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陳奇銳
界面新聞編輯 | 樓婍沁
意大利時尚品牌Pinko近日宣布與儷瑪商業經營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后者將根據中國市場的需求和消費趨勢來制定品牌發展策略,包括為中國本土市場定制成衣系列。此次合作意味著Pinko在中國告別完全直營的模式。
界面新聞就此事向儷瑪商業和Pinko方面尋求回應,但截至發稿未獲得答復。
中國消費者對Pinko并不陌生,最熟悉的單品莫過于當家包款Love Bag,其特征是包扣處的圓環上有兩只小鳥,象征著“Love Birds”。在天貓官方旗艦店,售價1553元的壓紋飛鳥包至今仍是付款人數最多的單品。
Pinko首席執行官Pietro Negra在2021年接受《女裝日報》采訪時表示,中國市場銷售額的占比約為20%,并計劃增開10家配飾門店。“購買配飾的中國消費者年齡集中于18歲到30歲,但這些消費者并不會購買我們的成衣,而購買成衣的人也通常也不會選擇配飾。”他說道。
與之相對應的是一系列渠道擴張策略,2019年品牌在中國的門店數量約為70家,到2021年變成了95家。意大利數據機構Pambianco曾預計,2018年PINKO全球銷售額約為2.1億歐元,其中亞洲地區的收入在2019年可達到5000萬歐元。
隨后情況急轉直下。
Pinko母公司Cris Conf曾在2019年從多家機構借款8100萬歐元用于對外擴張,但受到疫情沖擊以及中國市場頹勢的影響,其不得不在2023年年底向向銀行提出債務重組計劃,但遭到拒絕。直到2024年11,法院才準許Cris Conf延期還款。
然而根據Pinko官方微信公眾號,現存門店數量縮減到58家。在社交媒體,大量網友在過去兩年里陸續發帖表示品牌在杭州、南昌、深圳、重慶、寧波、長沙等多個城市關閉門店,涉及杭州大廈和重慶萬象城等奢侈品商場。
自身難保的Pinko顯然已經無力再通過直營模式在中國運營龐大門店網絡,租金、裝修、人工以及后續的折舊維護和運營活動都需要持續投入大量資金。將運營權交給第三方最直接的好處是減少自身的運營開支,并借助代理商的渠道資源加快擴張速度。
根據天眼查App,儷瑪商業成立于2019年9月,法定代表人為盛金男,注冊資本2000萬元。其官方微信公眾號“儷瑪薈”顯示,與Pinko的合作在此次聲明發布前就已經推進,此外,該公司還代理英國設計師品牌Vivienne Westwood和Besionia Milano、Petrizia Pepe等意大利女裝品牌在中國的業務。
儷瑪商業運營的大部分品牌以輕奢定位為主,此前在中國的存在感不高,儷瑪商業近期在市場上的“高光時刻”主要由Vivienne Westwood貢獻。
Vivienne Westwood近年密集增開新店。在2023年11月,其中國內地已開業門店數量為25家,但截至發稿時的總數為39家,而在無錫恒隆廣場、成都IFS、南京德基廣場以及西安萬象城等商場的門店正在圍擋裝修。
不過Vivienne Westwood在中國市場并非新人,它過去曾與山東銀座商業集團合作推進擴張,但入駐商場定位參差不齊,其中不乏萬達廣場和合生匯等中端商場品牌。而在儷瑪商業運營期間,它卻進入了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廣州太古匯和南京IFC等奢侈商場。
這與Vivienne Westwood近年在中國又重新撿起了作為高端設計師品牌定位的營銷策略相對應,進駐奢侈購物中心能夠為其形象背書。對于正在經歷密集關店以及自身輕奢價值稀釋的Pinko來說,它無疑也渴望能在形象上翻身。
“輕奢品牌對代理商的選擇要求通常較高,需要有較好的渠道資源。”商業地產管理公司漢博商業上海公司董事長杜斌對界面新聞表示,“但相較大眾品牌,輕奢品牌擴張效率較高,其在每個城市能選擇的商場數量有限,針對性因此也較強。”
Pinko所能依靠的一個機會在于,輕奢市場的兩極分化程度相對較低。
在奢侈品市場,路易威登、愛馬仕、迪奧和香奈兒等頭部奢侈品牌牢牢占據著銷售額和吸引力的大頭,缺乏巨額營銷預算的二線奢侈品牌和設計師品牌面臨品牌力不足以及規模難以擴大的困境,至今銷售額突破10億歐元的奢侈品牌仍不算多。
“在市場上真正被消費者廣泛認知的輕奢品牌數量其實并不算多,而Pinko此前已經建立起一定知名度。”杜斌說道,他認為輕奢市場兩級分化程度相對較低的一個原因是,消費者對特定輕奢侈品牌的關注仍集中于價格和款式外觀,因為認可品牌力而形成的粘度較低,容易被分流到其它同類品牌。
不過Pinko想要復制目前Vivienne Westwood在中國市場的成功并不容易。Vivienne Westwood在此之前已經在小圈子里建立起聲譽,創始人對時尚行業發展進程產生過重大影響,并且還有土星Logo項鏈、土星Logo手袋等當下熱賣的爆款單品。
而Pinko不僅沒能像Coach那樣接連推出Tabby、Ace Tote和Parker等爆款手袋,能夠豐富整體形象的成衣系列也不為人熟知,種種線上和線下的營銷舉措更是不多。飛鳥包走紅已經是2010年代的事情了,它在輕奢隊伍里早已經掉隊多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