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天下網商
很難想象,2025年,市場還會用“表現強勁”來形容諾基亞。
畢竟,屬于它的光輝歲月早已過去。諾基亞創立于19世紀,在功能機時代,它曾經是全球手機業務的霸主。但隨著蘋果、三星等廠商推出智能手機,諾基亞很快被邊緣化,在把手機業務賣給微軟后,黯然出局。
但和大多數人的刻板印象不同,諾基亞并未被徹底淘汰。相反,它在大幅收縮戰線后,繼續賺取著豐厚的專利費,過得相當“滋潤”。
2025年1月底,諾基亞發布2024年財務報告。財報顯示,諾基亞全年凈銷售額192.2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463億元),同比略降9%;但營業利潤大增20%,達到19.99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52億元)。其中,“持續經營利潤”占到17.11億歐元,同比暴漲164%。
多達7000項標準必要專利,是全世界通信企業繞不開的“買路錢”,也是諾基亞高枕無憂的底氣。2024年,財大氣粗的諾基亞甚至還騰出手來,主導了對通信設備制造商英飛朗(Infinera)的收購。今年2月,這一交易正式獲得歐盟批準。
對一家已有160年歷史的國際名企來說,“以成敗論英雄”似乎太過狹隘。退居一隅的諾基亞,儼然找到了自己的舒適區。
霸主的隕落
自20世紀80年代第一部移動電話誕生以來,手機經歷了革命性的演變。從最初僅具備基礎通信功能的功能機,發展到如今集通信、娛樂、辦公、生活服務于一體的智能終端,手機超越了單純的通信工具,成為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多功能設備。
在“出生即觸網”的年輕用戶看來,“手機”意味著一塊可觸摸的玻璃屏幕。但對80后、90后和更多上了年紀的消費者來說,翻蓋、滑蓋,露出12個機械按鍵,才是手機最經典的形態。
在功能機時代,諾基亞擁有堪稱恐怖的統治力。2000年左右,光是一款諾基亞3210就賣出了1.6億臺,至今仍是許多用戶的童年回憶;2003年推出的諾基亞1100更是創造了賣出2.5億臺的銷量奇跡,延續了爆款神話。
數據顯示,諾基亞曾連續14年占據全球手機市場榜首,市場占有率最高達到72.8%,是行業內當之無愧的“老大哥”。
然而,時代的浪潮滾滾而來,強大如諾基亞,有朝一日也會被“后浪”淹沒。2007年,蘋果推出第一代iPhone,徹底取消實體鍵盤,以全新的產品形態拉開智能機時代的序幕。三星、小米等更多挑戰者隨之涌現,聯手把諾基亞趕下了神壇。
諾基亞也曾做出過反擊:2011年起,它和微軟合作,推出了多款基于Windows操作系統的智能手機。但消費者更鐘愛iOS和安卓系統,諾基亞押錯了寶,和微軟一同失去了智能機時代的入場券。
2012年,諾基亞市值跌至最低谷68億美元,與巔峰期的1623億美元相比,只剩下不足二十分之一。
此后的故事,就都停留在“小打小鬧”的階段。2013年,諾基亞將手機業務賣給微軟;2016年,諾基亞的幾名前高層創立了HMD(一家總部位于芬蘭的獨立手機制造商),買下諾基亞功能機業務,靠“復古”“情懷”的賣點招徠一部分消費者。
近年來,古老的諾基亞功能機仍然在小圈子里活躍。2024年,諾基亞經典款3210復刻上市,它不能連接WiFi,不兼容許多App,對飽受“信息過載”之苦的現代消費者來說,反而是個適合“斷舍離”的新奇物件,一度賣到脫銷。
《天下網商》也在天貓諾基亞手機旗艦店發現,最受歡迎的幾款功能機,在365天內均有數萬單歷史成交。
在這些小插曲之外,屬于諾基亞智能機的商業王朝終歸是覆滅了。2025年1月23日,諾基亞宣布停產所有智能機,為這段歷史畫上了一個句號。
調轉航向,集中火力
諾基亞的歷史,其實比很多人想象的都要悠久。
