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杜萌
春節后的AI熱潮吹暖了基金市場。隨著首批上證科創綜指ETF的發行并上市,二級市場迎來久違的增量資金。
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5日,今年內共有175只新基金成立,合計規模為1659.65億元。其中被動指數型有80只,偏股混合型有24只,增強指數型有15只,中長期純債有12只。
從新發單只募集規模來看,A/C份額合計規模超20億元的就有24只。富國盈和臻選3個月持有首募規模最高,達60億元。建信中債0-3年政金債指數、中銀淳利、宏利同業存單等三只產品的首募規模均超過了50億元。
“從持有人的戶數和募集規模,可以看到相關產品的投資者分布。”某公募副總經理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截至3月5日,有30只新成立的基金認購戶數超過了1萬戶,其中20只個人持有占比超90%。
多只科創綜指ETF的前十大持有人被“個人承包”。以易方達科創綜指ETF為例,該基金的《上市交易書》顯示,前十大持有人中就有8位個人投資者(第十位和第十一位持有人份額相同,并列第十位),合計持有5740.03萬份,占基金總份額的2.87%。其中第一位持有人持有1209.7萬份,占基金總份額的0.6%。

個人投資者為何大手筆認購科創綜指ETF?記者了解到,首批科創綜指ETF在發行時,起購金額多為1000元。與個人投資者直接投資科創板股票需滿足“2年以上股票交易經驗+最近20個交易日日均資產不低于50萬元人民幣”的門檻相比,科創綜指ETF無此類資產和投資年限的限制。
除了科創綜指ETF之外,鵬華上證科創板200ETF的前十大持有人均是清一色的“牛散”。上市公告書顯示,該基金的上市交易份額為2.7億,其中,個人投資者持有2.67億份,占比達到了99.12%。其中并列第一的是祝建國和蔡燕君,兩人均持有500萬份,占基金總份額比例均為1.85%。
“這說明ETF的行業生態正在變化,個人投資者首選ETF進行資產配置,ETF正在成為重要的工具性產品。”某公募資深營銷人士表示。
華夏基金此前發布的《指數基金投資者洞察報告》顯示,當前ETF幾大發展趨勢中,就包括了“個人投資者加速入市”。該報告數據顯示,個人份額持有占比從2014年末的不足20%上升到2023年末的44.3%。
“2024年9月底的新一輪牛市,催生了一些投資者積極入市。這些通過ETF入市的個人投資者,基本都目睹了單邊上漲行情里‘個股漲不過指數’的現象。因此作為持倉策略透明、費用低廉的配置型工具,ETF成為投資者的首選。”上述人士分析。
與此同時,在政策層面也多次提及大力發展指數基金。2月9日,中國證監會印發《促進資本市場指數化投資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從持續豐富指數基金產品體系,加快優化指數化投資發展生態,加強監管、防范風險等方面提出相關措施。個人投資者“積極擁抱”ETF,也反映了指數基金行業生態的變化。
“首先就是營銷層面,現在我們對公司的指數產品進行‘子品牌’的包裝,營銷重點也逐漸從B端轉向C端。今年將著力在互聯網渠道端增加品牌露出、產品宣傳等。”某公募人士告訴記者。
ETF個人投資者的興起,將會在基金銷售渠道端、品牌端引發一系列變化。記者了解到,已經有多家公募對旗下的ETF進行了整合,以期實現“品牌化”的概念。如嘉實基金“超級ETF”、鵬華基金Ashares、融通基金央企系列ETF等。
今年1月14日,易方達對旗下17只變更了ETF簡稱。今年2月28日,南方基金宣布旗下11只ETF批量更名,對6只在上交所上市的ETF和5只在深交所上市的ETF進行變更擴位簡稱。
對此,易方達基金表示,大批量調整ETF簡稱,讓簡稱更加清晰化、標準化、簡單化,也是易方達基金進一步提升產品辨識度、改善投資者體驗的重要舉措,可方便投資者通過簡稱迅速明確ETF跟蹤的標的指數、產品管理人等信息,讓ETF投資更便利。南方基金也表示,這一舉措標志著ETF簡稱標準化進程的加速,有助于提升投資者的篩選和決策效率,為投資者帶來更加清晰和便捷的投資體驗。
“基金公司需要持續豐富指數基金產品體系,能夠提供更多的投資選擇和風險分散工具,既能夠滿足不同風險偏好和投資目標的投資人的需求,促進市場的多元化發展;也有助于優化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增強市場的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匯添富基金表示。
“A股市場一直存在優質的投資機會,未來還可以在紅利、低波、價值、成長等策略指數上做更多的優化,以規則化、清晰化的多因子策略指數產品,更好地滿足中長期資金的投資需求。同時,圍繞國家戰略的特色主題指數產品,能夠吸引資金加大對資本市場的投資力度,成為中長期的有生力量。”匯添富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部副總監過蓓蓓建議。
華安基金表示,中長期來看,我國的指數化投資將更為專業化、規范化發展,為中長期資金入市提供更加便利的渠道,為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資產配置提供多元化的產品選擇,為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