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降噪NoNoise
作為全球最大且最重要的折疊屏手機市場,中國用戶正在逐漸收回對它的偏愛。
這個曾經被寄予厚望的手機形態,敘事邏輯已悄然改變。咨詢公司DSCC報告稱,2024年Q3,全球折疊屏面板出貨量增速首次出現同比下滑,降幅高達38%。反映到終端市場,當季全球折疊屏手機出貨量同比下跌1%,結束了連續六個季度的增長。2024年Q4,中國折疊屏手機出貨量為250萬臺,在連續9個季度高速增長之后,首次同比下降9.6%。
幾乎從誕生之日起,折疊屏就帶有著一絲悲情色彩。與其說創新,它更像是手機廠商在智能機創新乏力時的一場集體掙扎,作為擋箭牌的折疊屏始終無法擺脫「雞肋」宿命。
盡管人們對折疊屏的探索從二十年前就已開始。2006年MWC,荷蘭公司Polymer Vison展示了可卷曲和可折疊概念電子書Readius,為后來折疊屏手機提供了靈感。到2018年,全球第一款量產橫向折疊屏手機才由柔宇科技發布。作為手機屏幕廠商,這款手機的概念宣傳遠大于產品本身,因此關注度并不高。
2019年2月三星發布了全球首款面向廣泛消費者的量產折疊屏手機Galaxy Fold。同月,華為在MWC2019巴展發布HUAWEI Mate X。至此,折疊屏正式走入大眾視野。
但爭議也伴隨始終。當年Galaxy Fold一經發布,就曾因鉸鏈進灰、屏幕故障,技術不成熟等原因被召回。這些缺陷直到今天也并未得到很好的解決。
「 像觸屏第一次代替9鍵和26鍵,第二次直接取消下方三個功能鍵,二者都是能直接把上一代卷沒的功能革新,但折疊屏并沒有這個能力。」在資深數碼發燒友牟航看來,折疊屏還能被討論,恰恰證明手機硬件創新天花板已現,正如最近一年廠商們瘋狂宣傳的AI攝影和生成式AI,「基本宣告他們不會在光學和傳感器方向有太大的投入了。」
01、太多折疊屏用戶用不到內屏
《降噪NoNoise》訪談多位折疊屏用戶后發現,人們對這款產品頗具怨言,也充滿惋惜。
用戶Mika告訴《降噪NoNoise》,當初買折疊屏是為了看視頻看漫畫,說白了就是娛樂。后來發現用折疊屏看16:9的片子并沒有比大屏的直板機大很多,而且上下黑邊很大,體驗并不好。另外一個細節是,因為娛樂時間只占到她手機使用時間的五分之一不到,導致她多數時間都不會打開內屏。
▲谷歌pixel 9折疊屏手機大黑邊感人
盡管聽起來離譜,但這幾乎是手機行業公認的冷知識:那就是很多折疊屏用戶并不會打開手機使用內屏。
廠商們對此也心知肚明。此前小米MIX Fold4主打「外屏可用一整天」的宣傳,就曾被用戶吐槽:既然外屏能用一整天,為什么還要買折疊屏?
內屏鮮少被使用,迫使各家想出了分屏、多應用、懸浮打開等功能來適應用戶的使用習慣,但數碼博主天麻告訴我們,因為這些操作很深,并不實用,其實很少有用戶知道這些交互。
除了交互層面,折疊屏的厚度問題一直是所有廠商傾注最多的部分。輕薄意味著在放棄原器件厚度的同時,也犧牲了性能。據了解,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數折疊屏都使用上一代處理器,不僅散熱系統、機械布局、電池等性能和原器件都要為折疊屏厚度做出妥協。
這是折疊屏工業設計的天然缺憾,幾乎沒法避免。這也導致折疊屏制造成本遠高于直板機,因為原器件不能通用,造價高,在維修時也會昂貴許多。
折疊屏維修當中主板最貴,屏幕次之。以華為Pocket 2為例,其256GB版主板3299元,512GB主板3699元,這是整機的核心部分,屏幕價格在3000元左右,幾乎占到售價一半。
