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餐觀局 富察
它來了!它來了!那個大眾眼中可以“屠龍”的“外賣鯰魚”它來了 !
京東外賣上線的消息一出,就引起了社交媒體上的一片“狂歡”!“支持京東!”“外賣又要便宜啦!”“商家傭金會降低嗎”“東哥會給騎手交社保嗎?”
趁著熱乎勁,2月11日,京東外賣發布0傭金政策,宣布只招募堂食商家入駐。2月19日,京東宣布要給全職騎手交社保。據媒體報道,全職騎手的招募細則還在商定中。
當美團餓了么七三分經營外賣市場多年,剛剛起步的京東外賣能“動搖”現有的平臺份額嗎?京東外賣會像當年的“拼多多”一樣殺出重圍,最后成長為一個新的“巨無霸”嗎?
01 0傭金=0成本?免費的可能是最貴的
京東外賣上線,相關利益方如餐飲商家、消費者、騎手的實際體驗如何?餐觀局進行了走訪調研。
京東外賣的0傭金政策公布后,餐觀局通過京東APP——京東秒送——外賣的路徑正式進入京東外賣頁面。眼看著入駐的商家數一天天變多。在反復比對之后,終于“忍痛”訂了京東外賣。
圖|來源“京東app”
畢竟,和美團相比,同樣的商家、同樣的菜品,京東外賣上的菜品價格比美團貴了2-3元,主要貴在配送費,而且可選的菜品種類只有美團的一半。
20分鐘后,京東外賣送達。該騎手顯得更從容,作為達達的眾包配送騎手,他很高興能接到餐飲外賣的單子,因為以前接到的都是藥品、超市訂單,單量太少,還得兼職跑其他平臺。如果京東外賣能做起來,無需跨平臺接單也能賺到錢。
打開社媒平臺,關于京東外賣的評論鋪天蓋地:“羊毛出在羊身上,商家的0傭金,騎手待遇的提升,原來只是從消費者處多收了錢,那作為消費者為什么要點京東外賣?當冤大頭嗎?”
同樣的菜品更高的價格,到底會有多少消費者去從京東上訂外賣?
懷著這樣的疑問,以武漢為坐標,餐觀局把入駐了京東外賣的商家按圖索驥走訪了一遍。京東外賣上幾乎清一色的都是大連鎖,如瑞幸、爺爺不泡茶、周黑鴨、庫迪等。走訪后發現,絕大部分都是0單量,只有庫迪店員表示上周接到了一單。
圖|來源“京東app”
理論上,商家0傭金意味著0成本,反映到消費端的價格應該更低。為何從實際體驗來看,價格不是更便宜,反而是更貴?
餐觀局在調研的過程還發現,京東外賣對外宣傳的“0傭金”,并不代表商家沒成本,餐飲商家還需要承擔活動減免、基礎服務費、距離運費等,綜合成本整體算下來,甚至比美團、餓了么還要高。
原來,目前吸引餐飲商家的0傭金,也并非0成本,更可能只是吸引商家入駐的“鉤”。
目前對京東外賣0傭金熱情最高的,反而是做推廣運營工作的“掘金者們”,比如外賣代運營方和地推方。從社交媒體上,京東外賣各路服務商興高采烈的討論來看,新拉一個餐飲商家進京東外賣,能拿到120元的傭金,最高的甚至能拿到170元。
京東外賣的第一波羊毛,消費者和商家都還沒占到便宜,反而是被各路代理商大軍搶了先。就在京東外賣公布0傭金當天,某外賣代運營發貼后,流量一下子涌了進來,很多商家咨詢“怎么入駐”;某京東外賣推廣服務商稱自己一天之內后臺就收到了100多條私信,都在問推廣成功一家可以獲得多少獎勵。
這一切預示著,京東外賣剛剛開始,當下的京東外賣仍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戰爭硝煙已彌漫,但戰爭還沒開打。
02 匆匆上馬,圖什么?
上線一周,京東外賣到底做得怎么樣?
