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韋爾股份(603501.SH)成交額達100億元,截至收盤,股價下跌3.15%,報152.99元,換手率5.34%。
Wind數據顯示,截至收盤,韋爾股份主力資金凈流出7.73億元,凈流出額創2021年1月26日以來新高。日內凈流出額在滬深兩市中排名第7,占當日成交金額的7.65%,占流通市值的比例為0.42%。
受益于人工智能產業鏈熱度,韋爾股份作為AI芯片核心標的,年內已經上漲近50%,月內兩度漲停,市值突破1800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韋爾股份成立于2007年,總部位于上海,2017年在上交所上市,是全球第三大CMOS圖像傳感器(CIS)廠商。
公司通過并購豪威科技等企業,形成“設計+分銷”雙輪驅動模式,產品覆蓋消費電子、汽車電子等領域,2024年營收突破250億元,成為國產半導體標桿企業。
作為半導體龍頭,韋爾股份的業績逼近歷史高點。
根據業績預告顯示,2024年凈利潤上限是33.55億元,同比增長503.88%,高于2022年和2023年,逼近2021年的歷史最高;如果單看四季度,凈利潤上限是9.8億元,已經高于2021年同期水平。
這就意味著,經過兩年的調整,韋爾股份如今重回高增長軌道。
近期公司股價爆發的背后,主要因素是“國產替代+智能汽車”的雙重驅動以及業績的改善。
交銀國際證券研報指出,公司凈利潤結束此前連續兩年的下降趨勢。公司表示,其圖像傳感器產品在高端智能手機市場和汽車自動駕駛市場的持續滲透,帶動CIS市場份額穩步增長,拉動公司整體營業收入和毛利率。此外,公司積極推進產品結構優化及供應鏈結構優化,使得公司毛利率逐步恢復。繼續看好公司CIS業務在高端智能手機及自動駕駛領域的廣闊空間。
韋爾股份面臨的主要風險:一是市場競爭風險,半導體行業競爭激烈,若不能保持技術領先,可能面臨市場份額下降風險。二是技術研發風險,行業技術更新快,研發投入大,若研發不及預期,將影響產品競爭力。三是供應鏈風險,原材料供應緊張或價格波動,可能影響生產和成本控制。
對于今日公司股價的小幅下跌,有分析師認為“屬于正常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