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科技說說
DeepSeek,就像一顆核彈一樣徹底引爆了AI大模型領域。從市場表現看,DeepSeek-R1上線6天用戶破億,單日活躍用戶峰值達7180萬,超越ChatGPT成為全球增速最快的AI應用。
而在DeepSeek爆火之后,引發了一連串令人印象深刻的連鎖反應。尤為重要的是,AI大模型領域的玩法已然改變。以DeepSeek為分水嶺,持續三年的算力軍備競賽宣告終結,取而代之的是效率革命與生態重構。
集中體現是,DeepSeek讓AI燒錢競賽按下終止鍵,并展現于雙重維度——渠道及趨勢方面。這場由技術創新驅動的“產業地震”,標志著AI大模型領域正式邁入“后燒錢時代”——技術效能取代資本堆砌,生態協作顛覆單打獨斗。
渠道革命:投放在加速退潮
實事求是地說,此前數年AI大模型領域雖然給千行百業帶來無盡的想象空間,但自身商業模式、競爭策略的底層邏輯,卻沒有本質上的改變。
與過往互聯網眾多細分領域的競爭策略類似,看似熱鬧的“百模大戰”,仍然走的是依賴資本驅動的燒錢邏輯,靠海量的廣告投放來爭奪用戶。以月之暗面旗下的Kimi為例,更是憑借激進的投放策略讓人瞠目結舌。
根據AppGrowning平臺數據顯示,從去年3月開始,Kimi幾乎每個月的廣告投放都達上千萬元。而在去年10月,Kimi的廣告投放金額達到2.2億元。彼時,Kimi還曾因“20天燒錢1個億”登上熱搜。此外,在去年11月,Kimi的投放金額再次達到2億元。而且去年10月、11月的單月投放,均超過此前7-9月第三季度的總和。
對此,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曾表示,“最核心的還是留存和增長,適當的投放是必要的”。但事實上,Kimi這樣激進的投放策略,也飽受詬病。李彥宏曾直言,“AGI是一個長期探索的事情,推廣沒必要像豆包、Kimi這么激進”。
當然,如果沒有新的競爭策略出現,那么遵循傳統、舊有競爭模式的Kimi,只要有錢在渠道上進行投放,也沒人能管得到。但DeepSeek的橫空出現,以極低的成本實現性能躍升,并徹底顛覆著原有的競爭底層邏輯。
在AI大模型領域,眾多企業所研發的是閉源模型。而閉源模型的商業模式本質,是“技術壟斷+付費訂閱”。但DeepSeek的開源策略,真正打破了這一閉環。甚至在金沙江創投朱嘯虎看來,若開源模型性能接近閉源模型,后者將失去存在價值。
要知道的是,DeepSeek的API價格僅為行業平均的1/10,且支持私有化部署,企業無需依賴巨頭即可定制AI服務。更何況開源的DeepSeek,表現超過了一眾閉源模型。其就像一條鯰魚,既被業界認為是開源模型的勝利,又攪動了全球AI大模型圈。
我們看到,DeepSeek憑借開源生態顛覆著競爭維度。爆發式增長的普通用戶、持續增加的開發者等,讓DeepSeek形成自循環增長飛輪。由此,DeepSeek也在宣告著“投放-轉化”傳統路徑的終結。
當模型差距超過代際,高額的市場費用就會從競爭武器變為財務累贅。導致的結果是,不少DeepSeek的競爭對手,不再于渠道方面進行海量投入。有媒體報道稱,月之暗面近期決定大幅收縮產品投放預算,包括暫停多個安卓渠道的投放,以及第三方廣告平臺的合作。
對此,月之暗面公開表示,公司近期受到“外部因素和內部戰略調整影響”。而根據ADX行業版數據顯示,自2月14日開始,Kimi智能助手投放力度便大幅下滑,2月15日投放力度幾乎觸底,至今維持在單日素材量1500組左右,較此前日均2萬組投放素材量,大幅下滑了92.5%。
從另一個角度看,投放加速退潮背后的重要原因,還在于技術優先級重置。過去,AI大模型企業往往依賴廣告掩蓋技術同質化問題。如今,DeepSeek通過算法創新等證明,技術突破才是用戶留存的核心。
