商環境,涵蓋政策和稅率等等。政策的確定性和透明度,合規上的一致性,對于外資企業來說,都是最根本的考慮因素。

此外,大家最關注的還有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增速,最近DeepSeek的橫空出世,提振了市場的信心,希望之后能夠保持這種動能。我覺得今年是一個挺重要的機遇,在經歷了過去幾年的周期以后,中國企業以及在華運營的跨國企業都變得更有韌性,也更加認可創新的重要性。接下來,企業應該思考如何利用積累的經驗和韌性,發揮所長,參與未來的發展。

最后,金融機構期待能夠進一步降低投資中國的門檻和整體交易的成本,擴大投資產品的品類,讓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人都能夠參與中國市場。最初是股票、后來有了債券,中國還有許多資產的類別可以進一步吸引外資參與。

何耀東:我覺得政策上的連續性很重要,做長期投資的話,不是看未來一兩年的回報,而是五年、十年或者更長時間的回報。如果政策上不具備連續性,投資人很難進行風險評估。如何讓不同的境外投資人、企業能理解中國多一點,這也是很重要的,因為越理解這個市場,才越愿意做出嘗試。比如,摩根大通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杰米·戴蒙從2000年開始,每年都來中國,他對中國市場的發展歷程有自己的理解,這非常重要。

界面新聞:上面我們講到中國金融市場開放不斷擴大給外資金融機構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除此之外您覺得外資金融機構在華發展還有哪些新的機遇?

何耀東:中企出海對于外資機構來說是很大的機會,對摩根大通更是如此,我們具有全球網絡的優勢——我們是極少數的在全球五大洲都有分支機構的金融機構。

我們在不同的國家、地區開展業務,也觀察到企業出海面臨的不少困難。即使產品過硬,中企出海仍然需要經驗豐富的全球合作伙伴,深諳本地市場的法律、法規,能夠幫助企業量身定制相關戰略,賦能出海過程。以我自己的經驗為例,我在摩根大通工作二十年,處理過不少不同市場上稅務的問題,而對于出海的中國企業來說,如何理解當地法規、稅務規則,這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

此外,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突破也將帶來新的機遇。春晚上機器人的表演,令人驚嘆。又比如,AI在中國的場景下能實現哪些突破、DeepSeek在業務上可以如何運用,對于金融機構來說都可能帶來新的業務機會。

另外,聚焦新行業的同時,我們也關注一些具體的傳統行業。比如消費行業,他們一直做得很好,接下來一步是否考慮出海;還有一些農業領域的客戶,他們在中國發展迅速,在海外市場也可以做得很好。怎么在一個相對比較傳統的行業實現突破?我們可以從資本運作角度,配合他們在海外更好地布局,或者進入新的市場,這些都是發展機遇。

陳妍妮:我們內部把新質生產力叫做創新經濟。去年摩根大通整合了客戶覆蓋團隊,將原環球企業銀行部與原商業銀行部合并,打造了全新的環球企業銀行團隊。在新的架構下,我們將對客戶群進行更加充分的覆蓋,不是只關注大企業,而是將從成長性企業開始,一直到全球大型企業,提供契合企業發展不同生命周期所需的各種服務。其中,我們建立了專屬團隊服務創新型的新經濟客戶。對這些客戶來說,能夠提供安全、高效的資金的服務方相對有限,在多個國家和市場都有布局和資源的銀行合作伙伴可能就更少了。而我們不僅能專注于協助他們的業務高速增長,同時也幫助他們防范相關的風險,為企業提供不同生命周期的陪伴。

十幾年前,摩根大通服務的客戶中有一家公司叫英偉達,它當時還是屬于中小客戶,我們一直陪著英偉達成長,直到今天它成為科技巨頭。在中國也是一樣,無論是科技、生命科學、醫療健康、綠色能源、高端制造等等,甚至一些跨境電商、媒體、文娛、消費類的各個細分領域,創新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相信在未來將涌現不少行業巨頭。最近我們在服務杭州六小龍之一的群核科技2月份向港交所遞了表,后續融資也會進一步支持他們AI方面的研究。