其次維修特別費功,對維修專業要求度高。有維修師傅曾抱怨,「折疊屏內屏的拆卸通常會占到整個維修50%以上的時間,而剩下70%的維修進度都在拆卸和安裝這塊大屏上。」
簡言之,折疊屏高額溢價的背后,外觀和性能無法兼具。
春節期間,有網友曬出折疊屏到東北變成「脆皮雪糕」現象,很快引發大量討論。此前三星、OPPO等在宣傳中強調機器都做過低溫折疊測試,三星稱,其可折疊屏OLED屏幕理論上能在-20℃下折疊三萬次,但從實際結果看,折疊屏的脆弱可能超乎預期。
當然折疊屏也并非一無是處。對于高端商務群體,折疊屏是他們為數不多的選擇之一。在商務圈子中折疊屏帶有一定社交屬性,蘋果手機沒有辨識度,折疊屏不一樣,除了會顯得人有錢有資源之外,還能容易和別人打開社交話題。
都說商務人士會用折疊屏看報表、看文檔,但上述受訪對象稱,他觀察過周圍金融圈的朋友,從沒見他們打開過內屏,甚至連商務人士出沒最多的機場候機室,也幾乎沒見過折疊屏的身影。
Mika坦誠,未來換機不會考慮大折疊了,可能會選擇小折疊或直板機。牟航則告訴我們,「單單多出一個屏幕的面積,不足以讓我付出80%的溢價去買;有創新,但沒有創新到一定會換的程度。」
02、蘋果入局的懸念
外界如何唱衰折疊屏并不重要,人們真正在意的是蘋果何時入局。
「等哪天蘋果出了折疊屏,折疊屏就會成為主流。」有這樣一種觀點認為,不管曲面屏還是小折疊、雙折疊,只要蘋果不跟,都會被時代拋棄或淪為小眾群體使用。
最近有外媒報道,蘋果或將于明年推出雙折疊手機,該機型有望配備蘋果自己生產調制解調器。Counterpoint預測,蘋果預計將在2026年下半年進入折疊屏市場,憑借其在旗艦智能機市場的主導地位,將為折疊屏手機市場帶來顯著增長。
比起期待,人們更多是對這則「狼來了」的新聞有所懷疑。畢竟,不是第一次有這樣的傳聞。早在2023年,就有消息稱蘋果正在集中開發折疊屏iPad,并最早于2024年下半年發布。爆料稱,蘋果過去4年一直在開發折疊屏產品,更改設計。在推出折疊iPhone前,會先推出折疊屏iPad,但因為蘋果擔心折疊面板、屏幕折痕等問題,將考慮與三星Display等合作。
▲彭博社對折疊屏iPad的爆料
有接近上游供應鏈人士向《降噪NoNoise》透露,根據此前對供應鏈的了解,蘋果確實曾對折疊屏有過驗證,對屏幕和工業設計等供應商都有過深入接觸和推動。但這些實質性進展背后,蘋果始終未將一款成熟產品推向市場。
不少用戶和國產廠商似乎形成了一種共識,折疊屏手機使用一兩年后就會有非常明顯的痕跡,這對于追求極致的蘋果來說,可能很難接受。
「畢竟很多國內廠商做折疊屏并不是為了手機而做,他只是為了告訴大家我的設計能力。我可以把一款手機做到這么薄,還能安放如此多的工業零部件」。上述人士認為,對多數國內產商來說,折疊屏只是為了「秀肌肉」,但蘋果顯然不需要。
Mika告訴《降噪NoNoise》,她覺得華為對于女性的吸引力太低,但其實女性對于豎折產品的接受度還是很高。如果蘋果出一款豎折手機,她愿意購買,并且她相信滲透率會在短時間內有明顯提升。
「蘋果出折疊屏可能會好一點,但改變不了整個大的趨勢。」一位不愿具姓名的業內人士稱,他判斷蘋果更大可能最終會放棄折疊屏。折疊屏生產不管從硬件還是軟件上都要去做很多投入,但蘋果產品線非常穩定,不管是小屏數字系列、高性能大屏Pro Max系列,各種尺寸都有,沒必要在中間再插一個折疊屏。折疊屏顯然會去分流原來iPad mini的市場。「況且,蘋果對于整個行業的影響力沒有原來那么大了。」他說。
蘋果曾推出過Vision Pro后停產,字節Pico也并沒有大力出奇跡。這說明巨頭掌舵的創新也并不一定會成功。如果說VR是一個可以預見的趨勢,折疊屏恐怕還承載不了如此多的想象力。
03、雙強陰影下其他廠商跟不跟?
