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覃思悅
界面新聞編輯 | 任雪松
2月22日早晨,上海徐匯區一家酒店的報告廳內人頭攢動。來自全國各地的媒體聚在一起,只為等待中國足球職業聯賽聯合會(下簡稱“中足聯”)的一場發布會。
這場發布會之所以格外受到關注,是因為這是中足聯成立后對外公布的首批商務合作,投資界、體育界、傳媒界都希望看看,中足聯的成立究竟有沒有給新賽季的中超帶來變化。
1月23日,中足聯第一屆會員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中足聯成立的一大目標是實現足球職業聯賽的“管辦分離”。根據官方文件,構建一個“管辦分離、職責明確、產權清晰、組織完善、管理科學”的職業聯賽組織機構,是中足聯未來希望呈現的架構。
中國足協擁有職業聯賽的所有權和監管權,將職業聯賽管理政策制度制定權限授予中足聯,不再參與職業聯賽組織運營,主要通過對中足聯制定的職業聯賽管理重要政策制度進行備案審核、負責職業聯賽糾紛解決等方式,實現對職業聯賽的行業監管。另外,職業聯賽的裁判員選派、評議和處罰等管理工作也由中國足協負責。
中足聯則擁有職業聯賽的經營權、運營權和收益分配權,以會員形式加入中國足協,在中國足協授權下,負責組織和運營中超、中甲、中乙三級職業聯賽,包括負責制定職業聯賽發展規劃、擬定職業聯賽規模和升降級制度、開展職業俱樂部注冊和準入、職業球員注冊和轉會、紀律處罰等職業聯賽有關工作。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之前有著類似職能的中超公司(全稱“中超聯賽有限責任公司”)。但二者間有著本質區別,中超公司在2006年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批準正式注冊成立,由中國足球協會和16家中超俱樂部共同出資組建,中國足球協會占全部股份的36%,16家俱樂部各占4%股份。
中足聯業務主管單位為國家體育總局,登記管理機關為民政部,并不屬于足協體系。中足聯會員大會主要由中超、中甲、中乙聯賽各俱樂部的代表組成,意味著職業俱樂部擁有著更大的話語權。根據中足聯第一屆會員大會第一次會議結果,李克敏當選為中足聯理事長,楊旭、谷際慶(中超上海申花)、劉雨(中甲青島紅獅)、趙汐(中乙北理工)當選為副理事長,沈睿當選為秘書長,徐萬疇當選為監事。中足聯第一屆理事會的17名理事中,俱樂部代表超過半數。
從首批商務合作名單上看,中足聯帶來的變化還是肉眼可見的。首先在中足聯的主導下,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的三級聯賽首次實現統一冠名商:華潤飲料冠名中超、中甲、中乙三級聯賽。另外根據發布會現場發給媒體的手卡,中足聯首批商務合作對象共13個,包括青島啤酒、中國銀行、耐克等多家企業。這批合作對象并不完全與中超聯賽的贊助商重合,涵蓋了快消行業、運動裝備、媒體傳播、AI科技、能源產業、數字娛樂、金融服務等核心領域,以充分利用競技場、球迷區、周邊售賣、版權銷售等各種賽事相關場景。
另一方面,畢竟成立剛剛滿一個月,中足聯能帶來的變化還比較有限。中足聯的首批合作對象仍主要來自中超聯賽過去的贊助商基本盤,另外新賽季中超的贊助商數量并沒有非常顯著的增加。本賽季中超贊助商從7個增加到9個,青島啤酒和聯想集團加入進來。

中足聯的擔子很重,因為嚴格來說,中超目前不在上升期,而是在關鍵的“重建期”。
最近幾年,足球俱樂部欠薪、解散的新聞屢見不鮮,讓看客們切實感受到了“金元足球”時代的走遠。歸根到底,無法實現贏利、沒有固定的商業模式,是擺在中國職業足球面前的最大難題。2010年,恒大集團以一億元買斷廣州足球俱樂部全部股權,將俱樂部更名為廣州恒大足球俱樂部,掀起了中國足球“金元時代”的浪潮。一時間,綠城、綠地等各大房地產企業紛紛入局,大量的資本涌入中超聯賽。重金加持下,中超俱樂部展開了“軍備競賽”,投入呈幾何增長。
十年間,單是恒大一家就對俱樂部累計投入了近150億元。據德國轉會市場統計,廣州恒大在此期間共完成了一百多次轉會,轉會金額高達近3億歐元(約合22億元人民幣)。在這期間,廣州恒大曾代表中超兩奪亞冠聯賽冠軍,風光無兩。
然而不計成本的投入卻沒有穩定回報的商業模式并不是長久之計。多家俱樂部債臺高筑,再加上在支出限制下俱樂部大牌球員減少,中超聯賽的吸引力不似從前,贊助商逐漸離開。2023年賽季中超開賽時,賽事官方贊助商只有寥寥三家。單賽季僅1億元的冠名贊助費用同樣創造歷史新低。
招商情況遇冷,直接影響俱樂部的分紅。2022賽季,中超聯賽可支配收入約為1.5億元,各俱樂部平均分得的參賽費約800萬元左右。相比于“金元時代”動輒千萬的分紅,2022賽季各俱樂部所得減少了近九成。以廣州隊為例,又有多少人能想到這支“中超八冠王”隊伍會在2025年無法獲得聯賽準入資格、宣布解散?