我們現在看到DeepSeek、宇樹科技的橫空出世,相信這只是冰山一角,后面還將帶動巨大的經濟生態圈的發展。在AI賦能之后,整個行業格局的變化非常迅速。我們作為金融機構,需要積極把握機遇,因應客戶的需求來量身定制金融服務。

最后,我們經常提到經濟走廊“corridor”,無論是中東、拉美,亞洲內部的經濟走廊,都在飛速發展,這對摩根大通來說也是發展機遇。我們致力于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服務和解決方案,最重要的是協助更多中國的優質企業在世界各地扎根發展。

界面新聞:貴司在中國的發展戰略和規劃是怎樣的?外資金融機構該怎樣避免同質化發展?

陳妍妮:銀行最重要的資產就是人才。這么多年來我們對人才的培養堅持不懈,談到怎么去避免同質化發展,最終還是人——員工的創新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適應的能力。

摩根大通對員工的投入,不僅提供有競爭力的福利或者薪酬,更重要的是培訓,為他們提供全球的平臺,提供優質的經驗分享,賦能他們的職業發展。

在中國,培養人才也是我們很重要的使命之一,我和我的搭檔就是受惠者,我們在這個過程中見證了中國市場的飛速發展,也希望未來有更多優秀的年輕人可以加入我們。

何耀東:摩根大通一直用穩健來形容我們的業務。作為一家銀行,我們給客戶提供資本金和流動性,無論客戶走到世界各地,我們都能提供有力的支持。怎么能做到呢?

首先,我們自己要保持穩健。我們內部一直強調:“和對的客戶,做對的業務”。也許有人認為金融行業就是以盈利為目的,但事實并非如此:我們一直都跟對的客戶保持長期合作,無論他們是大的機構,還是中小型企業。中國的中小型企業過去十年成長速度飛快,我們希望在客戶規模比較小的時候就開展合作,配合和陪伴他們的飛速成長,在不同階段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

其次,我們在華還需要完備的金融牌照,現在,我們已經建立了穩健的業務平臺,接下來,希望能實現比較全面的產品牌照,以便更好地服務客戶。

當然,科技對金融行業至關重要。其中,數據是基礎,客戶需要我們提供干凈、有效的數據,此外,在全球我們平均每天處理近6千萬筆、總額超過10萬億美元的交易,這些都對我們系統的執行速度和穩定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界面新聞:具體政策層面,如開放性、安全性、便利性以及綠色金融等方面,摩根大通有何具體建議和政策期待?

何耀東:以前跨國企業走進來,現在中國企業走出去,各個市場推出的法規方向不同,對金融機構和企業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戰。我們希望能看到政策領域實現必要程度的融合和接軌,這將對企業和金融機構的經營帶來非常大的效率提升。

此外,如何幫助在中國營運的跨國企業降低營運成本或者融資成本?比如在當前的利率環境下能否考慮在岸融資,通過實現相對合理的融資成本,加強跨國企業在中國長期投資的意愿。

陳妍妮:剛才說到了披露的一致性。比如發一筆熊貓債,會涉及到會計準則的問題,而不同市場可能要求不同的披露內容,但對很多跨國企業而言,為了避免披露或者會計準則的不一致性,或許限制了一些企業考慮將中國市場作為一個主流市場或融資平臺。

最后,隨著境內外市場的聯動進一步增強,境內和境外投資人有沒有得到公平一致的待遇變得越來越重要。這些都會影響整個市場的信心。我們看到,政府在這個方向上已經做出了很多努力和工作,在投資者保護方面,讓外資投資人能獲得與境內投資人同等的待遇,這將進一步增強他們投資中國的信心。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泽县| 婺源县| 辽阳市| 西乌珠穆沁旗| 汾西县| 平度市| 英吉沙县| 万安县| 方城县| 清镇市| 古交市| 南安市| 阳信县| 湖南省| 保亭| 南皮县| 瓦房店市| 浦北县| 丹棱县| 马关县| 平凉市| 兴安县| 合山市| 高要市| 佛山市| 韶山市| 峡江县| 张家口市| 民丰县| 循化| 海晏县| 林周县| 独山县| 雷波县| 栾川县| 临城县| 陆良县| 庆安县| 得荣县| 宣武区| 盐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