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市值榜 小戎
編輯|賈樂樂
2025年,被公認為AI眼鏡的“爆發元年”。但從另一個維度來看,也是AI眼鏡的“筑底之年”。
從年初的CES展會,到即將問世的小米AI眼鏡,這一年,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AI眼鏡注定成為各家互聯網大廠爭搶的下一風口。
1月,雷鳥創新在CES展會上發布了一款名為雷鳥V3的AI拍攝眼鏡,搭載的是阿里通義千問定制大模型。
無獨有偶,國內智能AR眼鏡企業Rokid也依托阿里通義千問大模型,推出了全新的Rokid Glasses AI眼鏡,主打智能語音交互、實時信息查詢。
此外,李未可、莫界科技、舜為科技等多家國內廠商,也展示了自己的AI眼鏡產品或解決方案。
兩年前蘋果Vision Pro問世時,人們還曾感受到庫克未能一步到位,做出AI眼鏡的遺憾。
時至今日,庫克已經感受到了眼鏡市場產生的激烈競爭。
1月30日,扎克伯格在Meta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Meta對雷朋Meta AI眼鏡寄予厚望,認為其可能是下一個主要的領域,希望今年能確定其市場潛力。
國內大廠也紛至而來。百度已于2024年11月發布搭載文心一言大模型的原生AI眼鏡,小米的AI眼鏡也已經距離正式發布越來越近。華為也在依托自家大模型,試圖改善更新其原有的智能眼鏡功能。
但時至今日,AI眼鏡在市面上仍是一個小眾事物。
東北證券研報顯示,2024年,AI眼鏡在國內的銷量約為5萬副,在全球占比為3%。因此,這片藍海,看起來十分寬闊。有不少觀點認為,2025年,當屬AI眼鏡的“爆發元年”。
但AI眼鏡的路,顯然并不是一蹴而就。既需要積極看待未來的爆發,也需要踏實面對當下的難題。
大廠為何紛紛闖入這個看似不大的市場?AI眼鏡會因為大廠的進入而迎來大爆發嗎?誰又將在AI眼鏡的激烈競爭中闖出一片天空?本文試圖回答這些問題。
一、 大廠為何紛紛闖入
當Google Project Glass跌落神壇十多年后,在大模型的加持下,新一代AI眼鏡正沿著同樣的邏輯,重塑互聯網巨頭的生態版圖。
第一,入口,仍然是AI眼鏡之于互聯網大企業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價值。
要想將互聯網生態傳遞到每一個人的生活,一個作為交互入口的硬件設備必不可少。
當智能手機已經進入“擠牙膏”式創新,新能源汽車已經陷入慘烈的淘汰賽后,一個新的入口,足以讓所有“困在”存量時代的互聯網大廠再度振奮起來。
這不僅僅是在生態中增加了一個連接設備,而是在于,新設備與既有生態設備的連接,將有機會給互聯網企業帶來新的流量增量。當佩戴AI眼鏡的用戶,通過眼鏡操作周圍硬件,傳輸影像時,也將為其生活方式增添許多新的變數。
更重要的是,入口效應,給了互聯網大廠講出新故事的機會,而AI眼鏡,與此前的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一樣,是最好的故事素材。
第二,當如今的互聯網大廠競爭體現為“百模大戰”時,智能眼鏡的故事,就不僅在于與既有設備的連接與聯動,同時也在于為大模型找到新的落地應用機會。
一如阿里前任CEO張勇提出的“所有產品都值得用AI重做一遍”,人工智能技術的落地,首先體現在軟件原生應用上。
2023年,微軟推出Copilot并應用到Office中,此后,字節跳動的豆包、月之暗面的Kimi等對話型軟件已經跟隨ChatGPT的腳步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
AI眼鏡,則是讓整個互聯網圈第一次注意到了大模型端側應用的可能性。
在2024年11月,小度AI眼鏡發布時。小度科技相關負責人曾公開表示,AI眼鏡是面向AI(人工智能)非常合適的交互載體。多模態信號輸入,數據處理能力,意圖理解能力,結合視覺、語音甚至是眼動和手勢的多模交互方式,這些技術共同驅動了AI眼鏡行業的快速發展。
雷鳥創新創始人兼CEO李宏偉公開表示,雷鳥的布局邏輯是以眼鏡為核心硬件入口,提供AI交互體驗,并為未來的AR時代做準備——我們通過與阿里通義的獨家合作,雷鳥正在AI大模型優化方面持續投入,通過開發AI應用來增強產品能力,形成“硬件+AI+應用”的生態戰略。
第三,除了幫助生態和AI技術落地之外,AI眼鏡撬動的另一個行業,是此前元宇宙爆火之時的VR、AR企業。
有媒體將當前的AI眼鏡分為三類,完全不具備顯示功能的音頻類眼鏡、集成了音頻和攝像頭的AI眼鏡、以及帶有AR功能的AI眼鏡。這三者的代表企業,分別是華為、百度(小度),以及在虛擬現實爆火時代走紅的星紀魅族等AR企業。
Vision Pro的問世,已經讓眼動技術和AR顯示技術,積累了在硬件領域應用的經驗。對于眼鏡而言,顯示功能的升級,無論對用戶還是對大模型,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李宏偉認為,顯示功能具備很強的直覺性,這是人機交互的關鍵。例如,當人們在商場用AI眼鏡導航時,如果看到幾家餐廳,僅憑語音指令很難準確分辨具體指向哪一家。但如果有顯示屏,信息的傳達會變得更加直觀和精準。
二、 AI眼鏡會迎來大爆發嗎?
