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莊鍵
上海電氣風電集團(下稱電氣風電,688660.SH)籌劃與韓國曉星集團在韓國建立風電機組裝配合資工廠,目前該項目處于合資談判階段,預計最快兩年后會具備生產能力。
界面新聞2月18日從電氣風電獲悉上述信息,電氣風電為上海電氣(601727.SH/02727.HK)控股子公司,2021年分拆上市。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的統計,電氣風電2023年在國內風電市場的份額為6%,排名第七位。曉星集團為韓國七大綜合商社之一。
2023年,電氣風電已與韓國曉星集團、韓國Corio發電公司簽訂韓國釜山Saha海上風電項目風機銷售合同。項目總容量102 MW,采用12臺電氣風電海神平臺EW8.5-230型風機。
電氣風電副總裁劉向楠稱,預計今年年底到明年初,電氣風電將向韓國海上風電項目供應中國生產的風電機組。同時為配合韓國的風電項目本地化供應鏈訴求,未來會授權合資公司在韓國生產風機,同時進行產品技術的轉讓授權。
根據韓國政府的規劃,到2030年計劃新增12 GW(1GW等于1000 MW)海上風電裝機,此外,韓國政府也對風電項目建設過程中的主要部件提出了本地化采購比例的要求。
另一家國內風電龍頭明陽智能(601615.SH)也已在韓國展開類似的本地化合作。2023年,明陽智能對外宣布,將投資4000億韓元(約合20億人民幣)與韓國風機制造廠商Unison在韓國開展新建風機機艙裝配廠、葉片制造廠、開發與投資陸上及海上風電場等合作。
除韓國合資工廠外,電氣風電也計劃在中東通過技術輸出的合作模式,建立合資風電工廠,但并未透露合作伙伴的具體信息。中東項目的建設進展預計與韓國合資工廠類似。
咨詢機構伍德麥肯茲分析稱,隨著中國風電整機商在海外訂單規模的增加,同時考慮到海外主要目標國別市場的本地化率要求和中企自身對于出海的長期戰略定位,中國風電整機商協同供應鏈企業正持續增加對于海外供應鏈布局的投入。
劉向楠告訴界面新聞,在風電出海的過程中,通常采取的合作模式是初期以國內設備出口為主,并在隨后3-4年建立主要零部件的本地化生產能力。
在合資模式之外,中國最大的風機制造商金風科技(002202.SZ)已實現了海外獨資工廠的運營。去年5月,金風科技與通用電氣簽署協議,完成首個海外風電裝備制造基地卡馬薩里總裝廠的收購。金風科技當時稱,卡馬薩里總裝廠計劃在2024年底前具備風電機組的量產能力。
根據伍德麥肯茲統計,2024年上半年,中國風電整機商共收獲5 GW海外風機訂單,其中金風科技在9個國別市場共收獲1.2 GW訂單。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今年初曾表示,離開中國的產業鏈供應鏈,全球其他地區基本不能實現規劃目標,中國風電迎來了國際化的巨大機遇。去年,中國風電整機出口5.5 GW,出口至24個國家。
電氣風電去年起也在海外市場發力,該公司披露的數據顯示,去年其海外風機設備中標量為1 GW,較2023年提高一倍以上,創下歷史新高,這些訂單主要來自于印度尼西亞、越南、韓國等國別市場。
電氣風電海外銷售事業部總經理助理董宇晨稱,海外中標量提升,主要是由于公司市場策略和資源會更傾向于海外,并根據不同國別制定差異化策略,滿足當地電網適應性、融資方案等需求。由于海外市場單個合同相比國內定價更高,盡管海外訂單的總體規模占比有限,但目前海外業務已占到電氣風電總營收的15%左右。
電氣風電目前最主要的海外風電項目為克羅地亞塞尼風電場,裝機容量為156 MW,為克羅地亞迄今最大風電項目,2023年已完成并網。
劉向楠稱,越南、印度尼西亞等海外新項目的訂單預計今年上半年會完成交付,因此在風電設備的生產布局、質量管控以及運輸通關等方面,都需要公司今年做好整體策劃和應對。
在新增訂單方面,他提及,在已經取得訂單突破的國別市場,電氣風電會基于已確定的商業合作模式,進一步擴大在當地的市場占有率,同時在中東、東歐和非洲等增量市場實現進一步擴展。電氣風電并未披露今年的海外訂單具體目標,界面新聞獲悉,這一數字會超過去年已達成的1 GW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