京東外賣去年就已有連鎖餐飲商家入駐,但日活和訂單情況都不理想。京東外賣是秒送頻道下的子業務模塊,依托京東秒送的流量入口和即時配送體系達達。據雷峰網近日披露,京東秒送餐飲外賣單量在2024年10月達峰值,日單量突破40萬單。不過在2025年1月降低補貼之后,京東餐飲外賣日單量回落到2萬單。
為何京東要在消費者、商家體驗尚不完備的時候,就匆匆上馬外賣業務?據36氪相關報道稱,抖音電商市場份額超過京東,成為行業第三。而在“以舊換新”政策紅利的背景下,2024年第三季度京東營收同比增幅僅5%,低于同期電商行業整體增速。京東電商的低價策略收效有限,從GMV來看已經成為電商第四,即時零售業務也不溫不火,去年剛剛丟掉沃爾瑪大客戶,京東迫切需要開啟新的營收曲線。
從京東的戰略版圖來看,外賣是即時零售的一部分,是更高頻的同城零售場景。如果外賣能做起來,就能帶動即時零售訂單的提升,或許還能提高電商的消費頻次。
但外賣行業和電商不同,競爭本質上是供給質量與履約效率的較量:供給端需通過商家規模與差異化鎖定用戶體驗,并實現成本優化;履約端需依賴訂單密度降低配送成本,并通過技術手段提升時效。若供給與履約任一環節無法突破,則平臺生態無法自洽成型。
從供給來看,高盛報告顯示京東外賣1月的商家月活為30萬,平臺上的連鎖商家都是美團和餓了么的子集,所謂“品質外賣”主要依靠的是商家品牌背書,消費者在其他外賣平臺上篩選品質堂食,也只需認準這些耳熟能詳的品牌,并無太高篩選成本。
對這些“外賣老手”連鎖品牌商家來說,在系統中多開一個外賣渠道薅一把京東的羊毛,并不是多難的事。但對于更多中小商家而言,上京東外賣之前,更要考慮下自己整體的運營成本,畢竟京東外賣“免費傭金”的背后,綜合費率并不低。
與其說京東主動選擇了品質堂食,不如說這是京東剛進軍外賣行業,基于成本和效率考量必須做出的決定——連鎖商家有品牌和規模效應,更容易在前期開拓市場。
上供給只是第一步,外賣核心的主戰場還是履約,也就是在訂單密度、履約成本上的比拼,這是個需要長期投入的苦生意。從這個環節來看,京東過往在電商領域建立起的物流供應鏈優勢很難復用,其優勢是城市級的倉配能力。目前京東外賣所依托的核心運力方達達,在履約成本、運力規模上均落后于市場。
第三方機構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美團配送月活騎手數超500萬,餓了么蜂鳥月活騎手數超200萬,達達秒送月活騎手數100萬出頭。
訂單密度越高、運力規模越大,意味著履約成本也越低,最終攤薄到每筆訂單上的費用也越低。而京東現有的運力,也較難實現完美閉環,最終給餐飲商家和消費者帶來的體驗就是運費高。
在這一步上,京東外賣要補的課還很多。
03 京東外賣,任重道遠
有意思的是,大眾的期望和大眾的真實消費欲望是相反的。
針對京東做外賣這個事情,大眾的聲音多半是支持,比如“京東要沖擊美團餓了么地盤,牽制他們對商家和騎手的控制。”而且京東看起來也確實是現有平臺之中,最有希望為外賣市場帶來變化的“大廠”之一。
然而如上文走訪的結論,不少入駐京東外賣的商戶都是0單量,或者是只有幾個單子可忽略不計,并且商家綜合費率算下來其實也不低。
這又把一切拉回了殘酷的現實。京東做外賣的構想很好,但靠什么說服商家和用戶?
首先,餐飲商家為什么要入駐京東?
京東這次招募的是有堂食的品質商家,無論是一個站點還是一個商圈來覆蓋或者是一個生活區域來說,有堂食的品質商家數量是一定的。
但正如上文提到,這些商家肯定都已經入駐了餓了么和美團了,如果這次再入駐京東,能說服這些商家的是什么?一定是京東的流量要強于美團和餓了么,或者是有一個極大的政策補貼。
目前調研看下來,京東外賣的流量還沒有起來,除了五一前入駐的商家0傭金外并沒有額外補貼,目前絕大多數入駐了京東外賣餐飲商家都只是掛著,沒有額外的費用,但也沒有額外的收入。
而且0單并非關鍵問題,任何平臺剛起步都極為困難,更何況是在紅海行業。問題在于,商家在新平臺上的體驗,減去更換平臺的成本,是否遠遠大于舊體驗?
目前來看,京東外賣的運營成本并不比其他平臺低。京東外賣的“零傭金”只是免除了技術服務費,餐飲商家還要關注履約服務費,再加上減免配送費、滿減活動等,整體成本并不會降低。
從現實來看,現階段商家入駐京東外賣的意愿并不高。某京東外賣推廣服務商一天去探了20家店,其中愿意入駐的有5家。
其次,用戶為什么要使用京東點外賣?
商家入駐多少個平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用戶就那么多,已經用了多年餓了么和美團的用戶為什么要選擇京東?
最容易想到的,仍然是價格補貼。只有更低的價格補貼,對用戶才有更強大的吸引力。否則京東點的外賣在其他平臺也能點到,用戶為什么要點京東?
但從過往經驗來看,燒錢補貼的方式不可持續,一旦錢燒不動的時候又該怎么辦?
要知道,此前滴滴就曾在無錫試點過外賣,投入了幾個億,騎手薪資過萬,用戶可以0元點外賣,但依然失敗。
也有人認為京東外賣可以通過燒錢和拉新,讓更優質的商家加入,形成一種新的競爭格局。
但是形成這種競爭格局的前提,是京東通過燒錢把價格打了下來,如此,無形之中又形成了一種“誰都不賺錢”的價格戰模式,這跟目前“反內卷”的政策是相悖的。
要知道,外賣平臺在此前的很多年是虧損的,而近來轉向盈利的重要原因是平臺的單量越來越多,降低了配送成本,提高了效率。
品質外賣這張牌之外,京東主站的中高端用戶購買場景更多是“零食”,未必是外賣的核心客群;而京東控股的達達,目前僅京東秒送的單子顯然是“吃不飽”的,同樣也要接抖音、山姆的外賣單子來生存。
要平衡好平臺、商家、騎手、消費者之間的利益,形成正向的飛輪,對當前的京東外賣來說并非易事。
而對餐飲商家來說,也要放棄“零傭金=零成本”的幻想,畢竟沒有一家平臺可以依靠0費率生存,最終的成本還是需要商家分攤。根據自己線上運營能力和資源投入,合理安排渠道才是更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