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野馬財經 武麗娟
編輯丨高巖
常言道“同行出冤家”,生意場如同戰場,競爭關系注定存在。
十年前,因商業秘密侵權糾紛,梅花生物敗訴后(600873.SH)被山東阜豐訴賠1500萬。然而紛爭并未停止。十年后,山東阜豐不甘心了,又追加索賠10億元。
不過,冤家宜解不宜結,合作共贏才是王道。3月6日,梅花生物公告顯示,十年訴訟大戰,以梅花生物支付2.33億元的和解金劃上句號。
梅花生物是國內氨基酸巨頭,“梅花味精”為其主打產品,成立于2002年。案件原告是同為“味精巨頭”的另一家企業——港股公司阜豐集團(HK00546)旗下品牌,福瑞味精為其主打味精產品。
訴訟大戰公開后,二級市場掀起一絲漣漪,2家公司股價一度表現低迷。近日有所回調,截至3月7日,梅花生物和阜豐集團分別報收9.63元/股、5.88港元/股,市值274.72億元、147.39億港元。
被訴侵犯商業秘密遭10億索賠,2.33億達成和解
3月6日,梅花生物公告稱,公司及全資子公司新疆梅花與山東阜豐發酵有限公司在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執行法官的主持下,就黃原膠生產商業秘密侵權糾紛達成執行和解協議,和解金總額為2.33億元。
根據公告,協議生效之日起,甲方保證甲方及其關聯公司不再基于黃原膠相關技術向丁方、乙方、丙方或乙方丙方關聯公司主張任何權利,并不以任何形式向丁方、乙方、丙方或其關聯公司提出主張,要求停止使用或主張補償或賠償。也就是說,雙方說好了,這筆和解金是一次性完整補償,梅花關聯方將取得阜豐黃原膠相關技術的永久性普通實施許可。
對于梅花來說,拿到黃原膠相關技術實屬不易。
2月15日,味精生產商梅花生物公告,公司及其全資子公司新疆梅花氨基酸有限責任公司以及自然人張偉,被山東阜豐發酵有限公司(下稱“山東阜豐”)以侵犯商業秘密提起訴訟,要求三被告共同賠償經濟損失及合理維權費用10億元,并承擔訴訟費用。目前案件已被法院受理,尚未開庭審理。
山東阜豐認為,自2012年起,上述三被告持續侵犯其商業秘密,獲利巨大。盡管最高人民法院在2024年1月9日已判決三被告停止侵權并賠償1500萬元,但其認為三被告并未遵守判決,因此提起新訴訟。
阜豐集團是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的國際化生物發酵制品公司,主要致力于各種氨基酸及其衍生制品和生物膠體的研發、生產和經營,是全球著名的味精、黃原膠、氨基酸生產商。其下轄多家實體公司,味精產品通過山東阜豐等品牌進行市場推廣。
其實,這已是梅花生物被山東阜豐第二次送上被告席。2014年12月,山東阜豐以梅花生物及新疆梅花侵犯其黃原膠生產商業秘密,對其提起侵權訴訟。十年間,該案經6次審理,最終由最高人民法院二審終審,于2024年1月,有了判決結果。
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判決,新疆梅花、梅花生物,及自然人張偉立即停止侵犯山東阜豐案涉黃原膠生產商業秘密的行為,包括不得披露、使用或允許他人使用案涉黃原膠生產商業秘密;三被告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連帶賠償山東阜豐經濟損失1500萬元。
歷經10年,戰火熄滅,誰料一波剛平一波又起。
2024年12月23日,梅花生物公告稱,收到山東省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出具的執行決定書及罰款決定書,決定將被執行人新疆梅花、梅花生物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并各處罰款100萬元。
對此,梅花生物稱,已經對該罰款決定書提出復議,同時對納入失信被執行人的決定書提出異議。新疆梅花已于2024年2月1日主動履行了前述生效判決1500萬元的賠償義務,并在收到執行通知書后,一直積極配合濟南中院的執行工作。同時,梅花生物、新疆梅花在收到濟南中院的執行決定書及罰款決定書后,立即繳納了200萬元罰款,并對該罰款決定書提出復議,同時對納入失信被執行人的決定書提出異議。
同時,2024 年 9 月 23 日,梅花生物委托第三方知識產權鑒定機構就黃原膠生產工藝與山東阜豐案涉密點一至九是否相同或實質相同進行鑒定。鑒定意見指出:新疆梅花的技術方案與山東阜豐密點一至四、密點七至九不相同也不實質相同;新疆梅花的技術方案無與山東阜豐密點五至六對應的技術方案。
看起來,梅花生物“有錯就糾”,乖乖接受處罰,不過,山東阜豐仍舊緊追不舍,繼續提起賠償10億元的訴求。
