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表示,今年將發行首批特別國債5000億元,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
他表示,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體現了宏觀調控針對性和前瞻性,可以理解為“持續用力、更加給力”。其中,在赤字安排上更加給力。今年赤字率按4%左右安排,赤字規模達到5.66萬億元,比去年增加1.6萬億元。赤字水平和赤字規模均為近年最高,逆周期調節力度進一步加大。一方面,在市場存量政策上下功夫,抓好去年四季度出臺的一攬子政策落地見效。另一方面在謀劃好增量政策上出實招,用好用足政策空間,圍繞惠民生、促消費、增后勁。
他提到,化債壓力大大減輕,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有效緩釋。截至今年3月5日,地方共發行置換債券2.96萬億元。去年發行的2萬億元置換債券,利率水平下降平均超過2.5個百分點,部分地區下降更為明顯,預計這部分置換債券5年利息減少2000億元以上,極大減輕地方資金壓力和利息支出。
他表示,去年四季度我國一次性增加了6萬億元用于置換存量隱性債務,這項制度通過整體設計和機制重構,在主動化解債務風險的同時,支持地方騰出更多資金資源。總的來看,我們用一項政策,至少辦成三件大事。第一,地方債務壓力大大減輕,截至3月5日預計共發行置換債券2.96萬億元。去年發行2萬億元置換債券,利率水平平均下降超過2.5個百分點。第二,財政空間得到釋放,經濟發展動能明顯增強。第三,融資平臺改革轉型邁出重要步伐。去年置換政策實施后,地方融資平臺減少了4680家,占去年減少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
他還表示,將堅持在發展中化債,在化債中發展,努力取得更大的成效。一是加快落實落細債務置換政策,指導地方盡早發行使用。今年2萬億元置換債券的額度,對隱性債務精準置換,對置換資金全流程全鏈條監管,做到早發力早見效。二是持續推進融資平臺改革轉型,剝離平臺政府融資功能,結合企業實際,分類推進市場化轉型,嚴防國有企事業單位穿上新馬甲。三是堅決遏制新增隱性債務,進一步完善監測體系,將遏制違法違規舉債作為財政監管的重點,將不新增隱性債作為鐵的紀律,堅決防止化了舊賬,又添新賬。
2024年9月24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云澤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經研究,國家計劃對6家大型商業銀行增加核心一級資本,將按照統籌推進,分期分批一行一策的思路,有序實施。
數據顯示,整體來看,國有六大行核心一級資本均高于監管最低要求。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3.95%、11.42%、12.23%、14.10%、10.29%、9.42%,除了交行較上季度末微降,其他銀行均有所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