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莊鍵
“建議政府對于建筑、家電等材料需求較大的行業,設定明確的可回收、可再生材料最低使用比例標準?!?/p>
全國人大代表、萬華化學(600309.SH)董事長廖增太今年提交了涉及環保材料和知識產權等話題的四份建議。他在《關于加快可回收、可再生材料產業化進程》的建議中呼吁,在建筑保溫材料、冰箱冷柜等家電領域,應設定最低使用可回收材料比例為5%。此后根據實際情況,逐步提高這一比例要求,以推動企業加快向綠色材料轉型的步伐。
廖增太認為,當前國內部分行業和企業缺乏采用塑料可回收材料的積極性,主要是因為這些材料在生產、采購和使用過程中可能導致短期成本上升和技術調整壓力。
“在缺乏政策激勵的情況下,企業更傾向于保持現有生產模式,對可回收材料的應用熱情不高。”他在建議中稱。
可以作為參照的是,歐美國家已出臺相關法律法規,要求部分材料在使用中必須包含一定量的再生材料,以降低碳排放。
歐盟2022年發布《包裝和包裝廢棄物法規》修訂提案,對不同類型包裝的塑料再生成分最低比例予以明確規定,比如從2030年起,一次性PET塑料飲料瓶的再生成分比例為30%。PET塑料是最為常見的飲料瓶包裝材料。
廖增太還提出,國內可回收材料的標準體系不健全,市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企業難以準確判斷材料性能和質量,也是阻礙中國可回收材料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同時,可回收材料驗證周期長、費用高,增加了企業的時間和經濟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產業化進程。
廖增太因此建議,建立國家級的可回收、可再生材料標準體系,為產品提供統一的測試和驗證服務,同時組織相關領域的專家、企業和科研機構,共同制定涵蓋各類可回收、可再生材料的技術標準、質量規范和測試方法等。
他還提議,應加強國家級檢測認證機構的建設,提高其檢測能力和服務水平,為企業提供權威、高效的產品測試和驗證服務。
在涉及知識產權話題的建議中,廖增太呼吁應加強商業秘密保護,營造公平競爭環境。
“政府應牽頭建立國家級化工技術名錄,嚴格審查技術來源及其合法性,要求企業在技術研發、合作等過程中申報備案,杜絕非法技術項目,斬斷商業秘密侵權鏈條?!彼诮ㄗh中稱。
其次,國家應針對商業秘密保護專門立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建立多部門聯合執法機制,形成執法合力,嚴厲打擊侵權行為,降低刑事立案難度,提高侵權成本。
2022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就曾發文,將選擇一批地區開展商業秘密保護創新試點,目前已確定三批地區啟動試點。其中的一項主要任務,是積極響應企業維權訴求,加大侵犯商業秘密執法辦案力度,嚴厲打擊各類侵權違法行為,形成強保護、強監管的社會震懾力。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黨組書記、局長羅文去年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表態稱,將完善商業秘密保護法律框架,加大商業秘密保護行政執法力度,加快推進商業秘密保護標準、指引建設,探索建立與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相銜接的商業秘密保護體系。
此外,廖增太呼吁稱,應建立國家層面的知識產權信用管理機制,對侵權企業實施信用懲罰,對守信企業給予政策優先權。同時,隨著全球產業轉移的加速,還應建立境外侵權監管機制,防止國內企業非法竊取商業秘密后到國外進行產業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