這家芬蘭公司創立于1865年,最早經營木材、造紙和橡膠生意,隨后延伸至無線電領域,直到1960年才開始涉獵手機業務。因此,與其說手機是帶動諾基亞騰飛的引擎,倒不如說正是諾基亞在電信行業的長期耕耘,結出了手機業務這顆果實。
這也就是為什么在手機業務潰敗之后,諾基亞依然能靠電信產業的深厚積累,實現“絕地翻盤”。
更何況,這并不是諾基亞第一次身臨險境。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諾基亞就曾因涉及產業過多而瀕臨破產,當時,高層果斷割舍了所有傳統產業,只保留電子部門,終于等來了個人手機的黃金歲月。
長達上百年的經營底蘊,造就了諾基亞長線經營的韌性,和殺伐果斷的商業基因。2012年起,諾基亞悄悄開展了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出售邊緣業務、強化核心優勢。
一方面,諾基亞賣掉手機、數字地圖等業務,換來數十億歐元的進賬;另一方面,諾基亞借助這部分回籠資金,大舉強化自身的電信業務。
2013年,諾基亞將諾基亞西門子通信(SNS)合并為全資子公司,并開始針對5G技術進行專利布局;2016年,諾基亞豪擲156億歐元買下阿爾卡特-朗訊(Alcatel-Lucent),增強了自身在IP網絡、云計算、5G等領域的實力;2024年,諾基亞又提出以23億美元收購英飛朗(Infinera),目前已獲歐盟批準。
在退出了“卷”成紅海的手機行業后,諾基亞回歸到電信設備這一傳統優勢領域。它的策略可以用一句中國古話來概括:“深挖洞,廣積糧,高筑墻。”
憑借“買入”和“賣出”的智慧,再加上自身深厚的產業積累,諾基亞再一次轉危為安。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諾基亞深挖的業務護城河終于贏來了超額回報,推動著公司進入了一個“數錢數到手軟”的新階段。
難以逾越的“高墻”
每年上百億元的巨額收入,來自諾基亞筑起的“專利高墻”。
諾基亞官網顯示,其擁有約2萬個專利家族(每個家族可以包含多個單獨專利),其中超過7000項為5G標準必要專利。這里的每一項專利都可謂是一只“下金蛋的母雞”,任何使用相關技術的手機廠商,都必須按照諾基亞制定的費率標準,向其繳納專利費。
手握大批專利,諾基亞自然可以“獅子大開口”,向每部5G手機收取3歐元的專利費。財報顯示,諾基亞技術部門(負責管理專利組合、知識產權貨幣化)2024年第四季度的營業利潤為3.56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7億元),營業利潤率達到了驚人的76.9%。
財報還預測,該部門2026年的營業利潤將超過11億歐元(約合人民幣83億元),這個數字相當于聯想集團2024財年的凈利潤總額。
當然,諾基亞在這一賽道上依然面臨重重挑戰。美國咨詢機構律商聯訊(LexisNexis)發布的2025年5G專利報告顯示,諾基亞的5G專利家族排名已跌落至全球第七,不僅落后于華為、愛立信,也落后于LG、三星等韓國廠商。
但無論如何,時至今日,世界已經無法離開通信和互聯網技術。各行各業對信息網絡的強勁需求,成為了諾基亞永不枯竭的金礦脈。
而試圖翻過專利高墻的企業,難免要付出代價。
早在2009年,諾基亞就曾指控蘋果侵權,據稱,蘋果最后支付了4.2億歐元賠償金;2012年,諾基亞又對HTC發動訴訟,迫使后者支付高額權利金;2014年,三星也被諾基亞挑落馬下,不得不向其支付每年上億歐元的專利費;2022年,諾基亞又動用專利武器狀告OPPO,使得OPPO、一加在德國市場被禁售。
在收取“買路錢”這方面,諾基亞可謂是連戰連捷。有媒體不客氣地稱其為“專利流氓”,但不能否認的是,從手機業務的王座上跌落之后,諾基亞又找到了一條賺錢的路子。
曾經的諾基亞用戶也許還記得,它的開機界面是一幅“握手”圖像。某種程度上,這也代表了諾基亞一貫的經營哲學:積極合作、拓展業務,在時代的震蕩中全身而退,找到下一個增長錨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