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戴晶晶
3月5日,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包括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能耗降低3%左右,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等。
GDP能耗又稱能耗強度,是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所需消耗的能源。這一能耗強度降低目標較去年有所提高,且重回至2021年的指標水平。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單位GDP能耗降低2.5%左右,當年實際的單位GDP能耗降幅則超過了3%。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曾提出,“十四五”期間,中國單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應分別降低13.5%、18%。中信證券指出,最近前四年實際僅完成單位能耗下降分別為2.7%、0.1%、0.5%和3.8%,合計下降約7%。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盡最大努力完成節能降碳約束性指標是應有之義。”該機構認為,這可能意味著監管層對于高耗能領域會有更為嚴苛的約束。
針對今年工作重點,政府工作報告表示,要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升綠色低碳發展水平。推動重點行業節能降碳改造,推進新能源開發利用,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重接近40%。啟動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更趨活躍。
政府工作報告還明確,今年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其中,要扎實開展國家碳達峰第二批試點,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零碳工廠。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擴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行業覆蓋范圍。開展碳排放統計核算,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碳標識認證制度,積極應對綠色貿易壁壘。
此“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零碳園區”、“零碳工廠”等詞均是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
這也是中國連續第二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擴大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并首次提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更趨活躍”。
全國碳市場是中國實現“雙碳”目標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于2021年7月正式開市,發電行業是首個納入碳市場的行業。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國碳市場碳配額累計成交量6.3億噸,累計成交額430.33億元。
當前中國碳市場面臨著碳價較低、納入行業有限、交易活躍度不高等問題。截至去年年底,碳交易收盤價為97.49元/噸,較2023年底上漲22.75%,但比起歐美等國的碳價仍有較大差距。
去年9月,生態環境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公開征求《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明確2024年作為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首個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約工作。
中信證券此前發布研報指出,中國碳市場將進一步擴大行業覆蓋面積,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紙和航空等重點高耗能行業均有望在“十四五”期間被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隨著歐盟碳關稅等國際碳壁壘的落地,預計中國碳價將溫和上漲,相關行業能耗較低的頭部企業相對受益。
此外,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加快建設“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發展海上風電,統籌就地消納和外送通道建設。開展煤電低碳化改造試點示范。規劃應對氣候變化一攬子重大工程,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
這是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要發展海上風電,并強調了要統籌新能源就地消納。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的要求為,加強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設,推動分布式能源開發利用,提高電網對清潔能源的接納、配置和調控能力。
隨著陸上風電市場趨于飽和,海上風電因資源豐富、單機容量大等特點,成為中國新能源裝機的重要增長點。
2024年,全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7982萬千瓦,其中陸上風電7579萬千瓦,海上風電404萬千瓦。截至當年年末,全國風電累計并網容量達到5.21億千瓦,其中陸上風電4.8億千瓦,海上風電4127萬千瓦。
據國家氣候中心評估結果,中國150米高度近海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超15億千瓦,深遠海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超12億千瓦。
為提高海域資源利用效率,促進海上風電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今年1月,自然資源部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海上風電項目用海管理的通知》,從強化規劃管控、厲行節約集約、優化用海審批、堅持生態用海四方面提出12項措施,進一步優化海上風電項目用海管理。
海南、浙江、福建和上海等沿海省市已明確支持海上風電發展,以保障自身電力供應和綠色轉型。
3月4日,浙江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浙江省推動碳排放雙控工作若干舉措》明確,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推進“光伏+”行動,有序推進核電、海上風電項目建設,大力發展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新能源。
去年10月,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美麗上海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提出,全面實施“光伏+”工程,市內光伏裝機容量達到400萬千瓦以上。啟動實施百萬千瓦級深遠海海上風電示范項目。
據央視新聞報道,到2030年,國內海上風電總裝機預計將達2億千瓦,涉及總投資約2.6萬億元,可帶動產業鏈總產值超20萬億元。
隨著中國光伏、風電規模化發展,新能源消納并網問題凸顯,也成為政策熱點問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就明確提出,完善新能源消納和調控政策措施。
以往政策文件提及新能源就地消納,通常是指分布式能源。如今年1月,國家能源局印發《分布式光伏發電開發建設管理辦法》,就突出了分布式光伏就近就地開發利用的本質要求。
但“沙戈荒”等新能源基地也存在著外送受阻的消納難題,近幾年多方提及產區就地消納的重要性。
去年6月末,國家審計署發布《國務院關于2023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指出,新能源開發利用缺乏統籌。五省部分地區不顧自身消納、外送和配套保障能力上馬新能源項目,個別已投產項目2021年以來已累計棄電50.13億千瓦時。
2024年8月,國家能源局答復《關于支持風光綠電產區就地消納產能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提案》表示,西北地區是中國風光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在西北地區加大力度開發新能源以及發展綠電就地消納產業,對于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展、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意義重大。
國家能源局同時提出,將積極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打造富有競爭力的零碳產業園、支持大數據等新興產業用能綠色化、低碳化等方式,來進一步擴大新能源消納利用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