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京東,為什么急著開戰?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京東,為什么急著開戰?

美團熬走了抖音,來了京東。

文 | 定焦One 蘇琦

編輯 | 魏佳

和美團看似沒有交集的京東,突然掏出兩張牌:5%傭金、騎手五險一金,給了美團一拳。

實際上,兩家公司在2024年已經有過一輪交鋒。美團的即時零售業務閃購在2024年發力3C數碼和大家電,而這正是京東的優勢領域;隨后,京東將京東到家和京東小時達整合升級為“京東秒送”,上線咖啡奶茶的配送服務,意圖在美團的優勢領域分一杯羹。

隨著交集的深入,京東似乎開始著急了。

2024年前三季度,京東的凈利潤雖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但其核心業務(3C數碼和家電)收入增長乏力,也缺乏亮眼的新業務,甚至被資本市場視為一家缺乏想象力的公司。

反觀美團,作為業務增長點的美團閃購,到2024年第二季度UE模型已經打平,一些投資方開始給這個業務正向估值。這也拉動了美團的股價回升,2024年下半年股價一度達到217港元的高點。

業務增長和股價上漲,都是京東當下最渴望的東西,京東必須要講出新故事,以應對市場的期待。

與此同時,對手們也在頻繁發力。電商對手阿里、拼多多靠著AI和海外市場給足了市場信心,即時零售行業里除了美團,餓了么、抖音也在不斷加碼,又是宣布3年內開滿10萬家近場品牌官方旗艦店,又是手握流量爭搶中小餐飲商超商家。

然而,被視為2025年必爭之地的即時零售,其實是一份苦差事。多位業內人士指出,這個賽道不僅需要對零售行業的上游進行改造,還需要不斷優化供需匹配和運力調度,周期十分漫長。美團先出發了一步,但是擁有運力和倉儲的京東,也并非手中完全無牌。

京東需要新故事

京東的2024年,賺得確實很多。

原CFO許冉接任CEO職務之后,開啟了“守住利潤”之路,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同比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分別為18.81%、96.36%和56.11%),但是收入,尤其是核心品類的收入,快要漲不動了。

具體來看,其2024年前三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速分別為7%、1.2%(2023年以來最低)和5.1%。

作為參考,拼多多同期的收入增速分別為130.66%、85.65%和44.33%,趨勢有所下滑但仍保持在兩位數;阿里淘天的收入增速幾乎陷入停滯,分別為4%、-1%和1%,但國際商業做了彌補,增速分別為45%、32%和29%,扳回一局。

雖然同為電商,拼多多和阿里是平臺,主要賺的是傭金,京東以自營為主,賺的是差價,營收有天花板本在預期之中。但值得關注的是,京東的核心品類“電子產品及家用電器商品”遇到了瓶頸,2024年前三季度的收入增速(分別為5.3%、-4.6%和2.7%),不及日用百貨品類(分別為8.6%、8.7%和8%)。

這一方面是因為國補政策的刺激作用,或許要到雙11和大促優惠一起集中釋放,在Q4財報里才體現。相比之下,日用品購買頻次高,京東近兩年發力的秒送業務也多為這一品類,推動了增長。

另一方面,則是受到了外部競爭環境的影響。零售行業從業者青松表示,一來,3C數碼這類偏應急、送禮、即買即享場景的品類,近年來在美團和餓了么上的滲透率越來越高,對京東有擠壓效應。二來,大家電的標準化程度高、單價高、門店多,美團等渠道也在主動爭搶這批商家。三來,2024年線上線下各個渠道都上線了國補,分散了京東的市場份額。

與核心品類漲不動相比,京東更長遠的煩惱在于,對手們紛紛找到了新的增長曲線。

阿里開源大模型通義千問在大年初一發布最新模型Qwen2.5-Max,年后又拿下蘋果大單,被市場認為其模型性能和開源生態此前被遠遠低估。

拼多多的海外電商Temu日前被數據平臺Sensor Tower宣布成為2024年全球下載量最高的購物應用程序,下載量達5.5億,同比增長69%。同時,拼多多近日也傳出“內部已經組建了電商推薦大模型團隊”的消息。

京東或許是出于保利潤的目的,對新業務的投入相對保守。其新業務包括達達、京東產發、京喜及海外業務,總體體量小,且多處于虧損或規模縮減的狀態,也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京東持續投入的動力。2024年前三季度,京東新業務的營收占比僅為1.78%,總計虧損19.80億元。