因為先天缺陷,折疊屏始終是一個叫好不叫座的產品形態。
2023年中國折疊屏手機出貨量約為700萬臺,2024年這一數據約為917萬臺。雖然三星出貨量尚可,但2024年發售的Galaxy Z Fold6出貨量照比上一代機型只有個位數增長,與此同時,三星折疊屏面板采購金額也預計下降20%,可能是202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IDC表示,折疊屏手機自2019年問世以來,雖然經過了5年的快速發展,市場滲透率依然只有3.2%(2024年前三季度)。
前述分析人士透露,幾乎可以肯定,市面上除了華為之外的國內折疊屏廠商都不掙錢。2023年Q4折疊屏手機銷量排行榜上,華為以51.23%的絕對優勢蟬聯國內銷冠,僅華為Mate X5一款手機就占到大折疊品類銷量52.37%。至2024年Q3,國內折疊屏手機銷量排行榜上,華為繼續以41.0%份額蟬聯國內銷冠。
對于其他廠商,一款折疊屏產品銷量僅有幾十萬臺,利潤可以想見。此前有媒體通過查詢官網和京東自營數據發現,華為Mate XT的線上總銷量可能不足1萬臺。
不同于直板機,折疊屏每一代厚度、折痕、鉸鏈都要做非常大改進,否則就沒有推出的意義。BGD咨詢資深分析師李剛告訴《降噪NoNoise》,這導致每一代都會投入較高研發成本,但銷量又不高,更多是靠其他產品利潤來補貼折疊屏的研發投入。「這是國內絕大多數安卓品牌折疊屏的現狀」。
此前,華為和三星曾一度占據折疊屏面板采購70%市場,在這個本不肥沃的賽道,華為和三星的絕對優勢給其他廠商造成了太大壓力。
去年,知名分析師知名分析師郭明錤在社交平臺上表示,華為以外的品牌正在慎重考慮是否停止生產利潤較低的上下折(豎折)機型。盡管OPPO、vivo方面均否認了這個傳聞,但兩家在2024年確實未見豎折疊新機出現。OPPO首席產品官劉作虎在接受媒體采訪中稱,折疊產品目前還處在普及的階段,還是按照計劃在推進。
最新消息是,2025年2月20日,OPPO將發布大折疊新品Find N5,號稱全球最薄折疊屏。不過與之相對的是,OPPO子品牌一加宣布今年暫停發布OnePlus Open 2折疊屏新機。
▲一加產品經理在用戶社區宣布暫停折疊屏手機發布
小米2024年倒是發布了首款豎折產品MIX Flip,去年11月公布的累積備貨量達50萬部,表現遠比銷量折戟的大折疊MIX Fold 4要好。但不管MIX Flip還是小米汽車 Su7,目標之一都是拉攏女性用戶。因此小米小折疊的推出與其說是折疊屏市場的爭奪,不如看成是小米對女性市場的探索和試水。
當然,有頭部廠商在折疊屏領域的「撐場子」,這讓其他廠商也不會輕易退出,即使份額不高,大家也要各自卡住占位。
目前來看,高端化幾乎成為唯一的出路。畢竟折疊屏始終有一群相對死忠的客戶群體。去年底,天麻花24000元購入了華為三折疊手機Mate XT,起初他好奇三折疊是不是能夠解決雙折疊的問題,但使用一段時間后發現,三折疊比起雙折疊似乎更加不成熟。
「它的屏幕展開很脆弱,所以用起來很不踏實,每天提心吊膽。」天麻稱,華為也沒有針對三折疊做專門的軟件適配,這就導致雖然有三屏,但實際上只有兩個屏幕可以看,效率上并沒有太大提升。
四個月后,天麻把手機掛到了閑魚。令人頗為意外的是,真正意向人群并不少,手機很快以18500元成交,保值率堪比二手奢侈品。天麻告訴我們,不僅保值率可以比肩二奢,甚至在華為門店這款機器都是放在玻璃柜里展示,看機時,店員會戴手套把機器端出來。
▲閑魚上Mate XT的相關行情
和奢侈品一樣,這些售價昂貴的三折疊手機也一機難求,常年斷貨。「他們就是想把這個做成奢侈品」。他說。
只要廠商們折騰繼續,折疊屏就不會很快退出歷史舞臺。李剛認為,在中國市場,折疊屏和直板機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會并存。「如果未來手機行業沒有更多形態和契機讓大家把注意力轉嫁,那么折疊屏還是各個廠家爭做的典型形態。」他說。
比如今年即將上市的OPPO Find N5和三星首款三折疊手機Galaxy G fold,有關折疊屏的競賽還在繼續。或許,在成為時代的眼淚之前,廠商們還想留給人們更多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