與手機和其他智能可穿戴設備相比,眼鏡與用戶之間的關系親近程度,遠遠超過了其他設備。
相對于智能手機和智能手表,眼鏡使用戶擺脫了“低頭看屏幕”的困擾,信息得以實時呈現在用戶視野之中,實現了“抬頭社交”的夢想。
而且,人雙眼的視覺角度和視覺范圍,遠超傳統規則屏幕框定的角度和范圍,這使得通過眼鏡,智能功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協助人的生活,而且相比從屏幕切入更便捷。
因此,無論是企業還是研究機構,都將AI眼鏡的潛在用戶數量,提升到了全球普通眼鏡用戶數量的高度。
XR產業研究機構維深信息于2024年公布的一則報告顯示,當前全球近視眼鏡和太陽鏡的銷量約為15.6億副,全球眼鏡市場規模約為1500億美元。預測10年后,全球眼睛銷量將達到20億副左右。其中,中國近視眼鏡+太陽眼鏡銷量約為2.6億副。與之相對的是,全球AI眼鏡的銷量尚不到200萬副。
除了可觀的用戶規模之外,技術層面,也為AI眼鏡的未來提供了諸多想象空間。
第一,在疊加了AI、AR、眼動技術之后,AI眼鏡在理論上,有了替代智能手機的可能性。
Vision Pro的問世,已經將一種全新的交互方式拋給世界。用戶可以通過手勢、眼球運動和語音命令進行虛擬現實交互,操作過程無需外部控制器。
值得注意的是,庫克原本希望直接推出一副眼鏡來替代Vision Pro,只是因為技術條件尚不成熟而暫且作罷。
到了2024年9月,Meta推出的首款AR眼鏡Orion,便繼承了眼動技術。公開資料顯示,為分體式設計,采用波導方案設計,擁有厚重黑色邊框,重98g。眼鏡能與Meta自研的肌電手環相適配,擁有手部跟蹤、眼部跟蹤、頭部追蹤等多種交互方式。
AI的加成,則使得上述設備可以滿足如實時翻譯、道路導航、計算器、拍照等智能手機的常見功能。
在Orion問世之前,扎克伯格在與黃仁勛的一次對話中表示,智能眼鏡將類似于移動手機,是下一個計算平臺的一種始終在線的版本。
李宏偉也認為,就像智能手機一樣,雖然市場上依然存在專業相機、音樂播放器、智能手表等設備,但手機作為通用計算平臺,完全兼容了這些場景,并創造出更豐富的應用可能。進一步來說,AR眼鏡有潛力成為下一代通用計算平臺。
第二,在軟件層面,DeepSeek的崛起,使得AI眼鏡有望借助低成本高性能的模型降低訓練成本,進而以更低的價格“飛入尋常百姓家”。
除了DeepSeek之外,包括字節旗下豆包大模型在內的多家廠商也在2025年伊始對大模型進行了更新。
理論上,大模型在端側,通過智能設備收集用戶數據和需求,并加以學習和解析,進而為用戶提供日常生活的諸多幫助,實現與用戶的交互。而伴隨著大模型的更新,在視覺語義、自然語言應用方面的不斷進步,交互的效率也在不斷提升。
東北證券研報認為,DeepSeek 的開源特性允許開發者進行深度定制,并且API價格低廉,利好端側AI的普及爆發。
此外,華泰證券認為,AI眼鏡平臺作為一個嶄新的消費電子品類,在邏輯上不存在像智能手機生態中,這種品牌廠商(小米、蘋果)需要協調固有互聯網廠商(如微信、Meta)開放 AI 流量入口的情況,反而更容易成為 AI 應用率先落地的場景。
三、 “不可能三角”正在殺死第一批信徒
除了擁抱AI發展帶來的機遇,AI眼鏡自身的功底,還要足夠過硬。
首先,作為一款眼鏡,重量、續航和功能是用戶選擇與否的首要標準。
一如Vision Pro問世時給用戶帶來的體驗,接近650克的重量,令人戴起來頗有些吃力的感覺。相對而言,一款普通眼鏡的重量若達到50克,就已經算普通眼鏡中的“重量級”產品了。
AI眼鏡廠家正在努力讓AI眼鏡向普通眼鏡的重量靠攏。例如,Meta與Ray-Ban聯合推出的AI眼鏡Meta Ray-Ban重量為49克。而雷鳥V3參數顯示,該眼鏡重量為39克。至于仍在傳聞中的小米AI眼鏡,目前曝出的重量為50克。
