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馬悅然
“政策調整后,儲能不再作為新能源建設的必要條件,而是由投資方結合實際需求進行配置規劃。目前各地電網接納風光容量基本上達到上限,新能源全面入市后的收益不確定性增大,項目投資和開發速度可能減緩。”
日前,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
他口中的“政策調整”,是指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于2月9日下發的《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發改價格〔2025〕136號)(下稱136號文件)。
該文件明確,將按照價格市場形成、責任公平承擔、區分存量增量、政策統籌協調的要求,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對于儲能行業而言,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叫停了強制配儲政策。該文件的出臺也意味著新能源入市后上網電價面臨波動,固定電價時代結束,終端用戶將承擔一定新能源消納成本,這為儲能行業的未來發展形成阻礙。
新能源發電強制配儲政策,是此前幾年儲能產業高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據劉勇分析,考慮儲能投資成本高及成本回收不確定等因素,新能源發電項目將面臨儲能度電成本與現貨交易價格提升值的對比權衡,如出現倒掛現象,將直接導致新能源項目無配儲需求,直接影響新能源項目投資。
“尤其對于光伏項目,配儲缺乏主動性,原計劃馬上開工的儲能項目,因取消配儲,多數項目將延遲開工,觀望是否有支持新型儲能的政策出臺,短期市場需求會減少。”劉勇稱。
在他看來,短期內,部分依賴強制配儲的新型儲能項目需求或將減少。由于入市后新能源項目投資成本回收不確定性增加,新能源項目配儲動力下降,儲能企業此前對今年上半年部署的產能和庫存產品或不能按計劃生產和出貨,對生產企業前期購買的原材料、產能規劃、產品交付、人員配置與薪資以及年度生產經營計劃短期內都將帶來部分不利影響。
多家儲能企業也對界面新聞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認為大儲項目可能在短期內受到沖擊,但長期來看政策利好,也將促進工商業等儲能類型發展。按照應用場景及規模分類,儲能可大致分為大儲(發電側、電網側)、中儲(工商業)、小儲(戶儲、便攜儲)。
“未來,要積極推動新型儲能發展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型,從價格驅動向價值驅動轉變,從‘強制配儲’到‘按需配置’轉變,加快提升新型儲能項目利用率和多元化收益模式。”劉勇稱,同時,應結合不同細分應用場景需求以及不同工況條件,進一步推動儲能系統技術創新發展和迭代升級(包括安全、經濟、綠色、回收等)。
近日,在中國能源研究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儲能與電力市場聯合主辦的儲能行業2024年回顧與2025年展望大會上,華北電力大學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王鵬表示,目前是否要投資儲能,需要對電力改革的趨勢有一個清晰的判斷。
王鵬在會上稱,國內電力市場已經走過了三個階段,2006-2016年,新能源發展是非市場化環境,需要根據《可再生能源法》權衡保障型收購,在成本高的時代,在燃煤標桿電價基礎之上要拿出大量的財政補貼給新能源。
這期間,是在培養市場意識,走通技術性環節,初建制度和平臺。
2016年后,到了電力市場化改革新階段,交易電量達10-30%,出現了中長期交易。因為電網結構阻塞、電源結構靈活性不足等諸多原因,調度中心落實交易困難。引入日前市場、平衡機制成為必須。
從2021年開始的第三個階段,電力市場仍然在初期,但現貨電力的苗頭出現,交易電量達到30-50%,容量市場、輔助服務市場建設迫切。
“136號文件和1439號文件(指《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進一步深化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的通知》(發改價格〔2021〕1439號)文件)是一樣重要的電力改革發展過程的標志性的事件。”
王鵬認為,從宏觀上,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需要136號文件這樣的政策出臺,使得新能源能夠理性地參與,這對于未來政策引導綠色發展機制更加順暢,且對于構建全國統一電力市場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基礎。
從微觀上看,王鵬提出,新能源投資將摒棄跑馬圈地的傳統做法,決策方式將徹底轉變;新能源運營將面臨市場化經營和檢修精細化;新業態拓展需要一企一策研究虛擬電廠,配儲也將從“要我配”向“我要配”轉變。
他表示,這對于儲能行業,意味著經營理念要更加精細化,要逐省、針對每一個發電集團來分析,才能選擇到自己適配的模式。這樣的環境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在上述會議上,國網能源研究院原副院長蔣莉萍表示,截至目前,電力市場在已初步形成“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體制架構基礎上,進一步形成了“統一市場、協同運作”的總體框架。
蔣麗萍指出,電力市場化改革還將持續推進、深化完善。在“雙高”的電力系統中,儲能是技術組合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儲能的價值需要從系統成本的視角去衡量。
日前,儲能行業還出臺了重磅新政策,即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印發的《新型儲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下稱《行動方案》)。
這是工信部牽頭發布的首個新型儲能供給側政策文件。內容涵蓋鼓勵技術創新、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拓寬應用領域、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應用、推動高水平“走出去”等多個方面。
該文件對加持儲能市場熱度、激勵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推動產業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劉勇對界面新聞稱,儲能行業已正式步入一個深度變革與高速發展交織的全新階段,但從產業角度看,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如多元化技術路線的不確定性、價格內卷、成本疏導、智能控制與智能安全運維、參與電力市場機制、市場化商業模式等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
根據尋熵研究院統計,去年中國儲能新增并網項目規模達44.6 GW/111.6 GWh,同比增長115%。此前兩年這一增速均超200%。截至去年底,國內新型儲能累計并網裝機已突破70 GW。
CESA儲能應用分會不完全統計的數據顯示,2024年儲能產業產業鏈與供應鏈產值規模達7000億元以上。根據部分省份發布的新型儲能發展規劃,預計2025年新型儲能產值目標總額超2萬億元,2027年新型儲能產值目標總額近3萬億元,2030年新型儲能產值目標總額近4萬億元。
今年中國儲能市場有望保持闊步發展的態勢,但發展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加。據尋熵研究院的預測,在基準場景下,今年新增并網規模有望達到69.6 GW/177.2 GWh,以能量規模計算的增速為59%。在樂觀場景下,或達到83.4 GW/214.3 GWh,增速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