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界面新聞記者 | 范易成
界面新聞編輯 | 彭朋
理想首款純電SUV在常州工廠正式量產,不僅標志著其發展邁入新階段,更折射出常州新能源產業鏈的深度進化。
日前,理想汽車宣布其首款800V純電SUV在江蘇理想常州工廠正式量產。該車型搭載的新一代電驅動系統在常州電驅動基地完成總成下線,自研的碳化硅功率模塊已在蘇州半導體基地實現量產,兩大核心部件與常州自研電機工廠完成了深度協同。
無獨有偶,國內另一個新能源汽車巨頭比亞迪日前宣布,其常州基地所生產的幾款車型將搭載最新推出的“天神之眼”高階智能駕駛系統。同時,比亞迪常州基地二期項目也將于今年一季度投產,“常州智造”比亞迪有望實現高階智能駕駛全覆蓋。
據悉,作為理想汽車的核心生產基地,常州武進國家高新區已形成覆蓋電驅動研發、電機生產到整車制造的全產業鏈布局,為企業生產高性能純電車型提供堅實保障。
近年來,理想汽車積極推進供應鏈近地化戰略,此次純電SUV整車工廠落地常州,將進一步整合本地化供應鏈資源,實現了從電機、電控到整車組裝的垂直閉環,對企業來說,提升了生產效率和品控能力。
而作為比亞迪在國內的重要生產基地之一,比亞迪常州基地目前所生產的三款車型中,海豹、海獅07EV將搭載“天神之眼”智駕系統,該系統集成AI算法、高精度傳感器和5G通信技術,能夠實現L4級別的自動駕駛功能。
常州,這座曾經的傳統工業重鎮,如今依托新能源產業,站在“萬億都市”這個新起點,正向著更高點再出發。
常州市工信局綜合規劃處處長周憶崢向界面新聞介紹,2024年,常州新能源產業規模突破8500億元,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全國第三、投資熱度連續三年居全國第一。全年新能源整車產量近80萬輛,創歷史新高,占全省比重近60%。2024年,工信部授予常州“中國新能源之都”產業名片。
統計數據顯示,去年1~10月,常州入庫稅收超億元的93家企業中,有31家是新能源企業,占比達1/3,新能源產業對于常州財政稅收貢獻巨大。
2024年,常州上市公司數量突破100家,在所有城市中新增A股上市企業數量并列全省第1、全國第3。百家上市公司中,新能源企業占比約40%,包括科創板光伏第一股天合光能、港股動力電池第一股中創新航、新能源園林機械龍頭企業格力博、高端液壓領軍企業恒立液壓等企業。
“新能源之都”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煉成。早在2009年,常州看到了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潛力,主動加入全國“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項目,出臺《常州市振興五大產業行動計劃》。2013年,常州將新能源產業上升為全市戰略。2016年,常州引入理想、北汽、寧德時代,之后又在2019年“牽手”比亞迪。
其中,引入理想汽車無疑是意義重大的一手“落子”。
2016年,正在經歷傳統制造業轉型的常州以“先筑巢后引鳳”策略,為理想汽車提供了多項政策支持。受到常州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和營商環境等因素吸引,理想汽車首座智能制造基地落戶常州。
2024年10月24日,理想汽車第100萬輛整車在常州基地下線。在當天舉行的百萬輛下線儀式上,時任常州市市長盛蕾表示,理想汽車和常州攜手已經八年,在這期間理想成長為百億投入、千億產出的新能源汽車頭部企業;常州也發展成工業經濟規模達2.2萬億元的GDP萬億之城。“我們攜手跑出了令人驚嘆的發展加速度。”

2024年上半年,理想汽車產量占江蘇省汽車產量的35.4%,穩居江蘇省新能源汽車產量榜首。產量規模擴大的同時,理想也積極推進供應制造的近地化戰略,不斷吸引省外供應鏈在江蘇和常州布局。
在儀式上,理想汽車董事長兼CEO李想表示,目前理想L系列近地化供應水平接近60%,預計到2026年,將有70%的關鍵零部件實現近地化供應,進一步帶動江蘇汽車產業鏈發展。
引入理想汽車,對常州新能源上下游供應鏈的帶動效應巨大。自2016年以來,眾多企業來到理想汽車的生產基地附近布局。界面新聞從理想汽車獲悉,目前,在理想汽車的供應體系中,江蘇省內的Tier1供應商(一級供應商)占比超過50%,其中位于常州本地的有將近30%。

