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周姝祺
中國汽車制造商擁有雄厚的技術創新實力和全球領先的成本效益,但是它們的市場估值總是不如全球跨國汽車制造商。這種不相匹配的估值在智能化時代的助推下,正在被投資人重新考慮。
瑞銀投資銀行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在一場小規模媒體群訪上表示,在DeepSeek對于全球資本市場的沖擊之后,投資者開始跳過高頻發布的銷量數據,選擇為中國汽車業長期發展潛力定價。
過往西方投資人士對中國汽車公司的估值并不高。中國汽車制造商目前占全球市場份額的20%和電動汽車市場份額的60%以上,但僅占全球汽車制造商市值的11%和利潤池的8%。
在全球汽車公司市值排行榜上,位居首位的是特斯拉。投資人將其視為一家在自動駕駛領域具備先進技術儲備的科技公司而非傳統汽車企業。比亞迪是市值前10排名中唯一的中國汽車制造商,它是去年中國汽車銷量冠軍。
在提出在10萬元級別車型標配高階智能駕駛功能后,今年比亞迪股價持續高漲,并重返萬億元市值俱樂部。這從側面證明了智能化發展對公司股價的支撐。
鞏旻向界面新聞等媒體表示,中國汽車制造商將更大力度迎接AI時代的到來,將在汽車AI開發和應用以及制造流程上有所布局。智能化方案有望成為重要的股票驅動力。
瑞銀發布的行業報告指出,除了具備絕對的成本優勢外,激烈的市場競爭、完善的行業生態系統以及對技術趨勢的快速響應幫助中國汽車制造商走在全球創新的前沿。這種智能化領域的創新引領將幫助中國比美國更有可能誕生電動汽車時代的“豐田”。
“中國市場擁有比歐美更多的市場參與者,促使各家汽車公司進行更多的創新和成本控制;同樣在產業鏈生態上,智能化上任何環節都有眾多公司深度參與,形成供應鏈層面深度契合。”鞏旻表示,中國車市每年上百款新車的發布,也讓最新技術得到及時搭載。
針對投資者顧慮的中國汽車企業陷入價格戰的泥沼和整體利潤低下的現狀,瑞銀認為,擴大國內市場份額、產品高端化、擴張至“全球南方”、新興市場的汽車滲透率提高以及打入發達市場都將幫助中國汽車制造商擴充潛在市場空間和長期利潤池。
國內市場方面,鞏旻判斷,中國本土汽車公司有望借助智能化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并形成與日本汽車市場相似的格局,即本土汽車公司市場份額比例達到90%以上。
不同于日本車市由豐田、本田、日產和三菱等大型汽車集團占據主導,中國汽車市場長期由外資汽車品牌掌握話語權,直到新能源汽車改變局面。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本土品牌在乘用車市場的份額已達到60%以上。
“中國電動汽車今年以來的智能化攻勢給合資燃油車帶來了更大壓力。”鞏旻說,歐洲高端汽車品牌受到市場份額壓力會比大眾市場品牌來得更晚一些,但中國汽車公司崛起的趨勢不會改變。
對于海外市場,鞏旻表示,由于多個國家上調關稅、在途庫存和比較基數增加,今年中國出口增長將面臨挑戰。不過,受益于中國汽車品牌在南半球的渠道和品牌認知度增長,中國汽車出口增速仍將保持約10%,出口增量可達到50萬輛。
2023年中國汽車公司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并在2024年實現接近600萬輛的出口規模。從長遠來看,瑞銀預計中國汽車的全球銷量可能從目前的1800萬輛增長兩倍多至4000 萬輛。
一方面,在全球發展中國家,東南亞、中東、拉美等市場的自身規模會進一步提高,而剛剛切入的中國汽車品牌將伴隨成長實現銷量擴充;另一方面,發達國家中如澳大利亞、英國等沒有本土汽車產業的國家,也愿意接受中國汽車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