沒有新業務支撐,京東一方面利潤規模上不去,維持在100億左右;另一方面顯得沖勁兒不足,在今年以來中概股普漲的背景下,股價漲幅并不如阿里和拼多多,市值規模也不及對手。

截至2月27日收盤,京東股價為168.1港元,市值達4847億港元。阿里股價在今年以來上漲超60%,最新收盤價為136.9港元/股,市值達2.6萬億港元。拼多多為119.77美元(約931港元)/股,市值達1648億美元(約1.28萬億港元)。

無論是為了穩住核心業務,還是發展第二增長曲線來拉高股價,京東都需要一個新故事。

京東做外賣,有幾張牌?

這一次,京東拿出外賣故事進行破局,也成功將美團、餓了么和抖音納入對手陣營。

早在2022年,京東其實就傳出過試點餐飲外賣業務。彼時,京東正在發力本地生活,計劃讓外賣商家在“京東到家”APP上線,由達達負責配送,但是外賣業務最后并未上線。

“京東到家”這一業務在2024年5月,和“京東小時達”整合升級為“京東秒送”,在京東App首頁上線“秒送專區”(最快9分鐘達),突出咖啡奶茶品類,可以說是外賣業務的前身。直到這次在京東App首頁突出“品質外賣”專區,正式進軍外賣。

左為京東改版后頁面,右為改版前頁面

京東手握現成的騎手運力和品牌資源,想做外賣并不難。而且外賣業務能補充京東秒送的單量,還能通過“高頻打低頻”的邏輯,提升主站的打開率和復購率,最終帶動其他品類的轉化和增長,這是一個說得通的故事。

那么京東做外賣,到底手里有幾張牌呢?「定焦One」進行了實測。

商家供給方面,京東外賣主推的是品質外賣,即上線的都是有堂食的餐飲品牌,區別于一些“作坊式”的小外賣店,但是這些餐飲品牌在美團和餓了么也有上線,供給端的差異化較小。

價格方面,以同一家“醉面”為例,京東外賣的價格最便宜,一方面平臺有補貼店家定價低,其次這段時間每天發放7元優惠券,但京東配送費比另外兩家要高。同時,京東外賣商家目前還沒有收藏送小菜這類運營。

從左到右依次為京東外賣、美團和餓了么

配送時效方面,京東秒送(包含外賣)的配送是由達達完成,京東外賣配送時間在半小時內。不過,京東外賣目前還不能放入外賣柜,對用戶和騎手都造成了困擾。

青松指出,京東直營此前的優勢就是“正品保證+配送更快”,這或許也能成為京東在外賣方面的優勢,比如京東上的外賣能看到廚房情況、拒絕預制菜等,建立起用戶的信任度,但這需要京東在商家端拿到話語權。

除了上述用戶在意的硬性指標之外,京東此次能引發如此大的關注,還因為它一上來就高舉高打,帶頭給外賣員交社保、給商家降傭金、給新用戶補貼,拉了一波好感。

傭金方面,先是有消息傳出,“京東外賣只抽5%傭金,低于美團”,2月8日,美團方面回應媒體稱,美團外賣的商戶傭金率為6%-8%。2月11日,京東宣布為5月1日前入駐的商家免除一年傭金,但未提及一年后的具體抽傭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補貼戰進行的同時,一直未盈利的達達,虧損或將進一步擴大。

達達財報包含兩塊收入,京東秒送和達達秒送(給第三方商家和個人配送)。2024年2月以來,京東秒送推出滿29元減免配送費的策略,已經犧牲了達達的配送收入。據達達財報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京東秒送業務的收入同比下滑36.9%,其中履約服務和其他收入下滑28%。京東外賣將繼續增加達達的負擔。

一位電商人士分析,京東做外賣,看起來像是核心業務被搶之后的反擊,不管有多少勝算,先分散對手們的注意力。“外賣長期處于寡頭格局,一旦贏家通吃,價格就會上漲,鯰魚的出現會促使行業向更良性的方向發展。”他認為,這是一場漫長的戰爭。

