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身處中國市場的汽車公司都達成了一項共識,2025年前后汽車行業淘汰賽將會分出勝負。當汽車行業穩定運行了數十年的造車規律被顛覆,曾經可以效仿的體系經驗不再靈驗,即使是擁有深厚積淀的傳統汽車制造商,也拿出了更大的魄力迎接這場智能電動化挑戰。
上汽集團是應對智能電動化轉型最快也最為迫切的一家大型汽車制造企業。這家燃油車時期的巨頭看到了時代變化的風險,也看中了新時期成長為全球性企業的機遇。自去年以來,上汽集團內部開啟多項改革,激發自主品牌和合資企業雙重活力;對外積極展開合作,利用全產業鏈的力量加速轉型。
雷厲風行的系列舉措已獲得初步成效。根據官方數據顯示,上汽集團產銷回升明顯,2月汽車銷量29.5萬輛,同比增長41.9%;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8.6萬輛,同比增長41.27%。今年前兩月,上汽集團累計銷量達到55.9萬輛,同比增長兩成以上。
作為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見證者和推動者,上汽集團歷經風雨成長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大型汽車制造商。在智能化和電動化的洶涌浪潮下,上汽集團也沒有躺在過往的功勞簿上,而是在相關的核心技術領域投入近1500億元,建立起完整的新時代技術底座。
今年是上汽集團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推進的第二年,各項戰略任務、關鍵舉措正在快馬加鞭,逐步落地。近期業內熱議的與華為合作,只是上汽集團應對時代轉型的注腳之一。這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不僅將重塑上汽,也將為國有汽車轉型提供可參照的樣本。
刀刃向內:上汽強自主、整合資
推動自主乘用車板塊發展,是上汽新階段轉型的重中之重。當前新能源汽車發展逐步進入緩慢發展的成熟期,不再利于汽車公司分散精力和資源搶占不同的細分市場,而是應形成合力,最大化利用傳統汽車公司的規?;瘍瀯?,實現降本增效。
在去年8月的年中干部會議上,上汽集團新上任總裁賈健旭提出,上汽集團改革首要調整主攻方向和側圍方向和合力的問題,即把自主業務視為主攻方向,“捏起1個拳頭,對市場打過去”。
2014年10月28日,原本獨立發展的新能源子品牌飛凡回歸榮威,打響了資源整合的第一槍;同年在研發板塊,智己、飛凡研發業務并入上汽集團創新研發總院,動力電池、智能駕駛、底盤等技術項目集中遷移到上汽研發總院統籌,這有效防止內部重復開發和資源浪費。
今年新春開年,上汽集團即對內宣布組建“大乘用車”板塊事宜,將榮威、名爵、飛凡、上汽國際、研發總院、零束科技和海外出行板塊合并,對自主板塊重大事項進行集體決策。與此同時,大乘用車管理層進行全員內部競聘,其中63位中高層管理人員職位迎來重大調整。
汽車咨詢機構羅蘭貝格分析指出,2025年,傳統汽車制造商的改革將聚焦在兩個方面,第一是管理模式的轉變,從過往的戰略管控向經營管控轉變,推進全要素向一線實務集中,提級自主品牌管理、提升組織效率。第二是深化戰略整合,明晰各品牌定位以減少利益沖突、提高資源利用率。
自向新能源汽車轉型以來,上汽一直走在改革前沿,并率先推出了自主新能源汽車品牌智己、飛凡等。但是,由于市場和用戶取向的轉變,以及電動汽車業務高額投入的壓力,迫使上汽需要以更大力度,扶持自主品牌新能源車成為新的銷量與利潤增長點。
根據上汽研發總院常務院長蘆勇介紹,上汽在資源整合后,確立了構建“大單品”的開發模式,即通過平臺化、規格化,把單品規模做大,把成本降低。從當前市場反饋來看,表現強勁的新能源品牌如特斯拉、理想汽車等,均是這一模式的實踐者。
盡管大乘用車板塊轉型時間不到半年,但是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今年2月,上汽乘用車銷量4.6萬輛,同比增長38.47%;上汽大通銷量1.6萬輛,同比增長30.82%。
值得一提的是,不僅是在自主品牌大刀闊斧改革,上汽旗下合資汽車品牌也向行業轉型提供了模板。其中,上汽通用率先推出的“合資一口價”政策,成功讓品牌銷量止跌,并迎來連續數月的銷量上漲。今年2月,上汽通用銷量3.2萬輛,同比增長133.6%。
在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的背景下,合資汽車品牌在實現電動汽車銷量突破的同時,也要穩住燃油車的市場份額。上汽通用“一口價”模式即線上線下、不同地域的官方渠道價格均保持一致。這節省了經銷商向消費者推銷產品的時間,也讓車價變得透明統一。自推出以來,包括日系、韓系等合資品牌也都紛紛跟進。
另一重要“利潤奶?!鄙掀蟊娨苍诩涌燹D型節奏。去年,上汽集團與大眾集團已經將上汽大眾的合資期延長至2040年。自2026年起,基于專為中國市場打造的CMP平臺開發的2款緊湊級電動汽車將首次投入市場,3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2款增程版車型也將陸續進入電動出行領域。
對外聯盟:上汽華為強強聯手實現共贏