經過多年發展,常州目前已集聚和新材料、安泰創明、江蘇時代、天合光能等在內的產業鏈企業3400余家。以動力電池為例,目前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前10的龍頭企業中有4家布局常州,動力電池銷量約占全國1/5。常州動力電池產業鏈完整度高達97%、全國第一。
梳理理想汽車的供應鏈可以發現,不少企業通過與其深度綁定,實現了共贏發展。
2021年,匯川技術和理想汽車母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了常州匯想,專門為理想的L9等增程式電車產品提供五合一驅動總成。在合作過程中,理想汽車提供了數億研發和產線投資費用,并通過產品定義、技術開發、采購體系以及供應鏈質量管理體系等方面的優勢,全方位地賦能合資公司。
豪森潤博智能裝備常州有限公司深耕汽車行業智能生產線領域,其距離理想汽車常州基地不到2公里,為理想汽車配套了增程式發動機生產線、電驅動智能制造生產線等,依托區位優勢,為理想產能爬坡提供了強大的產業鏈、供應鏈支撐。
理想汽車制造副總裁李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理想的許多供應商在周邊配套建廠,公司很多自研自制的核心零部件也放在工廠周邊。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企業擁有了更成熟、更完備的供應鏈系統,充分近地化也使得基地運轉效率更高、成本控制更優。

借助理想汽車帶來的產業集聚效應,其所在的常州武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也圍繞新能源汽車產業強鏈補鏈延鏈,先后引進了匯川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恩迪智能舒適系統等一批重大項目,以及法國佛吉亞、法雷奧和德國大陸貝內克等全球知名企業,形成了涵蓋新能源整車、動力系統、智能座艙以及新能源核心零部件等環節的產業鏈條。
今年春節剛過,2月20日,2025常州—上海經貿交流和創新合作活動周在上海舉行。據了解,這是常州連續十九年在上海舉辦經貿周活動,現場簽約項目30個,總投資額約308.1億元。涉及新能源方面,上海屹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硫化物電解質及全固態電池項目簽約落戶常州高新區。
據介紹,多年來一大批來自上海的新能源技術成果在常州實現孵化量產、落地生根:璞泰來、巴斯夫等代表企業加速動力電池等前沿領域的技術研發和轉化,成為常州新能源產業鏈的重要一環。一大批常州產品配套上海、走向世界,常州超過90%的新能源進出口貿易通過上海往來。
在本次活動期間,常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周偉率常州經貿代表團在上海密集拜訪對接一批科研院所、跨國公司和行業領軍企業等,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搶抓合作新機遇、加快推進新項目。
周偉表示,常州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希望吸引更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齊聚常州,持續深化與常州的合作,助力更多常州制造走出去。
2023年,常州地區生產總值突破了萬億元,成為了江蘇省內第五個GDP超萬億的城市。今年常州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2025年是常州“萬億之城再出發”的關鍵之年,“鞏固新能源產業優勢”是今年的重點工作。
談到2025年的目標,周憶崢介紹,今年常州“咬定”新能源產業規模超萬億元、新能源汽車產量超百萬量目標,將進一步深化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支持常州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文件,編制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全力打造代表江蘇高質量發展水平、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產業高地。
具體舉措方面,常州將推動“產業基地化”向“集群規模化”升級,加快理想、比亞迪等接續項目建設,圍繞電機電控、車用芯片、智能網聯等領域完善核心零部件產業生態。推動“生產制造端”向“場景應用端”發力,創新建設光儲充一體化、超充站等新型補能場站,新增近零碳園區5家以上、近零碳工廠10家、新型智能微電網試點示范項目10個以上。
在長三角地區,安徽合肥被認為是新能源產業浪潮中的“大贏家”,其“以投帶引”的“合肥模式”一直被外界津津樂道。常州能否復制合肥的成功?
在知名經濟學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看來,常州的產業發展起步早,根基深,產業鏈完整,目前國家工業41個大類中,常州占據了37個。此外,常州地處寧杭生態經濟帶、長江經濟帶交匯,附近有上海、南京、杭州和合肥四大萬億城市,其供應物流半徑較短,具有很強的區位優勢。
盤和林向界面新聞分析稱,常州與合肥的相同點在于,都是政府主導和支持下形成產業聚集和產業區域性優勢。不同點在于,常州依托強大的工業基礎,進行了垂直整合,上下游協同。合肥則通過引入龍頭企業,重點切入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
從產業生態來看,常州的新能源產業生態更為多元,涵蓋光伏、儲能、輸變電等多個領域。合肥則更聚焦于新能源汽車及其上下游產業。
盤和林指出,目前常州的GDP和合肥差距不大,未來常州能夠成功,且不需要將合肥作為樣板。以他的經驗,常州應該更適合如蘇州那樣的經濟模式,即發展工業集群,謀求多點開花的產業模式。在政策上,常州應該積極優化營商環境,加大人才和金融等要素的供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