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珍
2月21日,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時指出,今年將統籌考慮宏觀調控需要,提高財政赤字率,進一步增加財政總支出規模,為經濟發展注入更多動力。同時,財政政策主動靠前發力,加快各項資金下達撥付,盡快形成實際支出。
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屆時政府工作報告將公布2025年赤字率目標。回顧歷史,我國在赤字率目標設定上一貫較為謹慎,雖然預算赤字率在2020年、2021年突破所謂3%的安全線,但主要是受新冠疫情影響,2022年以來基本穩定在3.0%左右(不考慮追加赤字的情況)。
界面新聞采訪的分析師認為,在中央明確要求提高赤字率的情況下,今年赤字率目標有望提高到4%左右,對應赤字規模在5.6萬億-5.8萬億元左右。
除預算內赤字外,用于支持“兩重”(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項目和“兩新”(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規模有望從上年的1萬億元增加到2萬億元,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規模從上年的3.9萬億元提高到4.5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不列入赤字。
銀河證券資深宏觀分析師聶天奇告訴界面新聞,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面對外部全球政經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均需要加大逆周期政策調控予以對沖。我國目前預算內債務率空間充足,尤其是中央財政具有較大空間,2025年赤字率目標將制定在4%左右,赤字規模約5.66萬億元。
“為對沖外部貿易沖擊,在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的前提下,當前最為直接、有效的對沖方式是財政加碼。尤其是物價處于較低水平時期,提高赤字率以進行宏觀調控是國際通行做法。”聶天奇說。
財信金控和東方金誠也預測,今年赤字率目標可能設在4%左右,對應赤字規模在5.6萬億-5.8萬億元,較2024年凈增加1.5萬億-1.7萬億元。
財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指出,一方面,去年9月份一攬子政策出臺以來,財政部多次在發布會上表示“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同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高財政赤字率,確保財政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這些均指向2025年赤字率大概率突破3%。
“另一方面,過去幾年的宏觀政策效應短期化特征越來越明顯,背后原因在于宏觀政策的持續性偏差,未能有效提振經營主體信心和預期。在這種背景下,需要設定一個略高一點的財政赤字率,向市場釋放政策會持續加力的信號和決心,以此來提振市場信心,放大政策效應。”伍超明說。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認為,2025年赤字率可能設在3.5%-4.0%之間,起到擴大總需求、釋放穩增長的強烈信號以穩定預期、緩解地方財政壓力三重功效。
“赤字率指標相比其他財政工具有特殊的意義,公眾主要根據該指標而非綜合指標來判斷財政政策積極程度,赤字率信號意義顯著,更有利于穩定預期和信心,而且能直接提振資本市場。”羅志恒說。
他表示,赤字中的國債和一般債相較特別國債、專項債的使用約束條件少,能更快地形成支出,擴大總需求。另外,相對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債而言,無論是中央發國債再轉移支付給地方政府,還是地方政府發行一般債,地方政府可自由支配的程度更大,有利于緩解地方財政壓力,進一步促進地方政府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
藍佛安在文章中稱,今年將增加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進一步支持“兩重”建設、“兩新”工作;增加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擴大投向領域和用作項目資本金范圍;適度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規模,合理安排投向和重點。這些內容在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均有提及。
聶天奇預計,今年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規模將提升至2萬億元,考慮到專項債新增了“化債”和“收儲”兩項職能,全年新增專項債規模或提升至4.5萬億元左右,對地方隱性債務和房地產風險起到重要防范作用。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預計,今年超長期特別國債規模或在1.2萬億-1.5萬億元之間,其中用于“兩新”的資金規模或將接近翻倍,從3000億元提高至5000億-6000億元,以更好地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內需;全年新增專項債規模或增至4.2萬億-4.5萬億元左右,其中用于收儲的專項債資金或為4000億-6000億元。
中誠信國際和大公國際也認為,新增專項債額度或增加至4.5萬億元,以滿足專項債用途擴圍及穩增長、穩投資需求,避免資金滾續、市場波動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