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田鶴琪
時隔近五個月,稀土行業又將迎來重磅新規。
2月19日晚,工信部發布《稀土開采和稀土冶煉分離總量調控管理辦法(暫行)(公開征求意見稿)》(下稱《總量調控征求意見稿》)和《稀土產品信息追溯管理辦法(暫行)(公開征求意見稿)》(下稱《信息追溯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意見反饋截止時間為3月21日。
工信部表示,此次新規征求意見稿的發布旨在貫徹落實《稀土管理條例》,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稀土資源,維護生態安全,促進稀土產業高質量發展。
2月20日、21日,稀土板塊連續走強。截至21日收盤,英威騰(002334.SZ)收漲10.05%,寧波韻升(600366.SH)收漲5.02%,焦作萬方(000612.SZ)、龍磁科技(300835.SZ)、方邦股份(688020.SH)、中國鋁業(601600.SH)均漲超2%。
兩份征求意見稿分別從總量調控和信息追溯兩方面,對稀土行業的供給端進一步加強管控。
其中,《總量調控征求意見稿》明確,稀土開采企業和稀土冶煉分離企業應當是國家推動組建的大型稀土企業集團及所屬稀土開采企業和稀土冶煉分離企業,其他組織和個人不得獲得稀土指標。未獲得稀土指標的組織和個人不得開展稀土開采和冶煉分離生產活動。
業內普遍認為,此處所提及的“大型稀土企業集團”主要是指中國稀土集團和北方稀土(600111.SH)。
除上述兩大集團外,國內還有廣東稀土產業集團、廈門鎢業(600549.SH)、盛和資源(600392.SH)等稀土公司。
據界面新聞查詢,2023年第二批稀土開采、冶煉分離總量控制指標下發時,除中國稀土集團和北方稀土獲得指標外,廈門鎢業和廣東稀土產業集團也獲得了指標。但自工信部2023年12月披露第三批指標起,只有中國稀土集團和北方稀土獲得了指標。
中國稀土集團于2021年12月23日在江西省贛州市成立,是由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贛州稀土集團有限公司所屬稀土資產重組整合,并引入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有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兩家科技型企業組建而成,是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直接監管的股權多元化中央企業,旗下擁有核心上市公司中國稀土(000831.SZ)。
北方稀土始建于1961年,是包鋼集團旗下控股子公司,也是中國稀土工業的起源。1997年,該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被譽為“國內稀土第一股”。2015年率先完成稀土大集團組建,實現對北方輕稀土資源的集中統一管理。
依托白云鄂博礦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北方稀土建立起全球規模最大的稀土原料生產基地和稀土功能材料制造基地。
2023年9月,廈門鎢業發布公告稱,該公司與中國稀土集團擬成立兩家合資公司,中國稀土集團持股51%,廈門鎢業持股49%,共同合作運營廈門鎢業控制的稀土礦山和稀土冶煉分離產業。
2024年年初,廣東稀土產業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廣晟有色(600259.SH)發布公告稱,廣晟集團與中國稀土集團簽署了股權無償劃轉協議,將其直接持有子公司廣東稀土產業集團的100%股權無償劃轉至中國稀土集團。
本次交易完成后,廣晟有色控股股東仍為廣東稀土產業集團,實際控制人則由廣東省國資委變更為中國稀土集團。
由此可見,廣晟有色、廈門鎢業通過股權轉讓、合資等方式融入中國稀土集團體系,他們的開采及冶煉指標將通過集團內部調配獲得。因此,上述政策落地后,對兩家公司沖擊較小。
盛和資源的稀土來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國內礦山資源。該公司擁有四川德昌大陸槽稀土礦的開采權,并參股冕寧縣冕里稀土選礦有限責任公司、山東鋼研中鋁稀土科技有限公司。
二是海外礦山資源。該公司參股澳大利亞Energy Transition Minerals Ltd.(ETM)公司,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參股美國 MP Materials Corp.(MP)公司,獨家包銷其稀土精礦等主要稀土產品。收購澳大利亞Peak公司19.9%股權。
三是稀土廢料回收。該公司下屬贛州步萊鋱新資源有限公司專業從事稀土釹鐵硼、熒光粉廢料回收,擁有30余項專利技術,年處理稀土廢料約6000噸。
