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資界
今日(2月24日),科勒資本宣布與金沙江創投成功完成一筆GP主導私募二級市場交易,涵蓋八項中國消費與科技行業的優質高增長型資產,交易金額2.29億元人民幣。其中,科勒資本為本次交易的唯一領投方。
“這是一筆復雜且涵蓋多項資產的GP主導交易。”科勒資本北京辦公室總經理楊戰透露,此次交易需要高度定制化的流動性解決方案,以滿足出售資產的金沙江創投旗下基金、基金的有限合伙人(LP)以及被投企業各方的具體需求。
當中的具體操作,或許能為眼下一級市場的退出困境帶來啟發。
金沙江創投LP成功退出,揭秘交易細節
時間回到2023年,科勒資本完成“科勒資本私募二級市場第一期人民幣基金”(Coller Capital Secondaries RMB I Fund)的首次關賬。隨后,科勒團隊敲定首筆交易——與君聯資本完成一筆3.15億元的GP主導交易,投資組合中包括六項優質的醫療行業資產。
沿著相似的邏輯,科勒團隊繼續在業內挖掘潛在的投資機會。而另一邊,與科勒資本北京辦公室一街之隔的金沙江創投,也在尋找可行的退出路徑,以履行對 LP利益的承諾。
資料顯示,金沙江創投旗下“蘇州金沙江朝華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成立于2015年,至今已有10個年頭,背后出資人包括元禾辰坤、盛景嘉成基金、歌斐資產、深圳利通、小村資本等,LP流動性需求強烈。
具體到資產組合上,根據公開資料,該基金投資了荔枝微課、極睿科技、萬店掌、醫眾影像、疊境數字、魔急便 Mobile Go、龍貓數據、小電科技等一批消費與科技行業項目。“基金里存續的資產,大部分都處于成長期后期,且自身具備造血能力。”楊戰回憶,雙方梳理下來發現了合作的契機。
然而,想要達成交易并不容易。
“技術環節上的要求很高”,楊戰解釋,“我們需要從基金全部的合伙人手中買下對方所持有的份額,且需要所有的合伙人同意交割條件以確保各方利益一致。”歷時超一年時間,交易最終完成打款和交割。
提供流動性之外,該金沙江人民幣基金得以借這筆交易完成清盤,LP實現了完全退出,這在S市場交易中并不多見。“該基金已經歷時十年,我們接手后意味著新期限從0開始算,為底層資產爭取更多的成長時間”。
眼下,人民幣S交易市場被寄予厚望。正如科勒資本合伙人兼亞洲及人民幣策略負責人金俊皓表示,過去數年間,中國的私募二級市場生態體系迅速發展成熟,為投資者帶來了更多交易優質資產的機會。
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也認為:“中國私募二級市場日漸活躍,S基金也日益成為私募股權基金重要的退出策略之一,對GP的交易能力和底層資產的質量和持續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窺探中國S市場現狀,國資來了
S基金市場肉眼可見地熱鬧起來了。
作為緩解退出壓力的重要渠道,S基金市場正迎來更多玩家,諸如市場化母基金、政府引導基金、銀行、險資、地方國企等均在布局S市場。“生態系統慢慢建立起來了”,楊戰觀察到,這幾年“大家對S交易的認識在不斷擴大和加深”。
其中,各地國資成為一股重要力量。過去一年來,各地新設S基金如雨后春筍般涌現,2024年也因此被稱為“國資S基金元年”。今年國辦1號文件《關于促進政府投資基金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也提出,鼓勵發展私募股權二級市場基金(S基金)、并購基金等。最新一幕則是,近日江西首只S基金已完成備案。
公開資料顯示,本次科勒資本與金沙江創投的交易中,跟投方也出現了無錫國資的身影,這也是科勒人民幣基金的LP。楊戰介紹,相比于傳統的招商引資訴求,國資參與S基金更多的是實現商業化目的。另一方面,通過S基金這一紐帶,也能增加各方的有效互動,“把雙方的訴求對接起來,也許能產生一些比較好的化學反應。”
不過,此前多位投資人向投資界反映,“S市場發展速度比預想的要慢一些。”縱觀過去一年國內S基金市場,關注度雖然愈發高漲,新基金紛紛設立,但規模普遍不大,且外界實際看到的成功交易也并不多。甚至有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國內S市場的交易規模呈下滑態勢。
對此楊戰解釋,一方面,眼下市場處于波動下行的狀態,作為投資人也會更加謹慎;另一方面則在于交易難度,“一個交易中需要多個條件全部滿足才能做成,缺一不可。”各方難以達成共識,是S交易的一大難點。他透露,目前團隊有一些項目已經溝通超過一年,仍在繼續談判。
這在背后,對團隊的資產定價、組織、談判等各項能力都有更為嚴格的要求,“每一筆交易,幾乎所有基金條款都要全部重新談一遍”。這是一個學徒制行業,“至少在實戰中磨練五年以上才能具備獨立拿下項目的能力。”
在摸索中前行,中國S市場前方依舊路途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