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每日財報 栗佳
近日,《每日財報》觀察到,長生人壽于1月20日在其官網對高管簡歷進行了重大更新,排在第一位的是2024年11月份剛剛獲批赴任副總經理一職的周捷,根據簡歷顯示的信息,目前周捷身兼三職,為公司臨時負責人、臨時合規負責人、董事會秘書,而其此前已經獲批擔任副總經理的抬頭卻未在現任職務欄中提及。
值得注意的是,同樣在去年11月份因身體原因發生重大職務變更而退居二線的前任總經理沈逸波,并沒有出現在該公司現任高管之列,但目前依然擔任長生人壽董事一職。
根據長生人壽高管最新履職情況來看,目前該公司在任的6位高管中,3位系中方股東長城資管委派,但是在近年來金融控股股東受“退金令”回歸本源和聚焦主業的影響下,長城資管入股長生人壽12年后為回歸主業不得不求退,這意味著如若其順利退出,長生人壽高管班子也或將面臨大洗牌的局面。
就在長生人壽更新高管簡歷后不久,1月24日,該公司正式對外披露了2024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得以讓我們窺見其2024年全年經營業績情況。但從整體數據上來看,長生人壽所面臨的經營壓力基本面依舊很大,不僅虧損幅度進一步擴大,而且其保費收入也出現了罕見“縮水”的情況。
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長生人壽實現保險業務收入28.49億元,同比下降12.03%;累計虧損掉了1.93億元,相較于去年同期累虧的0.58億元虧損額度有所大幅擴大,凈利潤同比下降高達227.99%。
高管人事換防下,能改變長生人壽目前身處困境的局面嗎?未來又該如何破局呢?
總經理沈逸波卸任,周捷出任臨時負責人
去年11月12日,作為長生人壽在職時間最長的總經理沈逸波,就因身體原因休病假,由彼時擔任董秘一職的周捷主持公司日常工作,隨后不久便有消息傳出,沈逸波已經退居二線,不再擔任長生人壽總經理。同月,周捷獲批升任副總經理,為直升總經理做好了鋪墊。
當時長生人壽的人事調整就引起了不少的關注,一方面,沈逸波自2015年11月便正式擔任長生人壽總經理,至今已有9年,為該公司在任時間最長的總經理。不僅如此,2015年長生人壽中方股東持股比例由50%升至70%后,其中方委派董事長、日方委派總經理的規律被打破,沈逸波也是自那以后的首位華人總經理,在該公司服務長達15年。
而另一方面,自2016年2月份起擔任長生人壽董秘一職的周捷,用了長達8年的時間才被擢升為副總經理。
而如今他的職務又進一步,從今年1月起開始擔任臨時負責人、臨時合規負責人,同時也還掛職董秘,長生人壽對其寄予了厚望。在此次更新的高管簡歷中,長生人壽對周捷的工作情況這樣評價道:“自其任職以來,董事會認為周捷能勝任其職務。”
但與此同時,身兼多職的周捷,在當下長生人壽經營發展面臨諸多壓力的現實境遇下,身上擔子并不輕松。
《每日財報》梳理發現,沈逸波、周捷兩位高管從業經歷一致,均在大學畢業后進入農行,而后轉戰至長城資管,后來又在同年一起被委派至長生人壽任職至今。
1966年3月出生的沈逸波,早年畢業于上海師范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獲得碩士學位,隨后在1993年進入農行浦東分行工作,歷任農行上海市分行辦公室副主任科員、五角場支行行長助理、副行長等職。
時間來到2000年,沈逸波離開工作多年的農行,轉戰加入了我國四家資管公司之一的長城資管,一呆就是長達9年的時間,期間曾歷任長城資管上海辦事處債權管理部處長、資產經營部處長、上海辦事處副總經理等職。
直至2009年6月,長城資管收購上海廣電持有廣電日生人壽(長生人壽的前身)50%股權獲得監管批復后,同年的12月份,沈逸波則被委派至長生人壽擔任董事、副總經理職務,而后在2011年至2023年期間,沈逸波還一直兼任了董事會秘書、臨時負責人、首席風險官等多個核心職務,對公司業務可謂“熟稔于心”。2025年1月起,沈逸波則不再擔任該公司總經理、合規負責人。
再來看當下主持工作周捷的展業履歷,其晉升路徑與沈逸波幾乎一致,在進入長生人壽工作前也曾在農行地方分行、長城資管任職,并且同一年被委派至長生人壽。
資料顯示,1972年7月出生的周捷,53歲,年富力強, 1996年畢業于黑龍江大學計算機專業,獲學士學位,同年進入中國農業銀行黑龍江省分行科技部工作,隨后于2000年進入長城資管哈爾濱辦事處工作,歷任哈爾濱辦事處資金財務部主任科員、綜合管理部副高級經理等職。
與沈逸波一樣,周捷也是在2009年被委派至長生人壽的,歷任信息技術部副總經理、江蘇分公司臨時負責人、中介業務總部總經理等職,還曾兼任該公司辦公室主任、銀保業務總部總經理等職。
在加入長生人壽七年后,他開始“接棒”沈逸波所擔任的相關職務,先是于2016年2月接任沈逸波董事會秘書一職并任職至今,而后在2024年11月起擔任副總經理、2025年1月起擔任公司臨時負責人、臨時合規負責人。
目前,長生人壽高管團隊設置比較精簡,包括董事長在內,總共6位高管。但與業內部分公司稍顯不同的是,該公司更偏向一人身兼多職,除董事長楊國兵以及財務負責人周麗萍外,其余高管均同時擔任兩個職務。
從高管從業經歷來看,該公司領導班子里除副總經理宮川和久來自日資、以及總助兼首席風險官呂志東、總精兼首席風險官何惠莉以外,其余3位系長城資管委派且均非保險科班出身。
保費收入在震蕩中前行,虧損進一步擴大
除了高管變陣之外,長生人壽的經營業績也一直是業界關注的焦點,雖然擁有國內四大資管公司之一的長城資管以及日本保險巨頭生命保險的雙重光環加身,長生人壽經營發展本應該可以順風順水,但實際經營情況一直難言喜色。
據長生人壽官網所披露的歷年年報數據,2013年—2023年十年間,長生人壽僅在2016年和2021年實現盈利,分別僅為234.73萬元、1455.42萬元,其他年度均處于虧損狀態,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
進入到2024年,長生人壽仍未實現盈利,2024年全年凈利潤-1.93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長生人壽近些年的虧損,主要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利率下行導致的準備金計提增加,這一問題在行業中具有普遍性,利率下行使得保險公司的折現率水平降低,進而影響準備金的計提金額。
