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閆桂花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養老和照護問題近年來備受關注。最新一項研究發現,長期護理保險(下稱“長護險”)政策或能發揮“一石二鳥”的作用,在破解失能人員長期護理保障難題的同時,通過顯著提高延遲退休意愿,給勞動力市場帶來積極的影響。
長護險是一種為符合條件的失能人員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費用補償的保險制度,被稱為繼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五大險種之后的第六險。我國于2016年啟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8年來在49個城市穩步推進試點工作。國家醫保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長護險參保人數超過1.8億人,累計260余萬失能人員享受待遇,切實減輕了失能人員家庭經濟和事務負擔。多方信息表明,今年長護險有望在全國范圍內推廣,覆蓋所有統籌地區。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教授趙忠和合作者楊田麗博士基于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數據,分析了28個長護險試點城市和75個非試點城市的數千名45歲以上至法定退休年齡以下的城鎮勞動者在長護險政策實施前后退休意愿的變化,結果發現,長護險政策將大幅提高城鎮勞動者延遲退休意愿7.7至8.8個百分點,計劃退休年齡平均延后0.8至1.1年。
“長護險提高了中老年工人未來的勞動參與意愿,這不僅有助于緩解勞動力供給下降和養老金壓力問題,還能保留經驗豐富的勞動力。”兩位作者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趙忠和楊田麗的研究指出,增加延遲退休意愿,主要通過減少家庭內部支持時間和改善心理健康來實現。
他們表示,長護險政策實施后,勞動者提供非正式護理的可能性減少了,同時父母與子女同住或近居的比例也降低了。因此,長護險減輕了勞動者,尤其是女性和靈活就業者,在家庭中的護理義務,使勞動者能夠將更多精力投入工作,而非提前退休承擔照護責任。
與此同時,長期護理的壓力往往會影響勞動者的身心健康,而長護險的引入緩解了這種焦慮,改善了他們的心理狀況,也降低了因壓力和照護負擔而導致的提前退休傾向。
根據趙忠和楊田麗的研究,女性、靈活就業人員以及家庭成員中有長護險參保資格的勞動者是受該政策影響最大的三大群體。
傳統上女性是家庭護理責任的主要承擔者,引進長護險后,研究數據顯示,她們延遲退休的意愿增加了17.4%,預計退休年齡推遲了兩年半。相比之下,男性延遲退休的意愿只增加了3.7個百分點。“這一性別差異結果提示,在延遲退休政策設計時需要考慮性別差異,以確保各群體獲得最大收益。”作者說。
靈活就業人員通常承擔更多的家庭照護工作,反過來,承擔家庭照護工作的人也更傾向于選擇靈活就業。兩位研究人員發現,這一群體在長護險政策引進后,延遲退休的意愿增加了8.2%;相比之下,在有穩定雇主的勞動者中,該比例為5.5%。
在試點城市,只要參加了相應的基本醫保,都會被強制要求參保長護險。這項研究發現,家庭成員中有長護險參保資格的勞動者在長護險政策引入后,延遲退休意愿增加了12.4%;而對于自身有長護險參保資格的勞動者而言,增幅只有7.2%,這表明長護險對照護者的激勵作用更強,因為他們的照護負擔被減輕,能夠更長時間地參與工作。
此外,長護險對就業市場的積極作用還體現在帶動了養老服務行業的發展,累計創造了約30萬個就業崗位,并拉動了相關產業社會資本投入約600億元。
目前長護險的待遇給付模式主要有兩種:服務補償和現金補償,絕大部分城市僅僅采用服務補償,小部分城市同時采用服務補償和現金補償,由參保者自行選擇。采取第二類模式的試點城市占比30%左右。
作者認為,同時提供服務補償和現金補償的長護險模式,效果比只提供服務補償的更好。建議更多城市將現金補償加入到長護險政策中,以增強其干預效果。
不過,需要指出的一點是,這項研究針對的只是城鎮勞動者,這是因為目前長護險主要針對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只有較少的試點城市覆蓋了城鄉醫療保險,而即便是全覆蓋的城市,也基本都是先從城鎮再到城鄉,給付力度也依次減少。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長護險增加了勞動者推遲退休的意愿,但這并不一定會轉化為實際退休年齡的延遲。根據作者的研究,大部分受訪者的意愿退休年齡和實際退休年齡存在一定差異,這種差異可能是由非意愿退休導致的,即這部分勞動者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后即使有繼續工作的意愿,也不得不辦理正式退休流程。因此,未來政策應關注如何使勞動者的退休意愿與實際退休相一致,并探索更靈活的法定退休政策,以減少非自愿退休。
對此,作者向界面新聞指出,這需要制度的支持,“特別是老年群體的就業服務、勞動保護和技能培訓,也需要促進與老年群體相適應的崗位創造,還需要工作場所的適老化改造,增加他們的勞動參與率,降低非意愿退休的存在,幫助老年工人延長職業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