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獨角金融 劉銀平
編輯 | 付影
作為“非上市元老”,廣發銀行的“存在感”很強,資產規模、核心資本、營收及利潤等方面長期領跑其他非上市銀行,甚至比多家上市銀行規模更大、業績更佳。但近年來廣發銀行正面臨雙重困境,一方面是資產規模增速放緩、業績下滑,另一方面是籌劃IPO16年未果,在規模萬億級的股份行中,上市進程屬實算吊車尾。
根據廣發銀行公布的2024年未經審計的財務數據,2024年營收、凈利潤分別同比下降0.65%、4.98%,這是近17年來首次出現營收、凈利潤“雙降”的情況。自2022年以來,廣發銀行凈息差從1.87%下降至1.53%。
從過去幾次IPO中止情況來看,內部治理一直是其上市的最大阻礙之一,曾在2017年收到原銀監會所開罰單的歷史最高罰款紀錄,近十年約十名高管因違法違紀相繼“落馬”,其中包括三位董事長,內部治理能力遭到質疑。
1 近17年營收、凈利首次“雙降”,近一半個貸規模由信用卡貢獻
2月18日,廣發銀行在中國貨幣網(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發布了2025年度同業存單發行計劃,其中披露了2024年未經審計的財務數據。
來源:《廣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度同業存單發行計劃》
2024年,廣發銀行總資產、總負債、所有者權益進一步增長,其中總資產3.64萬億元,同比增長3.86%;總負債3.35萬億元,同比增長3.51%,所有者權益2982.41億元,同比增長7.87%。
2021年之前,廣發銀行資產規模和負債規模增長較快,除了個別年份,漲幅基本在10%以上,2020年總資產突破3萬億元,2022年后資產及負債規模增速均下降。
數據來源:Wind
注:2024年數據未經審計,和此前財報的統計口徑可能有一定出入。
廣發銀行存款規模占負債規模的比例在6成以上,總負債規模增長放緩,和存款規模增長放緩有一定關系。
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廣發銀行存款余額為2.05萬億元,相較2023年末下降了4.17個百分點。受居民存款定期化影響,近幾年廣發銀行個人定期存款規模大幅增長,但占比超過三分之二的企業定期存款規模近兩年卻連續下降,截至2023年末,廣發銀行企業定期存款余額1.41萬億元,同比下降3.83%。
此外,2021年以來,廣發銀行貸款規模增長緩慢,維持在2萬億元左右。
營收及利潤情況不理想,2024年營業收入687.96億元,同比下降0.65%,連續兩年收縮;凈利潤150.06億元,同比下降4.98%。這不是廣發銀行首次出現營收或利潤下降,但卻是近17年首次出現“雙降”的局面。2007年以來廣發銀行一直處于盈利狀態,只有2015年、2022年、2024年凈利潤同比下降,這三年中只有2024年營收也下降。
一直以來,廣發銀行對信用卡業務有著高度依賴,過去兩年廣發銀行營收不理想或與信用卡業務收縮有一定關系。2024年業績預告并未透露信用卡業務數據,但2022年、2023年信用卡透支余額連續下降,截至2023年末,信用卡透支余額為4248.78億元,同比2022年末下降3.37%,相較2021年末下降6.07%。
2023年末廣發銀行信用卡透支余額占個人貸款與墊款余額的比例為48.09%,也就是說,在廣發銀行的個人貸款規模中,有將近一半都是由信用卡貢獻的。這一比例比所有上市銀行都要高,不僅在股份行中高居榜首,且比排在第二位的光大銀行(601818.SH)的28.66%高出將近20個百分點。
除了收入下降,信用卡不良率上升、信用卡額度使用率下降也顯示出廣發銀行信用卡業務面臨的挑戰。2021-2023年,信用卡不良率分別為1.54%、1.58%、1.59%;信用卡額度使用率從2019年的41.94%下降至2023年的33.25%。
財經評論員郭施亮表示,銀行通過信用卡業務拓展小額貸款業務,可以增加銀行利息與手續費收入。同時,發展信用卡業務也是不少銀行的硬性指標,有考核業績的需求。但是,如果銀行對信用卡持有人的資質審核不嚴格,容易影響銀行資產質量,同時盲目加大信用卡發放、降低申請門檻,會影響銀行的風控,可能導致銀行資產質量下降。
2024年,該行凈息差1.53%,同比下降0.12個百分點,自2021年以來持續收窄,這也是銀行業整體趨勢。
資產質量連續兩年得到改善。2024年不良貸款率為1.53%,同比下降0.05個百分點。從過去幾年來看,廣發銀行個人貸款不良率保持在較低水平,但企業貸款不良率居高不下,2023年為2.2%,位列股份行榜首。
值得注意的是,廣發銀行通過債權轉讓、不良資產證券化等手段,不斷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
根據獨角金融梳理的銀登中心公布的信息,2024年廣發銀行11次轉讓不良資產收益權,涉及原始不良資產總額327億元,最終以21億元成交,接盤方包括粵財信托、華潤深國投信托、華能貴誠信托,實現對部分不良資產的剝離,對降低不良貸款率起到一定作用。
2 廣發銀行業績在股份行中處于什么水平?
