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珍
繼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零基預算改革”后,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確“開展中央部門零基預算改革試點,支持地方深化零基預算改革,在支出標準、績效評價等關鍵制度上積極創新”。
“零基預算”是指,年度預算編制不受以往預算安排情況的影響,所有的預算支出均以零為基點編制。而我國當前普遍采用的預算模式為“基數預算”,即每年的預算決策主要基于上一年的預算撥款,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適度調整。
分析人士指出,深化零基預算改革,是二十屆三中全會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中的核心內容。零基預算改革有助于提高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和精準性,優化支出結構,在財政緊平衡的背景下,有利于進一步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在實踐中,零基預算可以和績效預算管理互為補充,共同發揮作用。
銀河證券資深宏觀分析師聶天奇對界面新聞指出,未來一段時期,財政政策在宏觀經濟中的重要性將顯著提升,因此,提升財政政策的有效性尤為重要。深化零基預算改革的意義在于擺脫財政支出的“慣性”,將更多資金投入到亟需領域,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基本民生財力保障。
遼寧大學地方財政研究院院長王振宇也表示,近年來地方財政收支矛盾突出,零基預算從概念走向實踐,可以更好地約束部門的財政分配權,有效緩解地方財政壓力,保障財政資金的合理分配。
東方證券分析師陳至奕在研報中指出,雖然全國財政工作會議明確“進一步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增強地方財力,兜牢基層三保底線”,但地方財政“攤大餅”式的預算支持模式面臨優化,效率強化比總量增加更重要。
他還強調,從零開始逐項審議各項支出,并不直接意味著資金的增加或減少,而是謀求從制度的角度提升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高投資效益”的要求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2021年以來,多個省份相繼開展零基預算改革的探索。2021年,廣西組織推進自治區本級零基預算改革,出臺《自治區本級零基預算改革實施方案》和《關于推進自治區本級部門零基預算改革工作的補充通知》,盤活存量項目支出181億元。
2022年,安徽省印發《全面實施零基預算改革方案》,提出打破預算安排和資金分配的基數依賴,所有預算支出均以零為基點。據《人民日報》報道,2023年預算中,安徽省級預算項目數較上年減少482個,累計收回中央及省安排的各項沉淀低效資金216億元。
2024年,鄭州市提出,對2000萬元以上的延續項目和2025年所有新增項目開展預算評審,以此作為零基預算改革試點。根據2024年12月《河南經濟報》的報道,目前試點基本結束,審減項目支出資金達30億元,審減率達到39%,結果擬用于2025年預算編制。
招商證券研報稱,從各地區情況來看,零基預算改革普遍能產生10%以上的預算支出規模削減。短期來看,假設在全國層面的支出核減率為5%-10%,則可盤活1.4萬億至2.9萬億元的財政資金。長期來看,隨著零基預算改革的推進,雖然盤活的存量資金規模可能有所遞減,但對支出效率的提升將增強財政乘數,進而強化財政逆周期調節政策的有效性。
根據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的研究,截至2024年末,大多數省級政府已宣布實施零基預算改革。他在一份研報中指出,目前在國家層面仍缺乏零基預算編制框架和細化零基預算改革實施情況的評估。下一步,需建立健全與零基預算相關的配套制度,如項目庫、預算績效評價及反饋機制等。在財政緊平衡背景下,繼續深化零基預算改革,有利于進一步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促進積極財政政策提質增效。
中誠信國際研究院執行院長袁海霞表示,根據去年底全國財政工作會議,我國已在財政部等16個中央部門率先開展零基預算改革試點。在《政府工作報告》的要求下,試點范圍有望進一步擴大。另外,從今年各省政府工作報告來看,有18個省份提出要深化零基預算改革,這已成為當前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點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