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地方債開年發行呈現“火力全開”的勢頭。
Wind數據顯示,今年前2個月,全國共發行地方債券18632.96億元,規模為近三年來新高。
東方證券在研報中指出,地方債年初發行節奏快于往年,其原因一是總體發行額度進一步放寬,專門用于置換隱債的計劃額度緩解了資金的擠占效應。二是在開展“自審自發”試點后,地方發債擁有了更多靈活自主性,發行速度和使用效率表現已明顯改善。
去年12月份,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優化完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管理機制的意見》,提出“開展專項債券項目‘自審自發’試點”,下放專項債券項目審核權限,選擇部分管理基礎好的省份以及承擔國家重大戰略的地區開展專項債券項目“自審自發”試點,支持經濟大省發揮挑大梁作用。
展望后期,分析師認為,地方債發行規模高峰或在二三季度。
國泰君安在近期發布的一份研報中提到,一是部分區域專項債審批權下放后,各地需要安排專項略債項目的審核入庫工作。第二,四季度發行專項債難以形成實物工作量,過去兩年特殊再融資債發行集中在四季度,而2025年初已下放當年特殊再融資債額度,四季度地方債發行或將縮量。因此,2025年地方債發行高峰或在第二三季度。
東方證券指出,往后看,年初專項債發行的超預期對后續發行節奏或有積極定調,同時在資金落地速度和效率更高的背景下,二季度的基建需求預期將繼續得到改善和修正。
報告還提到,部分省市地區置換隱債的再融資債發行規模超過季節性水平,由于今年各地區仍有滿足十四五規劃目標的壓力,在此之前債務壓力有望加速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