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
在全國人大代表、長虹控股集團董事長柳江看來,當前,數據要素已融入企業生產、科技創新的過程,正在不斷重塑著產業形態,數據要素產業發展潛力巨大。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引起廣泛關注,智能化技術迭代演進的背后,正是數據的海量“投喂”。
對此,柳江在全國兩會上帶來了建議:加快可信數據空間應用落地。
“AI+”賦能智能制造
在長虹華豐科技生產車間,一個連接器在進入到檢測設備后,會依次通過15個安裝有高清攝像頭的工位,在被拍下20多張高清照片后,數據將會被傳輸至人工智能“大腦”進行分析,隨即就可以顯示出產品質量結果。這就是長虹自研的“5G+AI”視覺檢測設備,這個“AI質檢員”檢測精準率可達99.98%。
在長虹,“AI+制造”已經隨處可見,長虹智慧顯示工廠單線可同時生產6個種類,1100臺產品。長虹新能源自研堿性電池生產線每分鐘可下線750只電池......“AI+制造”不僅讓長虹制造按下了“智”造加速度,也讓長虹傳統產業煥發出新的活力。
此外,長虹還積極探索“AI+運營”,以工業互聯網平臺為牽引,體現數據運用、數據管理和數據安全。在“AI+產品”方面,長虹推出了AI電源、AI聚合電池、AI電視云帆平臺智能體等AI產品,不僅服務于國家重大工程,也通過科技悄然煥新著千家萬戶的生活。
數據要素重塑產業生態
“從實踐中我們深刻地體會到,數據要素能夠為新質生產力注入澎湃動能,可信數據空間作為規模化數據流通利用的方案,不但可以促進安全與發展平衡,而且對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同時,高價值數據的開放互通已成為影響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限制因素。”柳江表示,當前,產業鏈數據孤島現象突出,數據價值評估體系缺失,使得數據難以實現高效整合與共享,極大地限制了數據價值的充分釋放。
基于此,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柳江建議加快可信數據空間應用落地,“希望在更高層面,加快推動可信數據空間建設與應用落地,推動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經濟。”
當前,在國家數據局的大力推動下,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正在迅速鋪開,可信數據空間是規模化數據流通利用的中國方案,不但可以促進安全與發展平衡,而且對AI技術應用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因此,加快可信數據空間建設與應用落地對促進數字經濟發展意義重大,是推動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經濟的關鍵抓手。
可信數據空間促進數字經濟發展
目前,全國范圍內已批建設智算中心超250個,結合網絡基礎設施,數據流通利用的基礎條件正在完善,但可信數據空間的發展仍然存在痛點和難點。如技術路線和標準不統一、數據要素市場機制不健全,以及跨領域協同難度大、人才短缺等突出問題。
對此,柳江建議,應加快制定可信數據空間相關技術標準,凝聚行業共識,有效降低數據流通利用技術壁壘,促進可信數據空間平臺間互聯互通互認。同時,在保護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健全面向數據流通利用的法律法規,加強適應數據要素市場的監管體制和機制建設,提升社會對數據空間的信任度。此外,他還建議加大對數據產業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并著力人才培養,為可信數據空間網絡支撐應用落地提供充足的人才儲備。
作為一個千億級跨國企業集團,長虹產業和服務覆蓋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超過5億用戶。同時,作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領軍企業,近年來,長虹積極響應國家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大力推動數據要素產業基礎建設和應用實踐。柳江表示,未來,長虹將攜手地方政府,以“數據要素×”行動為牽引,推動更多“綿陽經驗”上升為國家標準,為構建全國統一數據要素大市場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