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陸柯言
界面新聞編輯 | 文姝琪
騰訊元寶殺瘋了。
2月22日,騰訊元寶下載量超過豆包,升至中國區蘋果免費APP下載排行榜第二,僅次于位居榜首的DeepSeek。這也是有史以來騰訊元寶首次超越豆包。
騰訊元寶下載量陡增,直接原因是騰訊近段時間的大量投流。自從接入DeepSeek-R1滿血版之后,騰訊元寶就啟動了大規模的廣告投放,覆蓋了微信、B站、知乎等多個主流平臺,甚至包攬了百度“deepseek”關鍵詞的廣告位。
據數字內容營銷服務商DataEye公布的數據,2月15日之前,豆包和Kimi的投放素材量都遠大于騰訊元寶,超出2-3倍之多。但在2月15日,元寶投放力度就出現了小幅上漲,2月18日大幅上漲,至今單日最高投放素材量超1.1萬組,成為三者中的第一。其中,元寶在2月18日至2月23日期間的投放素材量,環比上漲了345.1%。
另一個較為大膽的動作是,微信此前在「搜一搜」中灰度接入了DeepSeek-R1加持的AI搜索功能,但由于涌入用戶過多,卡頓現象嚴重。為此,針對尚未接入AI搜索功能的用戶,微信推出了下載元寶體驗DeepSeek-R1的選擇,為元寶導流。
如此種種大開大舉,在騰訊身上都不常見。
過去外界對騰訊在大模型時代表現的印象是“慢”。騰訊是最晚推出自研通用大模型和C端應用的互聯網大廠,即便是在去年,騰訊元寶還在業內被認為是一款沒有威脅的產品。根據DataEye數據,2024年第三季度,騰訊元寶在iOS平臺上的預估下載量還僅為118萬,遠低于豆包的7168萬和Kimi智能助手的3016萬。
一位騰訊人士曾對界面新聞表示,由于通用大模型的商業前景尚不明朗,騰訊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將其視為一種防御性業務。盡管也推出了混元大模型和騰訊元寶APP,但推廣策略并不像其它廠商那樣激進,大部分投流都在自家的生態當中。甚至直到今年年初,騰訊才真正開始對旗下AI相關業務進行組織架構和產品整合。
騰訊曾經的“慢”也與內部判斷有關。馬化騰曾在2023年騰訊年會上表示:“對于工業革命來講,‘早一個月把電燈泡拿出來’沒有那么重要,核心還是要把底層的算法、算力和數據扎扎實實做好,更關鍵的是場景落地?!?/span>
DeepSeek在某些程度上催化了騰訊的布局。春節過后,騰訊在旗下多個產品中積極接入了DeepSeek,甚至包括自家產品騰訊元寶和產品更新一直頗為謹慎的微信。相比之下,字節和阿里都選擇先讓部分產品試水,自研的大模型產品則保留一部分獨立空間。
今年以來,騰訊大模型業務的步調顯然快了很多。組織層面上,繼1月騰訊元寶從TEG轉入CSIG后,QQ瀏覽器、搜狗輸入法、ima等更多產品和應用也在近期匯入CSIG,共同作為騰訊面向大模型時代的產品組合。
而在產品層面上,騰訊在提供免費DeepSeek-R1服務的同時,也快速上線了自研的推理模型“騰訊混元 T1”,供用戶切換選擇。此外,元寶還新增了文生圖功能,結合DeepSeek識圖主打差異化體驗。
無論是積極迅猛的外部投流,還是自家產品的間接導流,核心目的都是為了借勢DeepSeek把用戶留下。盡管大量用戶的涌入也為騰訊帶來了不小的擴容壓力,背后是持續不斷的“燒卡”,但對騰訊而言,這是一個在用戶體驗上彎道超車其它產品的機會,也能夠為自研的混元大模型爭取更多時間來優化和迭代,讓自己留在牌桌上。也只有這樣,付出的成本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