即時零售是2025年必打之戰

京東做外賣,既是對競爭對手的反擊,也是在即時零售領域的重要布局。

這是一個萬億規模且保持著50%以上年均增速的市場,且年輕用戶占比高,購買力強。

擁有產品供給的電商(京東秒送、拼多多本地生活),擁有配送體系的外賣平臺(美團、餓了么),以及擁有線上流量的直播平臺(抖音外賣業務已并入小時達業務),都想借此找到下一增長曲線。

根據財報數據可以看到,與對手相比,美團是即時零售行業體量最大的一個。美團的核心本地商業分為到店業務(酒旅、餐飲)和到家業務(外賣、閃購),閃購代表的即時零售業務是其中的重要增長點。

收入規模:2024年第三季度,美團的配送服務收入達277.84億元,阿里的本地生活集團(包含餓了么和高德)收入為177.25億元,京東秒送收入為9.3億元。

騎手規模: 截至2024年,美團的騎手數量為745萬人,餓了么活躍騎手超過400萬人,京東達達年活躍騎手約130萬。

訂單量:2024年前三個季度,美團即時配送交易訂單量達187.08億單,達達總單量(京東秒送+達達秒送)18.82億單,餓了么單量目前沒有公布。

圖源 / 京東秒送視頻號

即時零售簡單來說就是30分鐘萬物到家。

熟悉美團的投資人陳禮告訴「定焦One」,要想滿足用戶確定性的生活方式,就需要用戶先建立在平臺的下單需求及粘性,然后平臺通過豐富的SKU和履約時效滿足用戶需求,三個要素缺一不可。

這個賽道顯性的競爭點是騎手的配送調度和平臺用戶量,實際上,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即時零售的難點在于商品供給,高度依賴本地門店和倉儲,這也就是美團近兩年在推的“閃電倉”模式。目前美團自營的閃電倉是松鼠便利、歪馬送酒,比較知名的合作方是名創優品。

陳禮解釋,閃電倉類似生鮮電商里的前置倉,可以讓配送更快,只是SKU更豐富。這些倉因為只做線上生意,對選址要求低、租金和人力成本更低。建好倉,美團通過自建的“牽牛花”系統給出銷售預測之后,商家調補庫存,磨合好數據之后單倉模型就能跑通,在此之前先考慮接住用戶需求。

倉的重要性,京東和餓了么也都知道。美團去年宣布要在2027年開滿10萬家閃電倉之后,餓了么也跟著宣布,在2027年之前要開滿10萬家近場品牌旗艦店。京東也在抓緊開倉,只是做的更重,更多是自營的云倉和京東超市、七鮮超市等,成本更高。

陳禮指出,即時零售有兩大難點,一是倉里面的貨品如何按照覆蓋區域的人群密度、人群需求進行差異化組貨,數據越精準才能做到SKU越不冗余,可以動態調整;二是即時零售不是性價比邏輯,如何滿足用戶的比價需求,如何說服用戶為配送體驗買單,需要時間。

綜合多位業內人士的觀點,2025年即時零售賽道會有以下兩大趨勢:1、發力下沉市場,擁抱下沉市場的經銷商,進一步爭搶和鞏固下沉市場用戶(有些是高線城市返鄉人群)的心智和消費習慣。2、對商品品類進行拓展,從標品拓展到非標品,從日用品拓展到耐銷品。

青松從零售的視角出發,認為即時零售賽道對于平臺來說,是2025年不得不去布局的賽道。之前對于很多品牌來說,不管是門店、外賣還是電商其實都是賣貨的渠道,是提供流量的渠道。但是即時零售除了24小時開放,還能接觸到更年輕的用戶,挖掘出用戶的消費需求和場景,用不同的產品和贈品組合提升銷量和做新品宣傳,這對品牌商們來說是增量價值。

不過,即時零售是一個護城河很高的業務,和外賣一樣要靠苦功夫打磨效率來賺錢,在這一點上,其實美團和京東都有這個基因。過去幾年,互聯網公司都被困在“要增長還是要盈利”這個問題當中,2025年,這個問題的答案或將迎來反轉。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青松、陳禮為化名。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京東

7.5k
  • “京東系”京東工業第三次沖刺港股IPO,IPO前估值約67億美元
  • 京東:達達員工薪酬明年將升至20薪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京東,為什么急著開戰?

