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杜萌
隨著Deepseek帶領科技股異動,股票賺錢效應增加,疊加市場資金面未如預期寬松,“股債蹺蹺板”出現,債券市場在上周出現了較大波動,有債券基金甚至一周跌去了半年的漲幅。
Wind數據顯示,從2月17日至2月24日,3557只債券基金(包含純債基金、混合債券型一二級基金、被動指數型債券基金)中,僅有76只收益率為正數。其中博時上證30年期國債ETF跌幅最大,為1.58%,該基金近三個月收益率為7.17%。
從資金流向來看,58只債券ETF和場內LOF中,有27只上周為資金凈流入,31只出現了凈流出。具體來看,鵬揚中債-30年期國債ETF上周流入資金最多,為13.59億元,博時上證30年期國債ETF上周凈流入4.65億元;博時中證可轉債及可交換債權ETF凈流出11.31億元,東財中證1-3年國債ETF凈流出7.92億元。

機構資金獲利了結的行為也有所增多。僅2月18日當天,就有浙商基金、大成基金以及財通基金旗下的多只債券基金發布公告稱,因發生了大額贖回被迫提升凈值精度。界面新聞記者統計發現,截止2月24日,今年以來已經有50只債券基發布此類公告。
此外,為了讓前期收益落袋為安,債券基金在近期進入了密集分紅期。Wind數據顯示,截止2月24日,今年以來共有323只債券基金(只計算主代碼)進行了分紅,其中分紅次數最多的為合煦智遠嘉悅利率債,今年以來分紅了3次,合計分紅1.93億元;分紅金額最多的是華夏鼎豐,為10.16億元。
記者了解到,債券全面走弱,和資金面持續緊張有關。“上周,央行公開市場共10443億逆回購和5000億MLF到期,投放15261億,全周凈回籠182億。這讓銀行間資金利率持續維持在高位,疊加權益市場表現亮眼,風險偏好抬升,債市整體承壓。”諾安基金分析。
自2021年以來,隨著A股進入“結構化行情”,在“資產荒”的邏輯下,債券市場開啟近四年的牛市。債券基金也以穩健的收益被投資者熟悉,稱為“穩穩的下蛋基”。
中基協的數據顯示,截止2024年末,債券基金的數量從2020年末的1713只增加至2598只,增長了51.66%;規模從2020年末的2.73億元增加至6.9萬億元,增長了152.75%。
經過此次調整劇烈后,債市后續行情將如何演繹?
中信建投研究發展部認為,2月以來的債券調整與多重短期因素共振有關——央行流動性收緊、中國資產風偏回升、1月社融反彈、節后一線地產數據超預期等。債券方向取決于信用需求,本質看土地經濟走向。目前三四線數據反饋,當前地產尚未迎來大拐點。因此,目前的債市調整,是債券牛市的中場波動,而非四年債牛終結的句號。
“2月份以來的債券調整,最直接的解釋因素在于央行流動性。關注本輪債券調整何時結束,最重要的是判斷央行流動性節奏。3月搶出口對基本面的短期支撐減弱,‘金三銀四’之后一線地產交易熱度或降溫,3月中美關稅博弈節奏加快,所以我們期待4月央行流動性條件迎來改變。”中信建投研究發展部分析。
中歐財富則表示,當前債市劇烈的波動主要原因之一則是“股債蹺蹺板”。以Deepseek為引領的科技股行情,在權益市場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賺錢效應”,股債蹺蹺板再度上演。“相應地,我們也觀察到今年以來銀行理財的增長規模明顯低于季節性規律。理財資金少了,買債的資金自然也就少了。”中歐財富分析稱。
諾安基金認為,之前市場對于寬松預期過度定價,導致年初收益率快速下行。隨著央行降準降息時間點延后,同業存款自律機制實行后銀行普遍缺負債,流動性邊際收緊,市場開始修正預期,債市開啟回調。短期內,風險偏好逐步升溫,經濟是否企穩轉暖仍待驗證,資金利率走勢看央行態度,臨近兩會,財政、地產等政策預期或放大債市波動。
“從波動來看,10Y國債利率維持窄幅波動,因此,長端、超長端依然維持了相對韌性。”泓德基金表示,一是債市尚未形成行情扭轉的一致預期,做多慣性思維還在延續;二是年初資金存在欠配壓力,且固收類理財、債券ETF等產品仍在擴容;三是對后續資金面維穩抱有期待,如期待政府債供給上量后央行重啟買債、進行大額買斷式逆回購支持等。
曾經“穩穩的下蛋基”接連幾天出現負收益,這讓不少投資者慌了神。要不要趕緊贖回?
中歐財富提醒投資者,今年債市波動會較大,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操作難度也會更大,建議通過投顧組合來投資債市。此外,短期內市場表現不佳導致賬戶出現一些波動,不妨以長錢心態看待這筆賬戶的壓艙石。
“債市仍可能處于逆風期,市場情緒比較糾結,建議多看少動,等待央行貨幣政策關注點轉向內部,銀行等機構負債成本有確定性下行后再擇機參與。”諾安基金表示。
博時基金固定收益投資二部基金經理萬志文、呂瑞君認為,在當前的低利率環境下,債券策略仍應以持有為主,頻繁交易反而得不償失,當下較優的配置策略可能是啞鈴策略,即配置短期品種、同時配置長久期利率債來構建投資組合,這一策略進可攻、退可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