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楊舒鴻吉
界面新聞編輯 | 彭朋
界面新聞日前從上海市經信委獲悉,2025年1月,上海在全國范圍內首次將AEO制度引用至工業領域。目前已有2360家首批“AEO”企業享受到了這一政策便利。
AEO(Authorized Economic Operator,中文意為“經認證的經營者”)制度是世界海關組織倡導的,對守法程度、信用狀況和安全水平較高的企業進行認證認可,并對通過認證的企業給予通關優惠便利的制度。
這一制度后被引用至其他執法領域,其主要目的是對信用良好的企業減少執法檢查,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轉秩序免受干擾。
上海市經信委介紹,作為國內首創的制度創新,工業“AEO”以“免申即享”為核心,通過大數據篩選和部門協同,對認定企業實施精準監管,既減輕企業負擔,又提升行政效能。
此次試點聚焦上海“3+6”重點產業的制造企業,依托近三年行政執法檢查與信用大數據,從法規合規、稅款繳納、外部信用、管理要求四大維度。上海將7個領域83項中低風險行政檢查情形納入了工業“AEO”試點。
針對低風險行政檢查事項及情形,且原則上3年內免于有計劃的現場檢查,做到“無事不擾”;針對中風險行政檢查事項及情形,原則上每年檢查1次,可以通過非現場檢查方式達到行政檢查目的,原則上不再進行現場檢查。
此外,上海將推行柔性執法,對情節輕微或社會危害較小的違法行為,積極適用首違不罰;對企業認定后的首次行政處罰,視情實施最低處罰裁量。
華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防爆電器、專業照明領域的領軍企業,憑借其在合規經營、信用管理等方面的表現,成功入圍首批AEO名單。
華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江告訴界面新聞,進入試點名單后,切實感受到檢查頻率的下降。以往,企業需頻繁接待各類檢查,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準備材料、協調現場。如今,低風險事項原則上3年內免于檢查,中風險事項每年檢查1次且優先采用非現場方式,大大減少了企業迎檢負擔。
李江坦言,過去雖然企業嚴格合規,但面對頻繁檢查仍感到壓力山大。“每次檢查前,都要組織團隊加班加點整理資料、布置現場,生產進度常被打亂。”加入AEO試點后,企業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技術創新與市場拓展中。
今年前兩個月,華榮科技的研發投入同比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并因其在機器人領域的布局,受到資本市場關注。
同樣受益的企業還包括上海欣諾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欣諾通信專注于通信、安全、AI融合領域。欣諾通信董秘兼財務總監皮彭云向界面新聞透露:“以前,檢查涉及多個部門,需協調不同產線停工配合。現在有了自我申報與預整改機會,企業自主性更強,能夠將資源集中于研發生產。”
AEO制度并不意味著執法部門不再對相關企業展開執法檢查。
2025年上海市8.0版本營商環境方案提出,合理減少現場檢查,杜絕隨意檢查、違法檢查,防止重復檢查、多頭檢查。此次AEO制度正是對這一要求推出的落地政策。
上海市經信委運行處副處長顧丹介紹,試點背后是數字化平臺的強力支撐。上海推出的統一綜合執法系統,要求各部門檢查前申請“檢查碼”,企業掃碼即可知曉檢查內容、人員及事項,有效避免多頭重復檢查。系統二期還將探索跨部門聯合檢查,實現“進一次門,查多件事”,最大限度減少對企業干擾。
在新系統中,多部門的聯合執法檢查,每年最多一次,顧丹透露。
對于違規企業,試點并非“一免了之”。上海經信委透露,通過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對信用修復達標企業及時納入,對違規企業給予3個月整改期,整改到位則保留資格。今年2月,183家企業經認定標準修復后新納入試點。這種“有進有出”的管理方式,既體現了監管的溫度,又確保試點的嚴謹性。
談及試點未來,顧丹透露,上海將從兩方面發力:一是拓廣度,逐步擴大試點領域與企業范圍;二是拓深度,結合數字化轉型,優化檢查形式。例如,將企業自查自糾、自我申報與平臺監管相結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監管新格局。“我們希望,以更智能的平臺、更高效的監管,為企業松綁,為市場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