美團熬走了抖音,來了京東。

文 | 定焦One 蘇琦

編輯 | 魏佳

和美團看似沒有交集的京東,突然掏出兩張牌:5%傭金、騎手五險一金,給了美團一拳。

實際上,兩家公司在2024年已經有過一輪交鋒。美團的即時零售業務閃購在2024年發力3C數碼和大家電,而這正是京東的優勢領域;隨后,京東將京東到家和京東小時達整合升級為“京東秒送”,上線咖啡奶茶的配送服務,意圖在美團的優勢領域分一杯羹。

隨著交集的深入,京東似乎開始著急了。

2024年前三季度,京東的凈利潤雖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但其核心業務(3C數碼和家電)收入增長乏力,也缺乏亮眼的新業務,甚至被資本市場視為一家缺乏想象力的公司。

反觀美團,作為業務增長點的美團閃購,到2024年第二季度UE模型已經打平,一些投資方開始給這個業務正向估值。這也拉動了美團的股價回升,2024年下半年股價一度達到217港元的高點。

業務增長和股價上漲,都是京東當下最渴望的東西,京東必須要講出新故事,以應對市場的期待。

與此同時,對手們也在頻繁發力。電商對手阿里、拼多多靠著AI和海外市場給足了市場信心,即時零售行業里除了美團,餓了么、抖音也在不斷加碼,又是宣布3年內開滿10萬家近場品牌官方旗艦店,又是手握流量爭搶中小餐飲商超商家。

然而,被視為2025年必爭之地的即時零售,其實是一份苦差事。多位業內人士指出,這個賽道不僅需要對零售行業的上游進行改造,還需要不斷優化供需匹配和運力調度,周期十分漫長。美團先出發了一步,但是擁有運力和倉儲的京東,也并非手中完全無牌。

京東需要新故事

京東的2024年,賺得確實很多。

原CFO許冉接任CEO職務之后,開啟了“守住利潤”之路,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同比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分別為18.81%、96.36%和56.11%),但是收入,尤其是核心品類的收入,快要漲不動了。

具體來看,其2024年前三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速分別為7%、1.2%(2023年以來最低)和5.1%。

作為參考,拼多多同期的收入增速分別為130.66%、85.65%和44.33%,趨勢有所下滑但仍保持在兩位數;阿里淘天的收入增速幾乎陷入停滯,分別為4%、-1%和1%,但國際商業做了彌補,增速分別為45%、32%和29%,扳回一局。

雖然同為電商,拼多多和阿里是平臺,主要賺的是傭金,京東以自營為主,賺的是差價,營收有天花板本在預期之中。但值得關注的是,京東的核心品類“電子產品及家用電器商品”遇到了瓶頸,2024年前三季度的收入增速(分別為5.3%、-4.6%和2.7%),不及日用百貨品類(分別為8.6%、8.7%和8%)。

這一方面是因為國補政策的刺激作用,或許要到雙11和大促優惠一起集中釋放,在Q4財報里才體現。相比之下,日用品購買頻次高,京東近兩年發力的秒送業務也多為這一品類,推動了增長。

另一方面,則是受到了外部競爭環境的影響。零售行業從業者青松表示,一來,3C數碼這類偏應急、送禮、即買即享場景的品類,近年來在美團和餓了么上的滲透率越來越高,對京東有擠壓效應。二來,大家電的標準化程度高、單價高、門店多,美團等渠道也在主動爭搶這批商家。三來,2024年線上線下各個渠道都上線了國補,分散了京東的市場份額。

與核心品類漲不動相比,京東更長遠的煩惱在于,對手們紛紛找到了新的增長曲線。

阿里開源大模型通義千問在大年初一發布最新模型Qwen2.5-Max,年后又拿下蘋果大單,被市場認為其模型性能和開源生態此前被遠遠低估。

拼多多的海外電商Temu日前被數據平臺Sensor Tower宣布成為2024年全球下載量最高的購物應用程序,下載量達5.5億,同比增長69%。同時,拼多多近日也傳出“內部已經組建了電商推薦大模型團隊”的消息。

京東或許是出于保利潤的目的,對新業務的投入相對保守。其新業務包括達達、京東產發、京喜及海外業務,總體體量小,且多處于虧損或規模縮減的狀態,也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京東持續投入的動力。2024年前三季度,京東新業務的營收占比僅為1.78%,總計虧損19.80億元。

沒有新業務支撐,京東一方面利潤規模上不去,維持在100億左右;另一方面顯得沖勁兒不足,在今年以來中概股普漲的背景下,股價漲幅并不如阿里和拼多多,市值規模也不及對手。

截至2月27日收盤,京東股價為168.1港元,市值達4847億港元。阿里股價在今年以來上漲超60%,最新收盤價為136.9港元/股,市值達2.6萬億港元。拼多多為119.77美元(約931港元)/股,市值達1648億美元(約1.28萬億港元)。

無論是為了穩住核心業務,還是發展第二增長曲線來拉高股價,京東都需要一個新故事。

京東做外賣,有幾張牌?