DeepSeek以碾壓式的用戶增長,直接改寫競爭規則——唯有過硬技術,方得人心。隨著投放效率邊際失效,DeepSeek成功驗證技術驅動取代流量購買的新邏輯。
“燒錢換增長”的競爭策略,在DeepSeek面前迅速失效。可以說,DeepSeek徹底終結了“資本堆砌模型”的舊范式。DeepSeek帶來的渠道革命的本質,是從資源壟斷到效率革命的躍遷——當技術代差超過臨界點,傳統燒錢競賽便失去意義。
趨勢重構:巨頭合作迎生態重組
近段時間,AI大模型領域的眾多熱點事件有一個共同特性——科技巨頭、智能終端企業、運營商、中小軟件企業等,紛紛坐上DeepSeek這艘“大船”。企業速度稍慢一點的話,似乎就趕不上這股熱潮,更會被看做是落后于時代。
比如,榮耀強調自己再奪安卓首發——成為安卓首家接入DeepSeek的廠商,率先上線DeepSeek-R1聯網版。同時,榮耀還將此事將做一件大事,進行了重點宣傳。此外,工信部2月8日發布的消息顯示,三家基礎電信企業均全面接入DeepSeek開源大模型。隨后在2月10日,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股價集體沖高。
據了解,中國電信天翼云自主研發的“息壤”智算平臺,率先完成國產算力與DeepSeek-R1/V3系列大模型的深度適配優化,成為國內首家實現DeepSeek模型全棧國產化推理服務落地的運營商級云平臺。
至于騰訊、阿里、百度等科技巨頭,更是不甘落后。它們所做出的快速響應和積極應對,主要是“擁抱合作”。2月16日,騰訊方面確認微信已上線“AI搜索”功能,并正式灰度測試DeepSeek-R1模型,提供“深度思考”服務。這表明,微信將10億級流量導入DeepSeek這一第三方模型,帶來著深遠影響。
而作為騰訊大模型終端應用,騰訊元寶在2月13日便悄悄更新,宣布接入DeepSeek。此外,包括騰訊文檔、QQ瀏覽器、QQ音樂、騰訊地圖等應用在內,騰訊旗下至少十數款產品已經宣布接入DeepSeek大模型。
除騰訊外,百度同樣選擇了擁抱DeepSeek。2月16日晚間,百度搜索稱將全面接入DeepSeek和文心大模型最新的深度搜索功能。阿里旗下的辦公軟件釘釘,也在全面接入DeepSeek系列模型。
要知道,騰訊、阿里、百度等科技巨頭曾試圖通過自研大模型鞏固生態壁壘。但面對DeepSeek異軍突起帶來的用戶涌現和技術熱潮,曾經在AI大模型探索道路上堅持“自己做、不求人”科技巨頭,也不得不順應趨勢,做出改變。
當然,科技巨頭選擇合作并非是完全放棄自家在AI大模型領域的探索,而是轉向更高效的生態協作。這種策略既避免了重復造輪子,又通過生態合作擴大市場份額。
需要注意的是,科技巨頭、智能終端企業、運營商、中小軟件企業等做出擁抱DeepSeek決策的重要原因,還在于成本的考量。如果它們追求純粹自研的話,那么要付出高額的研發、算力、運維等成本。而接入DeepSeek,則能節約大量成本。
這既有可能帶來新的趨勢——科技巨頭、智能終端企業、運營商、中小軟件企業等在AI大模型領域的投入持續減少,燒錢不再那么狂熱。甚至與之相伴的裁員潮,也有可能到來。
能夠這樣肯定的說,DeepSeek帶來著技術普惠與產業新秩序。AI大模型領域的勝負手,已從“誰擁有更多算力”轉變為“誰能更高效創造價值”。
同時,DeepSeek的爆火不僅是技術勝利,更是商業底層邏輯的進化。當燒錢競賽退潮,行業競爭的核心將回歸算法優化、成本控制與生態共建。未來的AI大模型戰場,屬于那些能將技術落地為真實價值的玩家——無論是巨頭還是初創企業,唯有擁抱開放與合作,方能在這場變革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