與其他龍頭不同,盛和資源的戰略重心長期偏向海外。據遠川研究所此前發文指出,盛和資源約有80%的稀土礦來自海外。
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過去從海外獲得的稀土資源,并不在國內的“指標”范圍之內,因此可以靈活處理其海外資源。
但本次征求意見稿首次將進口稀土礦及獨居石納入冶煉分離指標管理。
這也意味著,上述政策落地后,盛和資源進口礦也將納入管控,這對其整體影響較大。
《總量調控征求意見稿》對稀土冶煉分離的礦石來源范圍界定為國內采選所得的稀土礦產品、境外進口的稀土礦產品、獨居石精礦等通過其他含稀土礦物副產所得的稀土礦產品等。
根據海關總署數據,2024年中國進口稀土13.3萬噸。根據百川盈孚測算,2024年中國獨居石折REO(稀土氧化物)約2.5萬噸,2024年全球稀土產量約46.6萬噸REO,由此計算,中國進口礦及獨居石對全球稀土供給的貢獻度達34%。
鐵合金在線稀土分析師袁成會告訴界面新聞,征求意見稿進一步明確了稀土礦的具體概念和產品范圍,將有助于規范市場,確保稀土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
她還表示,將進口礦納入稀土資源的統一調控,一方面能夠提升國家話語權,同時也避免了國外稀土資源盲目進口導致國內市場混亂。
“新出臺的征求意見稿實際上是對之前《稀土管理條例》(下稱《條例》)的進一步細化。”袁成會認為。
一位稀土行業上市公司人士也對界面新聞表示,此次新規是僅次于《條例》的又一重要文件,特別是對于國家組建的大型稀土集團,是重大利好的。對于稀土產品出口方面,則未產生直接影響。
去年10月1日,《條例》正式試行。該《條例》是中國首次以行政立法形式規范稀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其明確稀土資源屬于國家所有,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占或者破壞稀土資源,國家對稀土資源實行保護性開采。
上海有色網稀土分析師楊佳文也發文稱,明確參與主體旨在保護稀土資源,防止過度和非法開采,避免資源過度消耗,并促進稀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從前,由于監管不足,一些企業無序開采稀土,導致資源浪費和生態環境破壞。通過引入總量調控措施,可以合理規劃資源開采量,確保在滿足當前需求的基礎上,為未來發展保留足夠的資源儲備。 ”她表示。
同時,《信息追溯征求意見稿》要求稀土企業建立產品流向記錄制度,詳細記錄稀土產品的流通信息,并于每月10日前將相關數據錄入追溯系統。
該意見稿表示,通過稀土追溯系統申請稀土產品追溯碼,為每個單一銷售單元產品加施追溯標簽,實現稀土產品“一物一碼”可追溯。追溯碼基礎性指標包括產品名稱、規格、重量等。
此處的“稀土產品信息追溯管理”是指運用稀土產品追溯信息系統,記錄稀土產品生產、流通、使用等各環節的流向信息,滿足行業管理、企業合法經營等需要。
袁成會指出,過去,一些大型稀土企業就已經在推進稀土追溯工作,為產品賦予了追溯碼。隨著此次征求意見稿的出臺,原有的追溯系統將進一步完善,變得更加合理合規。
楊佳文表示,在總量調控政策的推動下,企業會面臨更嚴苛的生產指標,這要求它們不能再依賴傳統的粗放式生產擴張,而是需要加大對技術創新和資源利用效率的投資力度。
因此,為了在有限的指標下實現更高的經濟效益,企業應積極研發新工藝和新技術,提高稀土產品的附加值,推動產業升級,從低端走向高端。
對于稀土市場后市,上海有色網指出,目前兩份文件尚處于公開征求意見階段,預計終稿或有所調整,但整體將促進稀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后續需關注具體的稀土開采指標的公布情況以及終端訂單需求的釋放量。
與此同時,在供給管控加碼與高端需求爆發的雙重驅動下,稀土永磁板塊的戰略價值持續凸顯。
稀土永磁材料是稀土的一種應用產品。其是將釤、釹等稀土金屬與過渡金屬(如鈷、鐵等)組成的合金,經過粉末冶金方法壓型燒結并充磁后制得的一種磁性材料。
稀土永磁材料主要分為釤鈷永磁體和釹鐵硼永磁體。這些材料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汽車、風力發電、消費電子、機器人等多個領域。
國金證券認為,《總量調控管理辦法》落地后將拉開稀土行業供改序幕,后續或伴隨系列政策和行業整合,在全球地緣政治環境波動的背景下,稀土的戰略價值有望進一步提升,行業基本面亦處底部回升階段,稀土集團和切入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的磁材標的有望顯著受益。
國泰君安表示,近年緬甸稀土產量增長迅速,已成為中國第一大進口來源國,但受制于政局動亂、資源稟賦透支風險,供給或形成較強約束,而需求端國內“兩新”政策加碼強化終端景氣周期,稀土價格有望呈現穩步上漲,稀土板塊第二階段反轉或逐步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