京師律師事務所張翠英律師表示,計算賠償的依據通常是被告侵權所得,原告實際損失等。山東阜豐的追加賠償是否合理,訴求是否合理,要看舉證的事實依據,目前沒有看到案件起訴材料,不太好判斷。梅花生物如果認為不合理,可以通過起訴對方惡意訴訟的方式維護自己權利。
梅花生物曾在2024年半年報稱,新疆梅花在當前經營中實際使用的技術信息與案涉黃原膠生產商業秘密是否相同及是否需要停止使用,應由人民法院另案依法審查認定。公司已提出再審申請,2024年7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具了受理通知書。不過,此次經過法院的調解,兩家化敵為友,雙方都承諾將撤訴。
10年商戰,味精行業“龍虎斗”
除了大家熟知的蓮花味精,梅花、重花、菊花、菱花、敏花、滕花、味花……你有聽過這些“花”的品牌嗎?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味精品牌的名稱。
梅花生物成立于2002年,前身為河北梅花味精集團有限公司,是國內氨基酸綜合品類較多和產能較大的生產企業之一,“梅花味精”為其主打產品。目前業務覆蓋動物營養氨基酸類產品、食品味覺性狀優化產品、人類醫用氨基酸類等,旗下產品包括“梅花牌”味精、“梅花鮮”調味料、黃原膠、賴氨酸、蘇氨酸等產品。但是,主力產品味精近來市場價格卻不斷下滑。
阜豐集團是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的國際化生物發酵制品公司,主要致力于各種氨基酸及其衍生制品和生物膠體的研發、生產和經營,是全球著名的味精、黃原膠、氨基酸生產商。
梅花生物在2018年年報內,已將阜豐集團與公司并列為國內谷氨酸鈉(味精)、蘇氨酸、黃原膠行業的主要生產廠家。
根據中信建投披露的數據,目前阜豐、梅花、伊品是我國味精行業規模前三的企業,市占率已經達到90%以上,其中阜豐集團市場占有率為47.04%,占比最大。
2024年三季報顯示,梅花生物前三季度營業收入186.81億元,同比下降8.99%;歸母凈利潤19.95億元,同比下降7.65%;扣非凈利潤17.69億元,同比下降15.7%。作為梅花生物的主要產品之一,黃原膠一直是其重要收入來源。2024年前三季度,黃原膠收入10.63億元,約占總營業收入的5.69%;凈利潤3.44億元,約占公司凈利潤的17.26%。
國家高級食品檢驗師王思露認為,如果10億元索賠成立,將對梅花生物的財務狀況產生顯著沖擊。不過,2024年三季度,梅花生物賬面可支配資金為56.53億元,短期內流動性風險可控。
而阜豐集團也有隱憂,2023年其業績頹勢就已經顯現。全年收入280.07億元,同比增長1.9%;歸母凈利潤31.44億元,同比減少18.6%。其中,包含味精在內的整個食品添加劑業務是公司的核心業務,收入134.95億元,同比增長1.5%,占比達48.18%,毛利率16%,同比下降3.5個百分點。
再細分來看,味精在2023年的收入約103.38億元,占總營收的36.9%,平均售價同比減少約6.9%;銷量同比增加約3%。因此,味精這一產品價格下跌也是公司利潤滑坡的主要因素之一。
根據2024年中期業績,阜豐集團取得收入133.68億元,同比減少1.56%;股東應占半年度溢利10.41億元,同比減少32.29%。集團期內的整體毛利較去年同期下跌22.3%至約22.98億元,主要由于食品添加劑及膠體分部的毛利下降所致。
王思露表示,這個事件對于阜豐集團的保護意識會增強,會促進業態的發展。雙方均為國內黃原膠主要生產商,阜豐集團在港股上市。此次糾紛或許會加速行業技術壁壘的提升,推動企業更加重視知識產權保護。
總之,作為調味品行業內首次商業秘密糾紛案件的案例,10億元的索賠金額,很可能影響消費者對梅花生物的信任度,難免對品牌形象造成負面影響。去年被判決1500萬元賠償后,梅花生物在半年報中曾表示,結合專業意見并綜合評估后,公司認為判決對公司生產及經營產生實質性影響的可能性很低。針對此次被追加10億元的賠償,梅花生物表示,由于案件尚未開庭,訴訟結果存在不確定性,暫無法判斷是否會對公司損益產生負面影響。
艾媒咨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認為,梅花之前因為失信被罰,還是有一定負面影響。不管如何,因為這個案子跟當年的王老吉和加多寶一樣,是同行之間的官司,對雙方的業務其實都沒有幫助。不管從商譽、心力,還是從耗費資源來看,這么漫長的官司對于雙方可能都沒有受益。這背后也折射出,企業在商業知識產權、商業秘密,相關保密工作以及競爭門檻的構建還是要有長遠的規劃。
初代“味精大王”還能東山再起嗎?