重量與普通眼鏡剛剛持平背后,續航也是用戶的重要需求。畢竟,要想讓AI眼鏡博得普通眼鏡的市場,就必須讓AI眼鏡和普通眼鏡一樣,能讓用戶每天持續佩戴至少10余個小時。這一點,無論是Meta Ray-Ban和Rokid Glasses的4小時續航,還是雷鳥V3標稱的7小時續航,與普通眼鏡的使用時長都仍有差距。
以至于Meta Ray-Ban的用戶,往往選擇一次性購買兩副眼鏡,以備一副眼鏡電量耗盡時得以替換。雷鳥V3則是預留了一個給眼鏡加掛“充電盒”的功能,但用戶在佩戴眼鏡的同時,下面掛一個眼鏡盒,這樣的造型頗令人有些哭笑不得。
不僅重量需要更輕,續航需要更長,功能還需要更多。這對于硬件廠商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屏幕、芯片、每一個功能,都需要增加一份重量。一度有觀點認為,功能、續航和重量之間,是一個“不可能三角”。
無論這一“不可能三角”最終能否攻克,至少反映了一個現實,AI眼鏡的前景,宏大的技術敘事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用戶體驗層面需要眾家合力,解決的一系列“臟活累活”。
面對這樣的“臟活累活”,下一個問題就出現了,供應鏈如何搭建。
目前互聯網大廠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大模型上,亦即互聯網生態的底座層面。而決定算力的芯片和決定體驗的傳感器、顯示屏等零部件,則需要依靠合作代工來實現。
對于如何選擇,各家的做法并不相同。綜合市場信息,尚待正式發布的小米AI眼鏡,已經與多家供應商傳出了合作消息,如高通、歌爾、歐菲光等,分別在芯片、整機組裝、攝像頭等領域傳出將為小米AI眼鏡提供支持。同時,Meta的Meta Ray-Ban也由歌爾代工來完成。
這與小米當前的優勢有關,在小米確定了“人車家全生態”的科技發展戰略后,生態的力量已經成為小米的核心競爭力。擠進小米的生態之中,也是各家供應商樂于見到的一幕。
華為走的則是自研路線,盡管華為此前發布的智能眼鏡2,暫時只有AI智能播報等音頻功能,但外界看好華為大模型、芯片、系統等方面的自研技術功底,也看好其在后續市場競爭中的潛力。
至于AR眼鏡企業,則已經加強了和傳統眼鏡廠商和大模型企業的合作。例如,雷鳥V3的鏡片,便由雷鳥與鏡片企業博士眼鏡聯合研發,AI技術支持則來自于阿里的通義千問大模型。這得益于雷鳥在AR核心光學領域的研發力量和技術優勢,也需要借力其他家的優點來為AR眼鏡賦能。
代工還是自研,對互聯網大廠來說,是一個需要仔細權衡的問題。代工模式可以讓大廠“輕裝上陣”,但過于依賴外部技術,產品勢必陷入同質化與創新不足的困境,無法形成核心競爭力。自研模式可以在細分領域跑出特點,但前期的研發成本,特別是“不可能三角”未被攻克之前,始終是不小的壓力。
供應鏈的搭建,也決定AI眼鏡的第三個“破局”關鍵,與既有生態之間如何協同。
一方面,AI眼鏡與大模型的搭配需要更加順暢,例如在駕駛或步行場景中,如何能做到毫秒級別的快速識別與快速導航,這不僅影響用戶體驗,更有可能影響交通安全。抑或是,AI眼鏡與骨傳導耳機的整合,
另一方面,AI眼鏡在硬件和軟件方面的配置,也有待整合,對于希望通過AI眼鏡打通旗下產品,形成互聯互通的互聯網大廠來說,芯片的型號與功能,往往不僅局限于AI眼鏡一款產品,而是要綜合考量旗下所有設備的參數與配置,這對供應鏈而言,又是一個新的挑戰。
東北證券研報認為,展望未來,AI 眼鏡可能的變化趨勢是:1)采用增加多塊電池+單塊電池擴容實現續航提升,端側 AI 給硬件帶來的性能壓力和功耗增加使得消費電池擴容成為必然趨勢;2)增加攝像頭數量實現更好的拍攝效果。
而這,對于紛紛入局的互聯網大廠來說,只是全面普及AI眼鏡的第一步。
在這樣的探索中,大浪淘沙,經歷過不同階段的淘汰與重生,才是AI眼鏡行業增長的真正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