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科技新知 茯神
編輯 | 蕨影
DeepSeek帶來的潑天富貴,在視流量為生命的車圈里,漲起了一波“上車”大潮。
每年初都要吹響降價號角的比亞迪,也沒免俗在智駕發布會的末尾,官宣全面接入DeepSeek的“標準化”好消息。
早在比亞迪豎起“智駕平權”大旗之前,包括吉利、東風、智己、長安在內的新老車企,已經爭先恐后地貼上DeepSeek標簽。可隨著行業一哥比亞迪都放下身段,剩下的新勢力第一梯隊如蔚小理、華為、小米,反倒一致保持了沉默。
事實上,在大模型原生的互聯網產品領域,即使是自家旗下有著競品的騰訊、阿里巴巴、百度,都對DeepSeek敞開了大門。如此兩極分化的DeepSeek“上車潮”,撞上了比亞迪掀起的智駕價格戰,AI挽救車企于內卷泥潭的美夢,難道成真之時就近在眼前?
01 大模型再次上車
從吉利、奇瑞到智己、零跑,第一批吃到DeepSeek紅利的車企,不約而同地把應用方向,聚焦在了智能座艙場景。
比如,吉利方面稱融合后的AI系統能更精準理解用戶的模糊意圖,準確調用約2000個車載接口,大幅提升智能交互體驗;零跑則作為首個接入DeepSeek的新勢力成員,宣布部署DeepSeek-R1的零跑全新座艙即將上線,“小零GPT”大模型當前已接入了DeepSeek-R1。
汽車界的這一輪行業革命,除了新能源帶來的動力迭代,另一個重要維度,就是系統的電氣結構所支撐的智能化體驗。智能化又分為用戶駕駛過程中,更加人性、便捷的座艙功能,以及把L4級別無人駕駛當作終極目標的智駕能力。
前者接入大模型,本質上是把過去的語音控制指令,升級為更自然的人機交互,甚至由被DeepSeek賦予推理能力的車機,能夠先人一步,主動判斷車內外環境和用戶狀態,詢問是否提供服務。
嵐圖汽車CEO盧放形容為,“搭載DeepSeek后,用戶與車機的關系不再是‘命令與執行’,而是‘朋友式的對話’。”
另一個讓車企們紛紛優先選擇智能座艙場景的原因,也可能在于把開源的DeepSeek部署到車機端的后臺服務器中,不管是全面替代還是與自家產品融合,更容易快速落地,以及讓用戶感知明顯。
事實上,大模型的上車潮,并非以DeepSeek為始,早在2023年下半年就刮起過一陣旋風。2024年4月的北京車展上,據不完全統計就有二十多個大模型上車項目亮相,既有智能座艙交互大模型,又有應用端到端技術的智能駕駛大模型。
2024年6月,辰韜資本發布的關于大模型上車的行業報告顯示,46%的人認為大模型是終局,50%的人認為大模型是未來的技術方向之一。到了8月,字節跳動旗下的豆包大模型還與奔馳簽署了戰略合作備忘錄。
DeepSeek的特別之處,除了其自帶的“網紅體質”和開源路線,還有獨一無二的算力節約能力,可以方便車企在未來產品的座艙端進行本地化部署,以實現更流暢、定制、安全的智能化體驗。
不過,智能座艙的產品體驗并無可量化的標準,用戶的使用習慣和主觀感受存在著天差地別。哪怕是面向C端的大模型應用,不管是國內的DeepSeek、豆包,還是國外的ChatGPT,在不同提示詞輸入的情景下,產生的結果輸出可謂是判若云泥,甚至催生出提示詞工程師等新職業。
DeepSeek再度掀起的大模型上車潮,想要真正涌現出重新定義行業的價值,就不能止步于智能座艙場景,而是需要深入到目前以端到端為主要技術路線的自動駕駛技術當中。
02 智駕不可能免費
雖然跟風官宣接入了DeepSeek,但是比亞迪發布會的重心,仍然放在了智駕平權的重磅大招之上,喊出行業的下半場智能化時代已至。
新能源汽車的價格戰連續多年不曾停歇,比亞迪曾依靠自身的動力電池技術沉淀和一騎絕塵的規模化效應,在一眾價格屠夫中常年屬于佼佼者。
蛇年春節假期復工之后,打響價格戰第一槍的其實是特斯拉和小鵬,以及一眾合資品牌,補貼力度從數千元到數萬元不等,這本質上也有賴于上游電池原料和元器配件的成本持續走低。
根據乘聯分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4 年國內市場共有227 款車型進行了降價,其中新能源車型的平均降價1.8 萬元,幅度高達9.2%。
同行步調趨同的統一降價,比亞迪這個往年的先鋒,則成功把市場的注意力轉移到了全系標配高階智駕,而非保持原價不漲,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價格戰。
更何況,高階智駕除了硬件層面不同類型雷達配件的固定成本,技術研發和軟件運維方面的投入,邊際成本可以隨著用戶規模的擴張趨近于零。當硬件上的不降價等于漲價,免費的智駕還有那么香嗎?
