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田鶴琪
“石化產業正面臨深度調整的陣痛期。”
2月20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下稱石化聯合會)在北京召開“2024年度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經濟運行新聞發布會”,石化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作出上述表述。
據發布會披露的數據,2024年石化行業實現營業收入16.28萬億元,同比增長2.1%;利潤總額7897.1億元,同比下降 8.8%;進出口總額9488.1億美元(約合6.8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2.4%。
這是石化行業連續三年利潤下降。2022年,全行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下降2.8%,2023年同比下降20.7%。
從行業結構看,去年主要板塊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不同程度分化。油氣板塊全年累計實現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為1.49萬億元和3360.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和增長12.4%。
化工板塊累計實現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為9.76萬億元和4544.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6%和下降6.4%。煉油板塊虧損。
傅向升指出,大多數石化企業乃至全行業,都存在“增產增收不增利”現象,主要原因是產品價格處于低位。
當前,石化行業因受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又加上部分產品市場需求不足、產能增速過快、“內卷”式競爭加劇,很多企業反映產品價格降到了近年的低位。
此外,成本和管理方面的因素也是影響利潤下降的原因之一。
從虧損面和虧損額看,全行業虧損面為23.5%、虧損企業虧損額同比增加19.5%,煉油板塊虧損面為35%、虧損企業虧損額更是大幅增加119.6%,化工板塊虧損面為23.6%、虧損企業虧損額增加4.4%。
去年,全行業管理費用上升0.5%,油氣板塊管理費用增長4.5%;全行業營業收入利潤率4.85%,化工板塊營業收入利潤率4.66%,都為歷史低點。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和1月17日相關重點專業協會座談會內容,除了化學礦采選、有機化學品、涂料、染料、現代煤化工這少數幾個行業利潤同比增長外,去年基礎化學品、專用化學品、化肥、農藥、合成材料、輪胎等行業利潤都為下降,氯堿行業甚至出現了多年未有的全行業虧損。
當前,石化行業的突出矛盾是供大于需。
傅向升指出,供給的現狀是多年來,中國20多種大宗基礎化學品和通用材料產能產量穩居世界首位。
特別是“十三五”以來,新建煉化一體化裝置集中建設、集中投產和化工園區的發展,產業集中度、行業整體競爭力不斷提升,產能產量也快速增加,供給能力大大增強。
與此同時,當面臨國際市場低迷、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現狀時,“內卷”式競爭持續加劇。石化產品價格自2024年以來持續下行,眾多企業和全行業效益嚴重受損。
在供給與需求之間,石化行業還存在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問題,高端產品短缺的狀況長期存在。
例如,一些國內市場急需的高端聚烯烴、電子化學品、超純超凈試劑、高性能復合材料、高端膜材料以及己二腈等關鍵單體,長期依賴進口或依靠跨國公司供應,造成新能源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尖端和安全領域,存在受制于人的狀況。
“企業正在經歷寒冬。對于2025年,很多企業家認為,仍然需要把困難估計的更充分一點,仍然要做好過冬的準備。”傅向升稱。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石化產業必須進行深度調整。
傅向升表示,一方面,既要規范市場秩序與行業自律,標準先行,依靠產業政策和科學先進的標準,讓達不到能效標準、排放標準的裝置和產能關停并轉,在公平競爭和充分競爭中,淘汰競爭力不強的落后產能。
“當前有些企業和企業家已經預見到了即將到來的重新‘洗牌’,對正在創新圖強、以質量和效益為核心提升競爭力的企業將是機遇,而對于還在拼資源、拼投資、拼規模的企業也許是慘烈的,這也是深度調整過程中必將經歷的陣痛。”
同時,還應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培育的同時,供給側與需求側同時發力,供給側通過創新加快產品的高端化、差異化,需求側則通過創新持續拓展新的市場需求。
盡管石化行業面臨諸多挑戰,但石化聯合會仍作出預判,2025年石化產業效益將明顯改善。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一期 《世界經濟展望》對 2025年全球經濟的增速預測比之前的預測值調高了0.1個百分點。美國化學理事會預計,2025年全球化學品產量將增長 3.1%,美國化學品產量將在前兩年連續下降的情況下實現 1.9%的增長。
石化聯合會認為,伴隨國際石化產能的調整和國內“兩新”“兩重”政策的加力擴圍、行業結構優化和穩增長方案的實施以及下游房地產的止跌回暖,國內石化產業將回升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