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晰野望 林森
從開年憑一舉之力打破英偉達上漲神話的DeepSeek,到近期阿里、騰訊等大模型加速進化開源,2025是中國科技大年,也是信心修復之年。
無論是資本市場還是普羅大眾,人們都期待更多王炸出現,能讓科技崛起的信心得以強化。
Manus就這樣,帶著“全球首個通用Agent”的官宣出現了。
01
看到被刷屏的自媒體文章,普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驚艷。
Manus被譽為是“首個真干活”的AI。所謂Agent就是它可以根據簡單指令,一步完成目標工作,不像目前的對話體AI哪怕是DeepSeek,也只能依據用戶的問題逐一回答或推理,需要用戶描述一個需求,AI完成一個,再描述一個,AI繼續完成。
需求提示只有“幫我做一下介紹小米SU7十頁的PPT”這么一句話,Manus便自主收集信息,最終生成了十頁PPT。而此前,人們也只能使用DeepSeek生成PPT文字,再使用其他做圖AI工具生成演示圖片。
也就是說,Manus完成了AI搜索、推理、以及制作產出等多步工作。
當然制作PPT只是最簡單的工作,官方展示的案例中還有分析股票、房產、替HR篩選簡歷并給出建議等。
02
為什么質疑又來了呢?
正是因為Manus采用了傳統互聯網圈的玩法,用邀請碼式的饑餓營銷方式,猶抱琵琶半遮面,一方面吊起了大家的胃口,另一方面也引來了涉嫌營銷過度、蹭DeepSeek熱度的質疑。
目前,關于Manus的主要幾點質疑如下:
1、營銷痕跡稍重
在國內某二手交易平臺,已經有人高價售賣Manus的邀請碼,價格幾千元到十幾萬元不等。
但冷靜下來,不少人發現Manus一夜之間火于自媒體,且自媒體普遍引用官方展示素材。
這一點不像DeepSeek,是憑借開源和測試,其口碑先相傳于業內,再見諸于媒體,乃至海外。
2、目前熱度僅在國內
人們發現這樣一個比肩DeepSeek的“中國雙星”AI產品,卻沒有在官宣后引得硅谷也如此上頭,僅僅是創始人的視頻在社交網站上有不大的流量。
截止目前,海外主流媒體尚未跟進報道,在社交媒體X上,少量非中文的消息在討論Manus,但遠沒到熱議程度。
奇怪的是從Manus純英文的官網和官宣視頻來看,這是一家面向海外用戶的公司,其官網上提供的聯系方式也都是海外的社交平臺。
這或許是Manus尚未做好準備真正面向中國市場,就被國內自媒體過于熱情高調的擁抱為“純國產”AI新星?
3、創始團隊實控至今是個迷
從目前的公開信息看,Manus由國內創業公司Monica.im團隊開發,其關聯公司為北京紅色蝴蝶科技有限公司,后者成立于2023年7月,由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Hong Kong)Limited全資持股,蝴蝶效應成立于2022年,曾推出AI瀏覽器插件Monica。
創始團隊核心成員包括90后連續創業者肖弘和前猛犸瀏覽器創始人季逸超。2015年肖弘創立的夜鶯科技,推出過微信生態工具“微伴助手”,曾獲騰訊數億元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肖弘于2023年將蝴蝶效應公司股權轉讓給北京紅色蝴蝶公司法定代表人馮瓊花、薛鳳英。同時,他在2024年12月也退出了武漢夜鶯科技有限公司股東行列。
4、對比GAIA不科學
在自媒體的傳播中,Manus強調它在GAIA上的成績擊敗了OpenAI。
這兩年各家大模型都喜歡強調國際測評等能力評價,外行人一看認為Manus也很強,但業內人士卻認為,作為AI應用,Manus去對比大模型能力,有些不合適。
硅星人Pro的作者王兆洋評價,“GAIA本就是需要調用工具鏈的現實任務測試,而Manus作為專為工具調用設計的系統,好比帶著計算器參加小學數學競賽,和OpenAI這種沒有特定目的的模型對比,似乎比錯了對象。
03
總體看來,在信息發達的AI時代,對Manus的夸贊可以“讓子彈再飛一會”。
官方并沒有任何對Manus技術的詳細介紹,有體驗后的業內人士拆解了其技術路徑,簡單說就是:
Manus底層未自研大模型,而是基于Claude 3.5、DeepSeek等現有模型進行調度優化,通過虛擬機環境隔離任務運行,同時集成多個開源工具鏈,也就是內置了各種Agent來通過某種已經預設的工作流來完成任務。
此前OpenAI的Operator,Google的Gemini等也都展示過在特定場景下的Agent功能。最典型的是Anthropic的Artifacts,允許用戶在對話過程中生成代碼片段、文本文檔或網站設計等,并通過一鍵點擊,將這些成果展現在對話旁的專用窗口中。
通過預設流程執行任務讓很多人覺得Manus并不是一種真正的創新,并且與其“通用”型產品的定位似乎形成悖論。
用戶的需求是個性化的,這意味著其未來需要整合各種Agent來實現多種多樣的個性化操作,這對工作量和資源、能力要求都是極高的。
不論如何,我們期待Manus不僅是曇花一現,真正走到臺前,可以讓更多人切身體驗到AI的神奇。
排版丨項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