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閆桂花
如何提升民企信心、促進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在最新一期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上,與會專家指出,繼高層座談會明確民營企業戰略地位、釋放對民企的長期支持信號之后,接下來還需要從理論和制度層面,進一步明確民營企業的定義和定位。
2月17日,中共中央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強調民營經濟政策“不能變,也不會變”,并提出要扎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專家一致認為,這次會議非常重要和必要,將大大提振民營企業家的信心。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楊繼東指出,企業和經濟的發展最終要涉及到制度、價值觀層面的深層次影響因素。除了民營企業對未來發展空間的預期,社會輿論的支持和其他各界的認同也會對民營企業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華生教授補充道,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經常被并列提起,但這兩個概念并不對稱,國有企業講的是所有制關系,民營企業則涉及經營方式,經濟學上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角度。
華生表示,從理論層面厘清這兩個概念非常必要,屆時民營經濟在《公司法》和《憲法》中怎么定義,將關系到整個國家民營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科技實力的增強。
民營企業對中國經濟的貢獻通常被概括為“五六七八九”,即貢獻了超過50%的稅收、創造了60%的GDP、貢獻70%的創新成果以及提供80%的城鎮勞動就業、90%的企業數量占比。近年來,隨著創新日益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因子,民營企業的作用進一步凸顯。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研究院院長黃漢權介紹,2019年以來,新設民營企業在各類高新技術產業的占比都在九成以上,其中,高技術制造業民營企業占比達到90.2%,高技術服務業民營企業占比達到93.3%;“四新”經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中,民營企業占比達到93.4%,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中,民營企業占到94.6%。
目前,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已進入二審階段。據新華社報道,草案二審稿進一步體現了黨中央關于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的要求,增加了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定期向本級人大常委會報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情況的規定,充實了法治保障相關內容,并強調發揮行業協會商會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強調,對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的定位問題還要“再深一點”,不僅要強調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要素”。
他提到,在地方調研的時候發現,一些企業家“定心丸雖然吃了七八顆,但還有一些不太定神,” 關鍵在于對私有制問題的看法上。
“《共產黨宣言》的原話是‘消滅現代的資產階級的私有制’,這個講得很清楚的,不是‘現代的人民的私有制’,這兩個是風馬牛不相及。為什么要把現代的人民私有制和現代的資產階級私有制混為一談呢?”常修澤說。
而且,“它(《共產黨宣言》)指的是未來多少年后的‘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講的是一種設想,不是現在的社會主義社會,更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常修澤建議,對于惡意宣揚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要消滅私有制的做法,可以明確立法做出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