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黃華
界面新聞編輯 | 謝欣
2月25日,華海藥業公告稱,旗下抗抑郁新藥鹽酸羥哌吡酮片(簡稱“HHT101項目”)的專利權、技術成果等所屬權益轉讓失敗。這一公告距離今年1月8日的掛牌公告過了48天。
華海藥業解釋稱,因本次掛牌時間較短,意向受讓方尚需對HHT101項目涉及的相關事宜做進一步的溝通,所以本次公開掛牌轉讓未能在限期內成功摘牌;截至公告披露日,掛牌申請書列明的信息發布公告期已滿,本次HHT101項目公開掛牌轉讓已到期自行終結。
對于前述事件,華海藥業方面稱,暫時以公司公告內容為準,未對公告中提及的意向受讓方需進一步溝通這一情況做出說明。
截至2月26日收盤,華海藥業報收15.24元/股,漲1.94%,最新總市值223.53億。
鹽酸羥哌吡酮片,或稱“HHT101項目”,是華海藥業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簡稱“軍科院”)的合作項目。該項合作至少可以追溯至十年前,也是華海藥業想要做創新藥的標志性產品。
華海藥業的歷史公告顯示,這一化合物專利權歸軍科院所有,1.1類新藥臨床試驗批件為華海藥業與軍科院共有。
2014年初,華海藥業于2013年度年報中提及,企業與軍科院毒物藥物研究所合作開展的“國家化學藥品1.1類新藥鹽酸羥哌吡酮及其片”項目正在按計劃有序推進,標志著公司高起點進入創新藥領域。
一年半后的2015年8月,華海藥業前述項目獲得臨床試驗批件。從這以后,圍繞這一項目,華海藥業就開啟了為期十年的研發之旅。
但這一項目的開發進度不算快。獲得批件三年后,華海藥業2018年半年報顯示,新藥項目中,鹽酸羥哌吡酮的進度為:臨床IIA期研究完成,準備啟動臨床IIB研究。此后,該公司對于這一項目進展的情況披露較少。
在今年1月8日發布掛牌轉讓計劃之際,華海藥業宣布這一產品的最終進度為:已完成Ⅰ期、Ⅱa期和Ⅱb期臨床試驗。也就是,這款新藥開發了十年,沒走進三期臨床。同時,華海藥業的投入是6490萬元。
在宣布掛牌轉讓之際,華海藥業還稱,轉讓完成后,公司將不再推進HHT101項目的后續開發,且不再享有HHT101項目后續開發的任何權益。不難看出,華海藥業實質是希望退出這一項目。
另外,公告顯示,這一項目擬定的轉讓交易底價包括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為1.1億元,以及產品上市后銷售額的1.5%,連續支付10年;其中,首付款部分6000萬元由華海藥業享有,主要對應公司的臨床試驗批件以及已經完成的臨床試驗的權利權益,后續里程碑付款以及產品銷售分成的款項由軍科院享有。
這也意味著,僅對比公開的投入和轉讓首付款數據,華海藥業的這個項目屬于賠錢轉讓,一來一回“虧”490萬元。不過,因為這個項目,華海藥業也獲得過政府補助。據企業2020年10月的可轉債募集說明書,截至2020年6月底,抗抑郁藥物鹽酸羥哌吡酮片臨床研究項目獲得的政府大額補助是630萬元。
按照創新藥開發“九死一生”的慣常狀態,華海藥業想要轉讓一個后續命運不可知的產品也無可厚非。尤其是,和其他領域的新藥相比,抑郁癥是一種較為復雜的疾病,由于缺乏對病因的準確認識,導致該領域新藥開發成功率低。并且,基于患者的用藥習慣,這一領域的產品商業化也是問題。
在1月的公告中,華海藥業也提及,轉讓有利于整合公司研發資源,提升公司研發效率,加快實現研發價值落地,促進公司高質量發展。
作為國內原料藥企向仿制藥企轉型的典型案例,華海藥業能否在創新藥領域內有所突破也被產業所關注,這也使得這家公司在今年1月公告擬轉讓抗抑郁新藥至今遭遇了不少質疑。
截至目前,華海藥業也確實鮮有創新藥產出。同時,在向創新藥企業突破的路途上,和同行相比,公司的“進化”進度稍有落后。
作為對比,同為原料藥起家的大型制藥公司,石藥集團近兩年明顯加速了轉型步伐。在繼去年生物制品1類新藥——恩朗蘇拜單抗獲批之后,今年1月初,該公司的糖尿病1類新藥普盧格列汀片也獲批上市。在授權交易方面,石藥集團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頻頻發力,今年2月還有一起首付款1500萬美元的ROR1 ADC海外權益。
華海藥業方面,2023年7月,華海藥業全資子公司華匯拓醫藥向麗珠集團轉讓了HHT120項目在大中華區內的權益。華海藥業稱,這是企業首次實現小分子新藥研發成果的價值轉化。該項目的首付款是3500萬元。
另從研發管線上來看,華海藥業小分子在研項目基本覆蓋在3類/4類化學藥品,整體以仿制藥為主。不過,生物制藥項目中,華海藥業也有一些相對亮眼的項目。
其中,華海藥業控股子公司華奧泰的HB0052,在2023年度年報中就已顯示走到了注冊申報階段。這曾是全球第二個進入臨床的CD73 ADC藥物。當然,在CD73這一靶點上,已有不少藥企失敗。另外,華奧泰的HB0034是國內首個重組抗IL-36R人源化單克隆抗體注射液。此外,華海藥業的生物制藥在研產品中還有靶向VEGF/PD-L1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