當然,相較2023年,如今的中超聯賽已經過了最難捱的時候。贊助商數量、贊助金額都在逐步回升。畢竟足球仍是今天中國體育觀眾最關注的項目,球迷對于中國足球的情懷依然在。
新賽季中超首輪比賽,平均入場觀眾人數超過2.7萬人,較去年首輪的2.1萬人有大幅提升。其中成都蓉城主場,共有41637名球迷現場觀戰,創下球隊主場播報人數新紀錄,是本輪所有場次中上座人數最多的比賽。上海申花隊主場涌入38783名球迷觀看揭幕戰。申花球迷李先生22日當天和父親、妻子、女兒一起到現場看球:“支持申花隊,看中超比賽已經是我們一家人的習慣了。我當然希望球隊和聯賽都能越來越好,讓我女兒這一代也能看球看到老。”
青島啤酒營銷總裁蔡志偉告訴界面新聞,中超聯賽在球迷心中無法取代的重要地位是青島啤酒決定與中超聯賽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超不僅代表著中國足球的最高體育水平,也是中國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島啤酒與中超聯賽的合作,是一次品牌與體育的強強聯合。”
充分利用贊助商所處領域資源會是中足聯未來探索中超商業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根據中足聯在發布會上的介紹,聯賽業態拓展是一大創新方向。比如青島啤酒與聯賽共建球迷歡聚,創新足球消費新場景,鍋圈食匯將打造“職業聯賽觀賽+”餐飲生態,卡爾美體育助力中甲、中乙聯賽發展,聯想集團為聯賽提供全棧AI技術賦能,涵蓋AI終端、AI基礎設施和AI方案及服務。
界面新聞記者2月22日晚在上海八萬人體育場場外看到,贊助商之一的青島啤酒現場布置了中超嘉年華活動區域。青島啤酒體育營銷負責人向界面新聞介紹,未來“啤酒+足球”沉浸式體驗還將在后續的中超聯賽中出現,中超聯名產品和俱樂部聯名罐產品也將被推出。
中足聯剛成立一個月,雖然給中超聯賽帶來的新變化不多,但至少邁出了第一步。后續擺在中足聯面前的問題還有很多,引援支出調節、俱樂部欠薪等細節問題還有待落實。
界面新聞注意到,中足聯的第一批取經對象已經出現。2月19日,中足聯和德甲國際公司舉行戰略會談。中足聯理事長李克敏當時談到,中足聯正處于制度建設和體系完善的重要階段。德國足球職業聯賽歷經數十年發展形成的成熟運作模式及商業開發經驗對中國職業聯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德國一直是過去十幾年中國球員最熱門的留洋目的地之一,楊晨、邵佳一、蒿俊閔、張稀哲、張玉寧等球員都曾去到德國歷練。除了探索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的“管辦分離”,中足聯的重要使命還包括促進青少年足球和國家隊建設。此次戰略會談后,更多中國青少年球員去到德國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