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育產業生態圈 李佳浚 王帥
編輯|李祿源
北京時間3月5日,洛杉磯斯臺普斯中心的計時器剛剛走下幾十秒,勒布朗·詹姆斯在左側四十五度接到東契奇傳球,三分出手,將生涯總得分推向50000分大關,成為NBA歷史首位達成這一里程碑的球員。
全場沸騰之際,40歲的他轉身回防,表情平靜,仿佛這只是又一場普通常規賽。
50000分達成,詹姆斯時代進入倒計時
有些人真的可以強大到戰勝時間。
2012年,28歲的詹姆斯以場均26.8分7.5籃板7.4助攻、51%投籃命中率和35%三分命中率,并榮膺MVP;
2025年,步入不惑之年的他依然交出場均26.5分8.3籃板8.1助攻、55%投籃命中率和43%三分命中率的數據。
數據來看,時間似乎在詹姆斯身上陷入悖論:當同齡人早已退役或淪為角色球員時,他仍在以巔峰效率重塑「末期」的定義,也繼續改變著我們對于人類極限的認知。
在上周洛城德比的第一場結束后,詹姆斯距離打破歷史記錄、成為NBA第一個五萬分先生就只差18分,于是從周末開始,聯盟和平臺便開始為這一壯舉造勢,所有人都準備好了海報和推送,就等他在全美轉播的鏡頭下,得到那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分。
結果,詹姆斯選擇了最有流量的打法,將總得分穩穩控制在了49999分,把背景版的殊榮留給了鵜鶘。
當詹姆斯接到東契奇傳球,出手命中得到個人當場第一分,生涯第50000分時,因為比賽還在進行,身旁的東契奇雖然沒有第一時間沖向他慶祝,但也雙手舉高,笑得非常開心。
他笑啥呢?
首先,他應該是真為自己的老大哥開心。
其次,他大概也意識到,這球傳出去之后,湖人這支球隊,真的屬于自己了。
在戴維斯-東契奇交易發生后的第一時間,楊毅侃球公眾號曾發過一篇名為《湖人宣布:詹姆斯的時代結束了》的文章。
如果說東契奇加入后對戰術核心地位的讓渡,意味著湖人隊視角下,詹姆斯時代的結束,那么50000分里程碑的達成,則真正代表著詹姆斯作為職業運動員的生涯落幕正式進入倒計時。
參考韋德、科比的退役巡演,聯盟對「詹姆斯經濟」的最后一輪收割或許即將展開。
不過,隨著他的事業布局正以野火燎原之勢延展到球場之外的廣闊天地,他人生下半場的精彩程度怕是要比籃球生涯加一個「更」字。
詹式生意
常言道,你可以從故鄉帶走一個小男孩,卻永遠無法從小男孩的心里帶走故鄉。
所以當2007年,詹姆斯根據自己幼年生活的社區把新成立的公司取名為春山娛樂(SpringHill Entertainment)時,不難想象它寄托了阿克倫男孩怎樣的心血和野望。
這是詹姆斯目前龐大的商業布局里,最主要的場外生意之一,他本人也是這個公司最大的金字招牌。靠著創業初期的人形背書,春山娛樂迅速接到了迪士尼、CNN、HBO等一眾美國頂級媒體的制片合同,狂刷經驗值。
到2020年,勒布朗更是親手操持了春山娛樂、Uninterrupted工作室和負責品牌營銷咨詢業務的「機器人公司(Robot Company)」的合并重組,這就是如今的「春山媒體公司」。
詹姆斯和自己最主要的商業伙伴馬弗里克·卡特 圖源:福克斯 合并后短短一年,春山公司已經拿到了耐克、Epic游戲(《堡壘之夜》發行方)、芬威集團(利物浦老板)和紅鳥資本(派拉蒙股東)等一眾大佬的注資,估值飆升到7.25億美元。
