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凱利泰(300326.SZ)發布第五屆董事會第十九次會議決議公告,審議通過了《關于提請書面通知相關方回購公司持有的上海利格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權的議案》,決定退出對利格泰的投資。該決議不僅引發市場關注,也再次將凱利泰第一大股東涌金投資的角色推向輿論焦點。
涌金投資:醫療領域的投資困局
涌金投資由陳金霞控制,長期以來主要涉足金融、醫藥和科技等領域。然而,在醫藥行業,涌金投資的布局與成效并不盡如人意。
在魏東時代,涌金系以“實業+金融”為主,并以此建立了投資基金。在金融領域,涌金系實際控制國金證券、國金期貨、國金通用基金、云南國際信托等多家金融機構。實業領域,逐步形成以九芝堂、千金藥業等上市公司為核心的醫藥產業投資版圖。但在陳金霞接手后,并未遵循魏東的手法,首先砍掉醫藥產業投資,把九芝堂和千金藥業等集團持有的股份全部賣出,成功套現。
這一戰略調整,使得涌金系在醫藥領域的布局大幅縮減。雖然涌金系在醫藥醫療行業仍有投資,但整體表現未能達到市場預期。部分被投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表現平平,未能為涌金系帶來顯著回報。
值得注意的是,涌金投資的策略更多以財務投資為導向,而非深耕產業。作為財務投資者,涌金在所投資的醫療企業中,缺乏持續賦能的能力,也未能提供有效的行業資源支持。
凱利泰:戰略投資者與財務投資者的博弈
涌金投資于2018年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受讓凱利泰5010萬股股份,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然而,從進入凱利泰以來,涌金投資的角色始終局限于財務投資者,并未在公司治理和業務拓展方面提供實質性支持。
凱利泰目前的董事會成員中,董事長袁征及其一致行動人長期深耕醫療行業,而涌金投資所支持的董事,則主要來自資本市場背景,缺乏醫療產業經驗。此外,涌金投資在凱利泰董事會中的影響力,使得董事會決策更傾向于資本層面的考慮,而非醫療行業的長期戰略布局。例如,與涌金投資有關聯的董事王沖,在凱利泰董事會多次投下反對票,包括反對對利格泰的投資。這種模式或將影響公司的長期發展,尤其是在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缺乏行業經驗的資本運作或將限制公司在醫療產業的深耕能力。
退出利格泰,喪失長期產業布局
利格泰作為運動醫學領域的重要企業,其核心產品包括人工韌帶及附件,已被列入上海市生物醫藥“新優藥械”產品目錄,具備較強的市場潛力。此外,利格泰還投資了上海濤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布局骨科影像診療領域。
在凱利泰董事會決議退出利格泰投資的過程中,董事長袁征因關聯關系回避表決,而公司總經理王正民則投下反對票。他認為,利格泰的業務增長趨勢明顯,若貿然退出,可能會對凱利泰未來的投資收益和長期發展造成損失。然而,涌金投資支持的董事則選擇推動回購決議,使得最終決定更傾向于財務層面的短期考量,而非產業布局的長期價值。
從凱利泰的案例來看,涌金投資作為第一大股東,其核心策略仍以財務投資為主,而非深度參與公司運營。凱利泰董事會目前正處于關鍵時期,如何在資本方的影響下確保公司的產業發展方向,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醫療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企業的長期價值不應僅由財務投資者的短期利益主導。未來,凱利泰的治理格局能否保持產業驅動,避免被資本操控,仍待市場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