這一次,京東拿出外賣故事進行破局,也成功將美團、餓了么和抖音納入對手陣營。

早在2022年,京東其實就傳出過試點餐飲外賣業務。彼時,京東正在發力本地生活,計劃讓外賣商家在“京東到家”APP上線,由達達負責配送,但是外賣業務最后并未上線。

“京東到家”這一業務在2024年5月,和“京東小時達”整合升級為“京東秒送”,在京東App首頁上線“秒送專區”(最快9分鐘達),突出咖啡奶茶品類,可以說是外賣業務的前身。直到這次在京東App首頁突出“品質外賣”專區,正式進軍外賣。

左為京東改版后頁面,右為改版前頁面

京東手握現成的騎手運力和品牌資源,想做外賣并不難。而且外賣業務能補充京東秒送的單量,還能通過“高頻打低頻”的邏輯,提升主站的打開率和復購率,最終帶動其他品類的轉化和增長,這是一個說得通的故事。

那么京東做外賣,到底手里有幾張牌呢?「定焦One」進行了實測。

商家供給方面,京東外賣主推的是品質外賣,即上線的都是有堂食的餐飲品牌,區別于一些“作坊式”的小外賣店,但是這些餐飲品牌在美團和餓了么也有上線,供給端的差異化較小。

價格方面,以同一家“醉面”為例,京東外賣的價格最便宜,一方面平臺有補貼店家定價低,其次這段時間每天發放7元優惠券,但京東配送費比另外兩家要高。同時,京東外賣商家目前還沒有收藏送小菜這類運營。

從左到右依次為京東外賣、美團和餓了么

配送時效方面,京東秒送(包含外賣)的配送是由達達完成,京東外賣配送時間在半小時內。不過,京東外賣目前還不能放入外賣柜,對用戶和騎手都造成了困擾。

青松指出,京東直營此前的優勢就是“正品保證+配送更快”,這或許也能成為京東在外賣方面的優勢,比如京東上的外賣能看到廚房情況、拒絕預制菜等,建立起用戶的信任度,但這需要京東在商家端拿到話語權。

除了上述用戶在意的硬性指標之外,京東此次能引發如此大的關注,還因為它一上來就高舉高打,帶頭給外賣員交社保、給商家降傭金、給新用戶補貼,拉了一波好感。

傭金方面,先是有消息傳出,“京東外賣只抽5%傭金,低于美團”,2月8日,美團方面回應媒體稱,美團外賣的商戶傭金率為6%-8%。2月11日,京東宣布為5月1日前入駐的商家免除一年傭金,但未提及一年后的具體抽傭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補貼戰進行的同時,一直未盈利的達達,虧損或將進一步擴大。

達達財報包含兩塊收入,京東秒送和達達秒送(給第三方商家和個人配送)。2024年2月以來,京東秒送推出滿29元減免配送費的策略,已經犧牲了達達的配送收入。據達達財報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京東秒送業務的收入同比下滑36.9%,其中履約服務和其他收入下滑28%。京東外賣將繼續增加達達的負擔。

一位電商人士分析,京東做外賣,看起來像是核心業務被搶之后的反擊,不管有多少勝算,先分散對手們的注意力。“外賣長期處于寡頭格局,一旦贏家通吃,價格就會上漲,鯰魚的出現會促使行業向更良性的方向發展。”他認為,這是一場漫長的戰爭。

即時零售是2025年必打之戰

京東做外賣,既是對競爭對手的反擊,也是在即時零售領域的重要布局。

這是一個萬億規模且保持著50%以上年均增速的市場,且年輕用戶占比高,購買力強。

擁有產品供給的電商(京東秒送、拼多多本地生活),擁有配送體系的外賣平臺(美團、餓了么),以及擁有線上流量的直播平臺(抖音外賣業務已并入小時達業務),都想借此找到下一增長曲線。