二是退保金逐年攀升,對盈利端造成侵蝕。由于目前長生人壽還未公布2024年的具體財務數據信息,我們選取了該公司2022年和2023年年報披露的信息。比如,在2022年,長生人壽的退保金一度高達14.28億元,同比猛增966.42%,而2023年年底其退保金再次增至17.01億元,較2022年同比增長19.09%。
退保金在長生人壽成本支出中占據了“大頭”,約占營業支出總額的58.02%,由此也能預見的是,長生人壽在2024年的進一步虧損,極大可能也與該因素有關。
投資端方面,2024年,隨著資本市場的強勁復蘇,長生人壽全年投資收益率和綜合投資收益率分別高達6.27%、8.25%,分別較2023年同期大幅提升了1.86個百分點、3.01個百分點。但即便有投資端方面的強勢助力,也未能讓長生人壽的凈利潤“止跌反彈”,反而虧損還在持續擴大。
與盈利能力尚且不穩相對應的是,長生人壽的保費收入同樣波動,歷年數據顯示,長生人壽在2015年大股東變更后,業務擴張突飛猛進,2016年保費收入從上年的2.47億元一舉增長至19.32億元,增幅高達682.19%。
但這樣的勢頭并沒有保持多久,隨著2017年萬能險監管加強的背景下,長生人壽啟動業務轉型,也由此迎來陣痛期,保費收入開始震蕩。2019年,保險業務收入14.84億元,同比下滑35.93%。
在此后的三年時間,長生人壽的保費增速迅速回正并保持著較高增速。2020-2022年保險業務收入18.98億元、23.96億元、31.8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7.94%、26.23%、32.93%。
然而,自2023年起,長生人壽的保費增速頹勢漸顯,由2022年32.93%的增速驟降至1.68%。直到2024年,其保險業務收入累計達到了28.49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了近4億元,同比下降12.03%。
整體來看,在近些年來壽險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大背景下,長生人壽的保險業務收入收縮趨勢明顯,公司規模也處于調整期,利潤端則是還處于較為明顯的波動虧損中,這也與當下不少中小人身險企身處經營困境特征較為吻合。
償付能力回暖,但警惕投資浮虧的下行影響
《每日財報》還注意到,雖然2024年長生人壽經營業績并不如意,但是其償付能力充足率和風險綜合評級均較2023年同期有著明顯的改善。
截至2024四季度末,長生人壽綜合、核心償付能力分別為132.9%、115%,較2023年同期均上漲超15個百分點。環比來看,以上兩個指標同樣提升13.5個、15個百分點。
但細究之下,長生人壽的償付能力依舊面臨較大壓力,其中一個顯著的干擾因素就是報告期內其發生的重大投資損失事項,對自身償付能力產生下行影響。
根據長生人壽2024年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所公布的信息顯示,去年第二季度,長生人壽在對“光大永明-中信國安棉花片危改項目不動產債權投資計劃”這一項目的投資上,出現了虧損。當期總投資金額為1.94億元,但是浮虧了0.4億元,長生人壽出于審慎性原則將這部分虧損金額分為可疑類,并于2024年2季度末計提進行了相應的資產減值。
因此,該項投資損失使得該公司同期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下降2.5 個百分點;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下降2.7 個百分點。
不僅如此,在去年第四季度,長生人壽在與江陰合能海欣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共同合作投資的“West Lake Energy Corp.”項目,以及與嘉興合保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合作投資的“山東金石瀝青股份有限公司”項目,均出現了不同程度虧損。
其中,前者項目總投資金額為2億元,去年長生人壽累計產生損失金額高達0.8億元,雖然該公司聲稱結合項目風險暴露情況,已于2024年末進行了減值,但還是使得當期自身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下降了8.3個百分點;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下降8.2個百分點。而后者項目同樣總投資了2億元,去年累計產生減值金額高達0.95億元,使得其綜合、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下降了3.3 個百分點和3.2個百分點。
風險綜合評級方面,長生人壽的償付能力曾面臨一定挑戰。特別是自2022年四季度起,其風險綜合評級被評為C級,連續三個季度未能達到償付能力監管標準。然而,值得慶幸的是,長生人壽并未在困境中停滯不前,而是通過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和調整,使得目前償付能力狀況得到了顯著改善,風險綜合評級由2023年四季度的C類升至2024年三季度的B類。
對此,長生人壽在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表示道,2024年以來,受利率下行增提償付能力準備金的影響,公司償付能力壓力較大。不過,公司將在2025年采取多項措施維持償付能力充足,并且會從資產和負債兩端著手,維持償付能力穩定。資產端方面,公司會通過配置長期利率債以降低資產負債期限錯配,同時加快措施化解風險資產,以提升償付能力。負債端方面,產品轉型后,鼓勵新業務銷售,進而提升資本自我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