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聶許
盛會落幕,余音未遠。剛剛在哈爾濱落幕的亞冬會不僅以中國代表團32金的歷史最佳戰績收官,更以“賽事+文旅+產業”的復合模式,為區域經濟注入強勁動能,成為后冬奧時代冰雪經濟發展的標志性樣本。
短期經濟效應:溢出效應帶動周邊 冰雪裝備制造等投資活躍
亞冬會恰逢春節假期,哈爾濱市文旅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哈爾濱累計接待游客1215.1萬人次,同比增長20.4%;旅游總收入達191.5億元,同比增長16.6%,兩項數據均創歷史新高。
受亞冬會影響,哈爾濱市整個冰雪季酒店、餐飲、零售等消費顯著提升。哈爾濱酒店預訂量同比增長近60%,餐飲店鋪排長隊成為常態。本地零售龍頭中興商業及冰雪主題樂園運營商大連圣亞等企業直接受益。亞冬會的溢出效應還帶動周邊城市大慶、伊春等城市的冰雪旅游增長,其中伊春節假日游客量增長382%。
本屆亞冬會贊助商達40家,遠超上屆札幌亞冬會的18家,涵蓋金融、科技、消費等多領域。市場投資層面,冰山冷熱憑借制冰技術中標多個場館項目,業績預增近2倍;哈空調因冷卻設備需求暴增,訂單量顯著增長。
中長期結構性影響:技術壁壘突破城市實現能級躍遷
除了肉眼可見的即時影響,亞冬會還產生了中長期結構性影響。黑龍江省出臺《以冰雪運動高質量發展激發冰雪經濟活力的實施方案》,明確到2030年冰雪產業總產值突破4500億元。哈爾濱加速建設冰雪裝備產業園,吸引安踏、探路者等品牌入駐,推動傳統制造向高端裝備轉型。智能化產品如鴻基索道的防滑“魔毯”、百凝盾碳纖維冰刀等,成為產業鏈升級的代表。
亞冬會推動高鐵班次加密至7分鐘間隔,亞布力賽區鐵路專線建成投用。哈伊高鐵全線建成后,哈爾濱至伊春的旅客列車最快運行時間將由現在的7小時左右縮短至2小時左右。
冰雪產業創造新型就業崗位,如亞布力滑雪場新增900名持證教練,“冰雪龍匠”計劃定向培養技術人才。文化IP開發成效顯著,中央大街亞冬主題冰雕、花棉襖版吉祥物等融合地域特色,帶動文創產品人均消費超萬元。
賽事提升了哈爾濱全球冰雪目的地地位,為今后申辦冬奧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國務院《關于激發冰雪經濟活力的若干意見》明確“雙輪驅動”路徑,冰雪運動普及率從3%提升至8%,注冊運動員數量較冬奧申辦前增長4倍。
挑戰與展望: 冰雪經濟或將成為中國北方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哈爾濱亞冬會以冰雪為媒,實現了從流量到留量、從賽事到產業的跨越。對于粵港澳大灣區等未來賽事舉辦地,哈爾濱的“節儉辦賽”理念(如舊館改造、永續利用)與“體育+科技+文旅”模式同樣具有借鑒意義。其核心經驗在于:以國際賽事為杠桿,撬動“冰雪+”全產業鏈,通過政策引導與市場化運作,推動經濟動能轉換。隨著亞洲冰雪運動參與國從7個增至34個,這場盛會不僅屬于中國,更標志著亞洲冰雪經濟共同體的崛起。
哈爾濱亞冬會短期通過旅游、消費、投資拉動區域經濟增長,中長期則推動冰雪產業鏈升級、區域協同及城市轉型。其成功經驗為其他城市提供參考:以賽事為支點,撬動“冰雪+”全產業鏈發展,結合政策紅利與市場化運作,實現經濟動能轉換。未來,冰雪經濟或將成為中國北方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