在汽車產業電動化與智能化轉型關鍵期,有志于在下一階段繼續留在“牌桌”上的企業均在大舉投資,形成核心技術的護城河。但是,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依靠的不僅是單一公司的推動,而是整個產業鏈的協作共贏。業內富有盛名科技公司在智能化領域擁有更豐厚的經驗,而與其攜手是加快轉型的捷徑。
今年2月,上汽集團與華為在上海簽署深度合作協議,正式宣布達成深度合作。上汽集團董事長王曉秋,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見證簽約。上汽集團總裁賈健旭、華為終端智選車業務部總裁汪嚴旻分別代表上汽和華為簽約。
這不僅是上汽進一步加大改革與創新力度的又一舉措,更是中國汽車產業智能化發展的里程碑事件,預示著中國汽車工業在智能化轉型道路上邁出了關鍵一步。
上汽與華為的合作并非偶然,而是基于雙方在各自領域的深厚積累和互補優勢。根據合作協議,雙方將在產品定義、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銷售服務等領域展開戰略合作,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車,共同推動汽車智能化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為用戶帶來領先的智能化出行體驗。
從參與此次簽約的代表可以推測,上汽將與華為在“鴻蒙體系”內在造一個全新的品牌。市場消息稱,這一被稱作“尚界”的新品牌將全系應用華為智能化軟件,聚焦17至25萬元價格段,并最快將在今年四季度推出首款車型。
當前,中國車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智能化取代電動化成為產品核心競爭要素。根據里斯戰略咨詢對消費者長期跟蹤調研,兩年前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最關注電池衰減、充電效率和續航里程等問題,而現在車機芯片、座艙體驗、人機互動等智能化配置進入到影響購車的前三之列。
華為作為全球領先的ICT(信息與通信)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在5G通信、人工智能、云計算等領域擁有核心技術優勢。在當下消費者最關注的智能駕駛領域,2024年華為賦能的鴻蒙智行品牌智能駕駛總里程突破12億公里。
華為較其他智能化供應商更勝一籌之處在于,其在消費電子領域多年的深耕已經建立了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其他供應商在單個產品或技術上或有可能與華為相抗衡,但在產品定義、品牌和營銷方面對汽車公司的綜合賦能卻弱于華為。
一位資深分析人士向界面新聞表示:“激烈市場競爭下,汽車公司需要大量的營銷投入去占據消費者心智。有華為賦能技術,汽車公司有望大幅降低智駕車型的開發門檻及提升品牌營銷投效比。”
部分業內人士擔心當下“車均華為”現象會削弱上汽與其合作的效果。事實上,這將更加強調合作汽車制造商自身的實力。而上汽的優勢在于豐富的整車制造經驗、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和龐大的市場基盤。
經過十余年的技術積累,上汽已經建立起涵蓋純電、混動、氫能三大整車平臺的“七大技術底座”,包括“星云”純電專屬系列化平臺、全新“珠峰”機電一體化整車架構等,技術應用呈現“井噴”效應,在續航里程和智能化體驗上均處于行業領先水平。這些底層技術將是與華為合作的強大基礎。
另一方面,上汽擁有完善的零部件產業產業鏈,如延鋒、聯合電子、華域汽車等多家業內知名企業,這些企業在生產工藝、質量管理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也為華為技術能快速融入到成熟制造體系提供了保障。
作為一家年銷量規模超過400萬輛的大型汽車集團,上汽能夠發揮的規模優勢和產業鏈集群效果都遠勝于其他汽車公司。華為也需要上汽的規模效應,幫助實現技術降本,并從當前的中高端市場進一步下沉,面向更多的消費人群。
可以預料的是,上汽與華為的合作將在更大范圍內產生協同效應,拉動上下游產業齊頭并進。雙方的研發成果將通過產業鏈傳導,推動相關企業在智能駕駛芯片、傳感器、軟件算法等領域的技術升級和迭代,真正將業內帶入到“全民智駕”的時代。
中國汽車產業淘汰賽已經進入到讀秒階段。無法在一、兩年內推出合格智能電動汽車的汽車公司,以及處于巨虧但仍無法向公眾及投資者展示可信服的扭虧戰略的汽車企業,可能會在這場淘汰賽中“折戟”。一些缺乏盈利能力的造車新勢力已處于破產危機之中,而傳統汽車公司也在受到更嚴峻挑戰。
上汽集團正在緊緊圍繞“以用戶為中心”,發力新一代智能電動汽車,加快向技術升級化、業務全球化、品牌高檔化、體驗極致化的用戶型高科技企業轉型。在這場新舊賽帶的切換之中,上汽積極內部改革創新,又活躍團結可團結的產業力量,為整體行業健康轉向提供了一條清晰的路徑。
當全球汽車產業站在智能化拐點,武裝了自身力量的上汽集團將擁有了新的護城河,并將其模優勢與制造底蘊與科技企業的迭代能力深度融合。這場轉型的終極目標,不是成為另一個特斯拉,而是定義智能汽車時代的“中國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