1972年,24歲的孟慶山自部隊轉業以后,捧了十年“鐵飯碗”。1982年他辭職下海,加入廊坊東沽港木材公司擔任經理,又在1989年獨自創業,成為個體戶。
1992年,我國成為世界第一的味精生產大國,此后產量穩居世界第一。
1999年,孟慶山創立了梅花味精,成為行業里較晚一批入局的味精企業,彼時蓮花味精還獨占鰲頭。
21世紀初,“味精致癌”的謠言一時間甚囂塵上,包括梅花生物在內的味精產品相關企業,站在風口浪尖。
但孟慶山不服輸,除了C端用戶,他將銷售范圍進行了拓展,還布局原料出口與B端大客戶市場。梅花集團成為聯合利華、太太樂雞精、豪吉雞精、康師傅方便面、洽洽瓜子、貴州老干媽等知名品牌的供應商。
2006年,梅花獲得“中國馳名商標”“最具競爭力品牌”稱號;2008年,梅花簽約倪萍為產品形象代言人,也確立了初代“味精大王”的行業地位。
2010年,梅花生物通過借殼五洲明珠成功進入A股市場;2014年4月,公司證券簡稱變更為“梅花生物”。
2017年1月,孟慶山辭任梅花生物董事長,由王愛軍接任。王愛軍是孟慶山長女,現任梅花生物董事長、董事。目前孟慶山持股上市公司29.94%,為第一大股東,王愛軍持股2.54%,為實際控制人。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調味品行業市場規模達5133億元,2027年有望達到10028億元。2024年中國味精行業的市場規模達到了280億元,同比增長了10%。可見,味精行業仍然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市場需求持續增長。
2023年,梅花生物實現營業收入277.61億元,歸母凈利潤達到31.81億元,與阜豐集團和寧夏伊品并列國內味精行業前三強。
據財富中文網發布的2024年《財富》中國500強排行榜信息,2024年,梅花生物以3921.4百萬美元(277.61億元人民幣)營收,入圍中國500強,排名479位。
張毅表示,味精作為調味品市場方向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過去主要還是依賴家庭和餐廳的需求,就B端和C端都有。但是隨著大家對健康意識和營養各方面的需求越來越高,傳統味精受到的挑戰還是比較大的。在調味品賽道上,比如說像松茸調味料,很多植物端健康理念的這些產品,最近這幾年正受市場的歡迎。在調味品賽道上,并不是大家對產品的需求下降,而是對調味品產品本身的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去適應時代和消費者的訴求,就非常重要。
不過,梅花生物不甘心只做調味品,近年來,其開辟第二賽道——氨基酸。
動物營養氨基酸是一種對動物營養類飼料添加劑中使用的氨基酸的統稱,而梅花生物主營的賴氨酸和蘇氨酸產品,是蛋白質的基礎單元,也是畜禽生長的必需氨基酸。2022年,動物營養氨基酸營收達到145億元,占梅花生物總收入的53%。2020年起,氨基酸的收入占比持續上升。
來源:wind
從初代味精大王,到“動物保健品”的生意,梅花生物目前仍面臨營收、凈利下滑的境地。如今又支付競爭對手2.33億元的和解金,你認為梅花生物能翻盤嗎?你知道哪些味精品牌?留言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