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洞見新研社
一直走平價路線的愛瑪也開始將戰略重心投向高端市場了。
先是在去年12月推出售價4999元的A7極速版-A7Plus,主打高性能和智能化配置。
接著,今年1月的2025年國際消費電子展(CES2025)上,愛瑪一口氣發布8款新車型和多款升級設計,其中包括輕量級新品KeyWest、與Rizoma合作的Venice、專為城市移動設計的折疊電動自行車Manhattan等車型。
同時,愛瑪還公布了電池、電機、安全系統及人機設計等領域的多項技術升級,不斷向高端市場試探。
是不是非常眼熟?
愛瑪的種種動作與很早之前就將自己定位為“更高端的電動車”的雅迪的早年路線極為相似,只是,這場看似默契的“押注”,實則是兩家企業在行業周期切換、政策倒逼與市場焦慮下的必然選擇。
它們的碰撞,不僅是技術與品牌的較量,更是行業未來走向的縮影。
01 兩個品牌的突圍之戰
雅迪的高端化戰略始于2016年,此時行業的銷冠是愛瑪,雅迪則頂著“兩輪電動車第一股”的頭銜在香港上市成功,借助著消費升級的風口,“雅迪,更高端的電動車”這句耳熟能詳的Slogen也在同期推出。
為了塑造品牌高端的形象,雅迪先是花費上億,簽下當時如日中天的韓國藝人李敏鎬做代言;接著又花了1個多億對5300多家專賣店進行升級。
在產品上,雅迪推出了一系列4000元以上的車型,尤其是2016年上市的Z3,售價高達8588元,不光創下了品牌記錄,放在整個行業也沒有可以對標的產品。
可惜,雅迪的這些招式并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當年雅迪營收雖然微增3.6%,但銷量是下降的,股價表現也很一般。
雅迪超越愛瑪成為行業第一的轉折來自于2017年的價格戰,通過特價車型和低價換購等活動,一年時間將單車均價從上一年的1508元降低到1440元(未帶電池價格),這場價格戰讓雅迪全年賣出了406萬輛兩輪電動車。
攻守易形之后,雅迪找到了競爭取勝的核心密碼:先用新技術堆積起來的高端產品來拔高品牌價值;隨后在價格戰中,將高端產品前期積累起來的溢價空間作為籌碼打出,以先鋒的姿態殺入市場主流產品的腹地,此時在消費者心中形成反差,用中低端產品的價格可以買到市面上的高端產品。
因而雅迪表面上一直在做品牌向上的營銷,其內核依然還是一個賣大眾產品的“平價品牌”,憑借著這一招,雅迪一直過得很滋潤,可是2024年的業績給雅迪敲了一記警鐘。
去年上半年,雅迪電動踏板車及自行車的總銷量為638.26萬輛,相比去年同期的821.07萬輛少賣了近200萬輛。雅迪預計其2024年度純利在12億元至14億元之間,較去年同期的26.4億元出現大幅下滑。
愛瑪則一直沿用著薄利多銷的運營模式,通過密集的線下渠道布點,將產品推向終端消費者,然而這一模式也遇到了天花板,根據愛瑪過往財報,2024年前三季度,愛瑪營收約174.64億元,同比微增0.05%;歸母凈利潤約15.54億元,同比下滑0.25%。
很顯然,不管是雅迪還是愛瑪,都必須做出一些改變。
從行業宏觀來看,根據QYResearch數據,全球高性能電動摩托車市場規模預計2030年將達9.1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9%。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國兩輪電動車保有量目前已經突破了4億輛,平均每3人就擁有1輛的滲透率,標志著行業進入到存量競爭階段。
這也是說,低端價格戰難以為繼,高端化成為為數不多的利潤增長通道。
02 兩種高端化模式的碰撞
同是進行高端化轉型,雅迪和愛瑪的打法卻各有不同。
雅迪的做法相對“硬核”,選擇以技術參數和性能突破來定義產品和品牌的高端。
比如電池技術方面,雅迪自研了石墨烯電池和鈉離子電池,前者已經迭代至第四代,電池內部體積利用率提升到90.4%,擁有1200次循環充放電次數,可以做到200次充放電無衰減;后者具有良好的耐低溫性能和快充性能,20分鐘就能充滿電。
此外,雅迪還自研了電機和電控技術。
自研的TTFAR電機采用超薄0.25毫米的硅銅片,采用加速紫銅線,電機電能轉化效果達92%,并且電機防水性能強悍,可以在水中騎行。
自研的TTEAR閃電2.0控制器,可精準控制電機運行,實現動力輸出的優化和能量回收,提高電動車續航里程。雅迪還有TTFAR全域控制器,內置全新智能BMS電池管理系統,能夠在下坡滑行的時候將動能轉化為電能實現邊騎邊充電。
有了這些底層技術的支撐,雅迪冠能星艦S80旗艦版可謂“全副武裝”,搭載3000W電機、汽車級ABS系統,最高時速達85km/h,對標燃油摩托車;與保時捷聯名設計的VFLY系列,價格更是上探到19800元。