在中國銀行業協會推出的“2024年中國銀行業前100名單”中,廣發銀行排在第16位,該名單主要依據各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凈額排名,除了廣發銀行,名單前25位的其他銀行都已上市。
單從規模及業績來看,廣發銀行在股份行中并非墊底,從2023年末的總資產、營業收入、利息凈收入等規模數據來看,廣發銀行不僅高于恒豐銀行,還高于在A股上市的浙商銀行(601916.SH)、在港股上市的渤海銀行(9668.HK)。
不過廣發銀行總資產增長速度放緩,2023年2.68%的增幅在12家股份行中墊底。2023年只有2家股份行營業收入同比增長,廣發銀行營收同比下跌7.29%,在股份行中跌幅排在第3位。
從盈利能力來看,2023年廣發銀行歸母凈利潤160.19億元,也要高于浙商銀行、渤海銀行、恒豐銀行,且是渤海銀行及恒豐銀行的3倍多,在12家股份行中排在第9位。
在存、貸款規模方面,廣發銀行與華夏銀行(600015.SH)較為接近,2020-2023年末存款余額甚至高于華夏銀行,不過根據2024年上半年報信息,華夏銀行的存款余額已反超廣發銀行。
表 2023年12家股份制銀行部分業績指標
數據來源:Wind
3 IPO之路16年未果
自籌備上市計劃開始,廣發銀行的IPO之路已走過了16年。位于超一線城市的廣州,政策支持、融資環境良好,上市之路卻一波三折。
2009年廣發銀行首次提出上市計劃,但由于股權結構復雜、股東利益問題以及市場環境等因素未能推進下去。
2011年廣發銀行啟動“A+H”股上市計劃,由中信證券和高盛高華證券作為輔導機構,但由于全球金融危機后的市場波動和內部問題,上市進程再次受阻。
2014年原董事長李若虹“落馬”。2016年3月,中國人壽(601628.SH)收購了花旗集團及IBM持有的廣發銀行36.48億股股份,總對價約為233.12億元,交易完成后中國人壽持股比例由20%升至43.686%,成為單一最大股東。
經過這一變動后,該行上市進程再次停滯,2017年年中上市進展變更為“暫時中止”。
隨后,廣發銀行收到銀行業歷史上最大罰單,2017年8月,原銀監會通報了“僑興債”的處罰結果,對廣發銀行總行及相關分支機構因違規擔保罰沒合計7.22億元。
在2019年上半年工作會議上,廣發銀行提出“三至五年內實現公開上市”的計劃,但由于內部治理、資產質量等問題,進展緩慢。
2020年以來,廣發銀行的IPO計劃仍在積極籌備中,持續優化結構、提升資產質量并強化內部治理,多次傳出上市動態。2021年5月,由中信證券輔導IPO的廣發銀行狀態變為“輔導備案終止”。
回首廣發銀行的IPO之路可以發現,內部治理一直是阻礙其上市的關鍵因素之一。近幾年,廣發銀行一直都是監管罰單的“??汀保磕甓际盏綌凳畯埩P單,罰款金額超千萬元,且期間還收到了7.22億元史上最大罰單。
除此之外,近十年來廣發銀行有約十位高管因違規違紀“落馬”,還包括3名董事長在內,嚴重侵害了廣發銀行聲譽,內部治理能力遭到質疑,在較大程度上阻礙了其上市進程。
作為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廣發銀行整體綜合實力及品牌影響力較強,客戶基礎龐大,資產負債穩步增長,連續3年入圍國內系統性重要銀行,行業地位突出。最大股東中國人壽財力實力雄厚,銀保協同深化,助力其各項業務保持較強的競爭優勢。風險管理水平逐漸提升,不良率持續下降。
蹉跎16年后,廣發銀行究竟何時能圓上市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