糧草充足的春山不負眾望,在內容界打出了自己的名頭。本身擁有深厚的籃球DNA,春山大膽地把雄心放眼到了整個體育世界。
紀錄片領域,他們既能回顧拳王阿里的跌宕人生,又能捕捉加拿大冰球早期的有色人種融合這樣的社會議題;原創內容上,他們既有美國移民群體的草根籃球故事,還有廣受好評的院線級體育大片。
甚至于突破體育范疇,春山也有揭露美國國內曾經的種族屠殺這樣的嚴肅向紀實,以及記載美國歷史上首位白手起家的黑人女性百萬富翁的年代傳奇劇——創始之初喊出的「全球最大體育視頻廠商」,絕不是信口開河。
根據雅虎體育的統計,如今詹姆斯的身價已經超過了12.2億美金,并依舊與耐克、百事可樂、起亞、麥當勞等一線品牌一直保持著活躍的合作關系,僅通過耐克在2015年奉上的終身代言合同,每年就能獲得3000萬美元以上的收益。
而除了春山公司以外,詹姆斯的其余的投資也橫跨各大領域,從連鎖披薩店,到威士忌品牌,再到體育球隊投資,也將幫助他在退役之后順滑完成從運動員到商人的華麗轉身——考慮到之前多次公開表達過對于擁有一支NBA球隊的渴望,這或許也將是他從「愿望清單」上最先劃掉的一項。
商業帝國的擴張讓詹姆斯的影響力早已超越籃球場,卻也令他的公眾形象愈發復雜。當媒體鏡頭從更衣室轉向董事會,當球鞋合同與風投協議占據頭條,關于「偉大」的評判標準開始悄然分裂——球場內的數據與球場外的資本,究竟哪一面更能定義他的傳奇?
我們總是在給詹姆斯不是GOAT找理由
NBA總是在不經意間提醒著我們,主導這個聯盟前進方向的并不只是球迷的情懷,更是明晃晃的美金。強如詹姆斯,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或許也是這個商業時代的產物。
這個聯盟的眾多力量有意識地將不同的運動員培養成全球媒體巨星,包括聯盟自身、球隊、媒體以及贊助商,都在不同時空維度中創造著更吸睛的球星故事。
九十年代,通過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和官方的海量宣傳,邁克爾-喬丹成為了籃球之神,并永遠站在了這項運動最高的位置上。
從賈巴爾到喬丹再到如今的詹姆斯,多元化媒體傳播塑造了更具傳奇色彩的球星形象,球星在場內外的做派,也有更為嚴格的評判標準。
詹姆斯就是其中最好的的代表。我們總是在給詹姆斯不是GOAT找理由,是為了替喬丹辯護嗎?不至于;是有更好的人選嗎,似乎也沒有。
畢竟,當我們用要求詹姆斯的標準要求那些「歷史前十」運動員時,沒有誰能經得起推敲。
社會學家道格拉斯·哈特曼曾經說過:「詹姆斯越是成功,就越成為社會情緒投射的屏幕。」
在阿克倫老城,他是用4100萬美元建學校、改變3400個家庭命運的城市救世主;在硅谷風投圈,他是被寫進哈佛商學院案例的跨界商業天才;偏偏只有在籃球純粹主義者眼中,他仍是那個「抱團奪冠破壞競技體育精神的投機者」。
這種爭議本質是傳統球迷對「純粹性」的執念。不可否認,場上場下的詹姆斯都是一個復雜、綜合、且極具爭議性的人物,但也正是這種個人色彩,才能更好的代表這個時代的體育明星,甚至推動了所謂球員賦權運動,讓運動員們在職業生涯中擁有了前所未有的主導權。
或許百年后,當球迷以我們無法想象的方式熱愛著NBA時,才會意識到這位「遠古巨獸」的真正遺產并非熠熠生輝的獎杯,而是一套可復制的生存法則:
將天賦轉化為資本,用資本放大影響力,再以影響力重構游戲規則,甚至戰勝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