愛瑪采用的則是“智能生態”的策略,聚焦場景化智能體驗。
以愛瑪最新推出的A7Plus為例,這款新車搭載了AimGO智駕安全系統,集網絡控車、無鑰匙控車以及三重定位智能防盜等功能于一體;CES 2025上發布的折疊電動自行車Manhattan瞄準的是城市短途出行痛點,與國際品牌Rizoma合作設計Venice車型,由外至內,構建的是“科技+時尚”的雙重標簽。
營銷方面,雅迪經過多年的經營,目前擁有4萬多家門店,依靠這些銷售終端,雅迪可以更方便的讓用戶體驗產品,更大范圍的傳播品牌定位,強調的是線下觸達。
愛瑪還是沿承了早年邀請周杰倫代言品牌的娛樂營銷思維,通過《乘風破浪》等綜藝節目來滲透年輕群體。
雅迪和愛瑪完全不同的兩種策略,實際上折射出兩個品牌用戶定位的差異:雅迪瞄準“性能發燒友”,愛瑪鎖定“都市時尚族”。
03 并非坦途的高端化之路
市場有高端需求,也存在銷售增量,但如何走出差異化的高端路線,行業并沒有非常成功的案例,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兩輪電動車的核心技術(電機、電池、電控)門檻較低,公模車型泛濫。
我們可以看到,雅迪和愛瑪創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電池、電機的更新上,缺乏像智能汽車高級別輔助駕駛這類突破性的創新功能,其他像外觀設計這類的改進對大部分消費者來說,又形同雞肋。
兩個品牌都很熱衷的智能化創新又并不是用戶的剛需,艾瑞咨詢研究表示,僅有21%的兩輪電車用戶關注過智能化功能。
這就導致雙方在智能化、續航等領域的創新多為供應商技術整合,而非自主研發突破,最終的呈現出的結果就是高端化轉型變成一味堆料的“軍備競賽”。
而在兩輪電動車行業內部,雅迪愛瑪的高端競爭暫時還無法與九號、小牛這類一開始就專注高端市場的品牌相比?!靶聞萘儭睉{借互聯網基因和智能化生態(如APP互聯、社群運營),已經在高端市場構建起了差異化優勢。
據艾瑞咨詢《2023年中國兩輪電動車行業白皮書》,7000元以上的兩輪電動車市場中,雅迪的市場份額僅為4.1%,九號和小牛兩家就占據了95.5%的市場份額。
雅迪曾在2021年推出產品價格大多在5000元以上的高端品牌VFLY(飛越),市場表現不盡人意,雅迪至今都未公布該品牌的具體銷量,甚至有媒體報道稱VFLY基本退出了北京市場。
此外,將在9月1日正式實施的新版《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也為雅迪和愛瑪的高端化轉型增加了一些不確定因素。
“新規”最重要的一項更新是兩輪電動車必須增加動態安全監測功能,實時監測車輛的行駛狀態,一旦出現異常,如蓄電池的電壓、電流、溫度超出正常范圍,便會及時向消費者發出警報,以便消費者及時采取措施,消除潛在的事故隱患。
對于兩輪電動車品牌來說,生產成本增加倒是小事,如何在新規執行之前,清理完舊標準生產車輛庫存才是當務之急。
根據雅迪財報,截至去年年中,雅迪存貨為16.53億元,遠高于2023年同期和2022年同期。即使對比年度存貨數據,也超過了最高峰2022年末的15億元。
據介紹,鑒于電動自行車企業在開展產品設計、生產以及完成檢測和認證等環節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新標準為此設置了8個月的生產過渡期。
同時,為了消化符合舊標準的電動自行車庫存,還額外給予了2025年8月31日及之前按舊標準生產的車輛3個月的銷售過渡期。這也是說,在2025年底之前,企業必須盡快將按舊標準生產的車輛銷售完畢,否則恐怕將面臨無法銷售的局面。
一邊是要努力提高高端產品的銷售,一邊是盡快消化低端產品的庫存,如何處理這兩者之間的平衡,對于雅迪和愛瑪都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04 結語
愛瑪與雅迪的這場高端化“撞車”,既是行業升級的必然陣痛,也是中國制造業從規模擴張向價值攀升的縮影,這場碰撞暴露了行業的集體焦慮,也預示著價值重構的可能。
短期看,消費慣性、技術壁壘與成本壓力仍將制約高端化進程;長期而言,誰能將產品從“出行工具”進化為“生活方式載體”,誰就能在存量市場中開辟新增量。
這場戰役沒有速勝者,唯有持續創新者方能終局致勝。
但無論勝負,這場競爭都將推動電動兩輪車行業擺脫低端泥潭,走向以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軌道。正如一位分析師所言:“高端化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