根據財報數據可以看到,與對手相比,美團是即時零售行業體量最大的一個。美團的核心本地商業分為到店業務(酒旅、餐飲)和到家業務(外賣、閃購),閃購代表的即時零售業務是其中的重要增長點。

收入規模:2024年第三季度,美團的配送服務收入達277.84億元,阿里的本地生活集團(包含餓了么和高德)收入為177.25億元,京東秒送收入為9.3億元。

騎手規模: 截至2024年,美團的騎手數量為745萬人,餓了么活躍騎手超過400萬人,京東達達年活躍騎手約130萬。

訂單量:2024年前三個季度,美團即時配送交易訂單量達187.08億單,達達總單量(京東秒送+達達秒送)18.82億單,餓了么單量目前沒有公布。

圖源 / 京東秒送視頻號

即時零售簡單來說就是30分鐘萬物到家。

熟悉美團的投資人陳禮告訴「定焦One」,要想滿足用戶確定性的生活方式,就需要用戶先建立在平臺的下單需求及粘性,然后平臺通過豐富的SKU和履約時效滿足用戶需求,三個要素缺一不可。

這個賽道顯性的競爭點是騎手的配送調度和平臺用戶量,實際上,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即時零售的難點在于商品供給,高度依賴本地門店和倉儲,這也就是美團近兩年在推的“閃電倉”模式。目前美團自營的閃電倉是松鼠便利、歪馬送酒,比較知名的合作方是名創優品。

陳禮解釋,閃電倉類似生鮮電商里的前置倉,可以讓配送更快,只是SKU更豐富。這些倉因為只做線上生意,對選址要求低、租金和人力成本更低。建好倉,美團通過自建的“牽牛花”系統給出銷售預測之后,商家調補庫存,磨合好數據之后單倉模型就能跑通,在此之前先考慮接住用戶需求。

倉的重要性,京東和餓了么也都知道。美團去年宣布要在2027年開滿10萬家閃電倉之后,餓了么也跟著宣布,在2027年之前要開滿10萬家近場品牌旗艦店。京東也在抓緊開倉,只是做的更重,更多是自營的云倉和京東超市、七鮮超市等,成本更高。

陳禮指出,即時零售有兩大難點,一是倉里面的貨品如何按照覆蓋區域的人群密度、人群需求進行差異化組貨,數據越精準才能做到SKU越不冗余,可以動態調整;二是即時零售不是性價比邏輯,如何滿足用戶的比價需求,如何說服用戶為配送體驗買單,需要時間。

綜合多位業內人士的觀點,2025年即時零售賽道會有以下兩大趨勢:1、發力下沉市場,擁抱下沉市場的經銷商,進一步爭搶和鞏固下沉市場用戶(有些是高線城市返鄉人群)的心智和消費習慣。2、對商品品類進行拓展,從標品拓展到非標品,從日用品拓展到耐銷品。

青松從零售的視角出發,認為即時零售賽道對于平臺來說,是2025年不得不去布局的賽道。之前對于很多品牌來說,不管是門店、外賣還是電商其實都是賣貨的渠道,是提供流量的渠道。但是即時零售除了24小時開放,還能接觸到更年輕的用戶,挖掘出用戶的消費需求和場景,用不同的產品和贈品組合提升銷量和做新品宣傳,這對品牌商們來說是增量價值。

不過,即時零售是一個護城河很高的業務,和外賣一樣要靠苦功夫打磨效率來賺錢,在這一點上,其實美團和京東都有這個基因。過去幾年,互聯網公司都被困在“要增長還是要盈利”這個問題當中,2025年,這個問題的答案或將迎來反轉。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青松、陳禮為化名。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比如县| 闵行区| 漯河市| 乳山市| 青龙| 德格县| 诸城市| 岳西县| 石景山区| 太仆寺旗| 定西市| 德庆县| 湘阴县| 安福县| 得荣县| 抚顺市| 平昌县| 政和县| 岗巴县| 武平县| 阿合奇县| 宜黄县| 平凉市| 灵寿县| 昆明市| 龙井市| 湟源县| 屯留县| 汤原县| 嘉荫县| 广丰县| 绥棱县| 全椒县| 呼伦贝尔市| 寿阳县| 桐庐县| 将乐县| 平遥县| 饶阳县| 阿克苏市| 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