不過,縱然用戶側還未體驗到10萬級別智駕的落地效果,但友商們的被動應戰已箭在弦上。
2024年,小鵬汽車的MONA 03以“20萬以內的唯一高端智駕”之名,成功翻身擺脫了掉隊的困境。今年的同行,更怕比亞迪的智駕平權,把自己剿滅于火力覆蓋之下。比如長安汽車就火速發聲,不再開發非智能化新車。
比亞迪的新年大招,其背后仍未脫離大力出奇跡的范式。短短不到一年時間,智駕研發團隊就從幾百人擴充到五千多人,有內部員工在社交平臺上留言稱,為了趕在年后發布春節期間也滿勤在崗。
面對龍頭的黑云壓城,DeepSeek則可能恰好扮演了雪中送炭的角色,進一步降低自研智駕的投入成本,讓捉襟見肘的二線車企也能有望拿到智駕入場券。
開源證券最新的研報指出,DeepSeek-R1模型的諸多優化方法有望為智駕行業所借鑒。目前自動駕駛玩家推動大語言模型甚至視覺語言動作模型(VLA)上車提升智駕算法的認知能力,DeepSeek-R1有望作為優秀的教師模型,將其性能蒸餾給車端模型,進一步提升車端模型的能力。
有第三方機構進行測算,傳統車企訓練自動駕駛模型需要至少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而在DeepSeek的MoE(混合專家)架構下,可將訓練周期提效縮短至一個半月。
曾經被特斯拉、小鵬汽車所仰賴的自動駕駛技術壁壘,后續接連遭遇理想、比亞迪的現金流砸門。眼前的現實案例,或許才是以智能化見長的造車新勢力們,不愿過多提及DeepSeek的痛處。
03 AI結束不了內卷
不管是“軟件定義汽車”,還是“AI定義汽車”,車企們只想不被“價格定義汽車”。
即使是王傳福喊出過“不怕價格戰”,比亞迪也在去年下半年放緩了低價策略的節奏。在年初的秦L與海豹06 DM-i兩款新車吃盡了價格紅利之后,后續發布的宋L、海豹07 DM-i等幾款新車,其售價都高于市場預期,比如2025款宋PLUS DM-i,起售價從12.98萬元上調至13.58萬元。
特別是以蔚小理、華為、小米為代表的新勢力,他們的產能和銷量不足以與傳統主機廠的規模化效應抗衡,天生就在價格戰上處于守方,就必須把智能化掛在嘴上,并不斷拉高其背后的價值含量。
在特斯拉于2023年下半年推出引領行業的端到端自動駕駛技術路線之前,行業內的智駕實現路徑都采取了模塊式方案,分為感知、預測、規劃、控制四個主要環節。
于是,彼時才會出現車企們瘋狂卷激光雷達數量的紙面配置大戰,而小鵬、華為等國內智駕領先者,則通過技術人才的優勢,在后端流程中的算法規則上掌握了先機。
無奈還沒等到消費側的普遍接納,曾經對自動駕駛不屑一顧的理想和比亞迪,就實現了彎道超車快速跟上。這與智駕方案改弦更張到端到端路線密切相關。
大模型技術在智駕領域里的應用,直接打通了傳感器和駕駛控制的兩個首尾模塊,統一利用神經網絡的自主學習特性,把前端攝像頭和雷達收集的數據,輸入持續不斷訓練的模型,生成適應場景的最佳方案。比起技術人員事先輸入的生硬規則,端到端路線下的自動駕駛,更貼近人類司機日常的駕駛習慣。
從工程師數量和能力的比拼,變成了算力、算法和數據的較量,馬斯克終于在特斯拉銷量趨緩的困境中,講出來全新的故事,也給了理想、比亞迪這類有錢買算力、有銷量支撐數據的車企,后來居上的機會。
不過,DeepSeek的橫空出世又宛如一盆冷水澆下,算力迷信原來可以被更高效的算法打破。過去被自研智駕拖累的車企,以及囤不起芯片的智駕方案提供商,都可以平等地嘗試重新證明自己。
全面擁抱DeepSeek的傳統車企,也不能做到一鍵切換高枕無憂。適用于智駕領域的大模型,必須可以理解和處理包括文本、語音、圖像等在內的各種模態。DeepSeek曾推出過Janus Pro多模態模型,可以將文字生成圖片,但應用范圍僅局限在娛樂領域。
有國內智駕企業的技術負責人公開表示,相較于ChatGPT-4o大模型來說,DeepSeek目前尚不穩定,對高并發情況的處理還不如前者穩定。
這場由DeepSeek引發的全民狂歡,絕非拯救車企于水火的萬能藥,但也再次指明了一個通往大道的方向。那就是真正對用戶產生價值的智能化,才是比亞迪們走出價格戰的高維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